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一个让历代文人墨客着迷的意象,它孕育了一种温暖而圆融的美,让人在光明的照耀下,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无限遐想。

汉代,刘歆的笔下出现了《灯赋》,全篇以灯为中心,室内成了一片自足的天地,灯即为黑夜中的太阳,在灯下思考,在灯下发现。于是,灯意象开始有了丰富的意蕴。

出品|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

灯光是温暖的、美好的,仿佛闪烁着原始的太阳之光,是火的精灵,白昼的延伸。就拿“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来说,漫漫长夜,只要有一盏灯相伴,就会有抗击黑暗的力量。

灯影婆娑,表现了一种迷离温馨的艺术形式。因此,作为诗词的意象,灯象征着光明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象征着团圆,象征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黑夜就有灯光。在漫长的黑夜里,灯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抗争精神、牺牲精神以及悲剧意味。“灯”褪去了炫目的光彩、温暖的火光,于摇曳不定、忽明忽暗中展开了一片朦胧幽深、凄迷惨淡的景象,把生命的渺小脆弱、无常变幻全都呈现了出来。晶莹的灯火、深情的心海,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风韵。

魏晋南北朝时,诗词中的“”意象早已随处可见。

天道悠且长,人命一何促。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嘉宾难再遇,人命不可续。齐度游四方,各系太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嶽。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乐府诗集卷四十一《怨诗行》)

奄者,忽遽[jù]也。百年也不过如风吹烛的一剎,人生,又真是何其短促。屈指算来,究竟有多少伤悲呢?青春难驻,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岁月蹉跎,以及心灵寂寞,生命脆弱……而切望长寿,却又无法阻延自身衰老的进程,何其矛盾,何等艰辛?

微风清扇,云气四除。皎皎亮月,丽於高隅。兴命公子,携手同车。龙骥翼翼,扬镳踟蹰。肃肃宵征,造我友庐。光灯吐辉,华幔长舒。鸾觞酌醴,神鼎烹鱼。弦超子野,叹过绵驹。流咏太素,俯赞玄虚。孰克英贤,与尔剖符。(嵇康《四言诗》)

一样的秉烛夜游,在精神上营造一个自由不羁、超迈玄远的境界。渊雅怀贞、清高澹泊、德行卓著是诗歌的主旋律。

这是诗人对感官享乐的厌倦和否定,人生的价值,作为人的存在地位不是感官享乐所能证明的。否定了享乐,应当向何处去?诗人是迷惘的、痛苦的。这种面对宇宙、生命在积极探索中形成的迷惘、困惑与消极颓废的情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诗般的夜色,如诗般的语言,是诗,也是哲学,是超越自我意识的哲学。

唐诗盛行,“灯”更成为文人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

『与灯话相思』

有许多诗人因相思之苦,而导致彻夜难眠,孤单寂寞的心伴着整夜不灭的孤灯在漫漫长夜中煎熬,如:

“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王维《相和歌辞·班婕好其一》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白居易《寒闺夜》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

“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李冶《感兴》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湘日界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

上述各诗皆以“孤灯”、“残灯”意象为主,尤其是“孤灯”意象,将诗人在孤单寂寞的情况下所诱发的单相思之情写彻骨。而相对独守空闺、孤灯相伴以至难以入眠的煎熬,李商隐在《夜雨寄北》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更令人动容,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思”之情并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可以寄托相思。如:“叶下故人去,天中新雁来。苑北红尘道,何时见远回。”——贾岛《思游边友人》

虽然“思君若孤灯,一夜一心死”这种人生的根本性痛苦,是思念友人远远比不上的。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对别离后朋友的思念之情,也是弥足珍贵的。例如贾岛,就把对游边友人的思念寄托在孤烛上,因为不知道何时才有重逢的一日,一腔郁闷的离愁总是挥之不去。

当烛光灯影里融合、渗透着某种人生体验时,这情、这景就带了很大的概括性和弥漫性,而一旦我们有眼光穿透这些意象符号时,就不难获得某种更深切的体味。

『与灯话孤独』

与鸿雁一样,灯也很容易勾起文人的孤独之思。当人孤身独处时,看见荧荧的灯光,最易触发孤独之感。唐代文人或求取功名,或羁旅他乡,每当夜阑人静之际,总会引发孤独之感。

① “邯郸骚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这是在行程中由骚灯而生孤独;

② “一点灯前独坐身,西风初动帝城砧。”(李群玉《请告南归留别同馆》)这是独居时对灯生悲;

③ “水窗席冷未能卧,挑尽残灯秋夜长。”(白居易《秋房夜》)这是借灯盏排解寂寞之愁;

④ “忽羡后生连榻话,独依寒烛一斋空。”(韦应物《简险巡建三甥》)这是借他人以自况……

此外,也有写个人不被理解之孤苦的,如黄滔《书怀寄友人》诗:

此生如孤灯,素心挑易尽。不及如顽石,非与磨碧近。常思扬子云,五藏曾离身。寂寞一生中,千载空清芬。

诗人用“孤灯”来形容自己的一生,那种不为人理解和孤苦寂寞之情很难向外人道。从“孤灯”意象中,我们了解到,虽然诗人不为人理解,但“孤灯”的“回光返照”,正好说明诗人对自己不幸与寂寞洞察得一清二楚。

『与灯叙闲适』

寻求隐逸与闲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士大夫的一个情结。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或佛家,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在探讨与建构以境界为中心的闲情理论,闲情的状态被推倒一个哲学的高度,成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境界。

“泉月净流闲世界,杉松深锁尽香灯”,齐己(《寄匡阜诸公其二》)和“闲灯忘夜永,清漏任更疏”(严维《自云阳归晚泊陆澄宅》)是一个多么超脱的境界啊。在这种审美境界中,闲适的心灵,超然的宁静既是审美的前提,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此处与谁相伴宿,烧丹道士坐禅僧。一白居易《竹楼宿》”白居易晚年闲居洛阳,饭依佛教,吟咏自适,自号“香山居士”。从他的《竹楼宿》可以看到他闲适的晚年生活。在小书楼下围了个大竹林,火炉旁边点燃了一盏青灯,晚上与道士、和尚共宿。

诗人并没有描写室内的其他陈设,只提到灯。一方面灯是夜生活的聚焦点,另一方面灯象征着静谧与安详,包含了闲适的内涵,所以灯意象成为白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与灯叙愁情』

在古典诗歌中,逗引诗人愁思的物象有很多,如月亮、雨水等等。灯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夜间活动的核心,更易引起孤身独处者的愁情

愁情的种类有很多,有漂泊在外,怀人思家的乡愁,“孤灯然客梦,寒柞捣乡愁”《杂曲歌辞·长命女》;有黯然销魂、难分难舍的离愁,“声尽灯前各流泪,水天凉冷雁离群”《吴中夜别》;有欲言又止,难以启齿的情愁,“独立每看斜日尽,孤眠直至残灯死”《后庭怨》。

它们沉甸甸的压在诗人的心头上,让人无法回避,挥之不去。各种愁情就是这样无情地侵蚀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在无数的寒灯、孤灯、残灯的昏暗灯光里,诗人们皆抒发着人生失意仿徨的落寞心情。

『与灯道智慧』

佛经中经常把灯比喻为法或智慧,所以有法灯和智慧灯之称。《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载“善财燃法灯,以信为灶,慈悲为油,念为器,功德为光,灭除三毒之暗。”

以功德之灯光,灭除三毒之暗,这里的灯光和暗本来就是一种象征,灯光象征大智慧,暗象征人的劣根性,只有大智慧才能根治人的劣根性。所以六祖惠能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这句话是对“灯是智慧的象征”的最好诠释。

佛教禅宗是心化的宗教,禅者所崇拜的光明,主要是心光。所谓的寂灭不是黑暗,而是永恒的光明,是心中的智慧。只要一盏灯点明后,就能照破千万年黑暗。只要人一念觉醒,就可以破除无始劫以来的无知和愚昧。

『与灯道永恒』

灯在佛教中不但是智慧的象征,它同时具有永恒不灭的象征意义,具有无漏功德,遍照法界。佛典与相关典籍中经常讲到这些与光明有关的事物和属性,其中灯是最有代表性的。

佛教中的灯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在礼拜、诵经时才点燃的,称为礼佛灯。第二种是不分昼夜常点燃的长明灯,又称为常明灯或无尽灯。当然下文论述的主要指第二种。先看罗隐《长明灯》诗:

破暗长明世代深,烟和香气两沈沈。不知初点人何在,只见当年火至今。晓似红莲开沼面,夜如寒月镇潭面。孤光自有龙神护,雀戏蛾飞不敢侵。

此诗以长明灯比喻佛性,长夜黑暗,却被长明灯照破,点灯的人不知身在何处,只剩下散发着浓郁清香的长明灯燃烧至今。既然灯是“长明”,那就不知道何时开始,也不知道何时终结。这种无始无终、亘古长存的现象,正好反映了佛教永恒不灭、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

(完)

作者:箫雪隼

微信订阅号:沉木花香(微信号:cmhxtop),涵盖诗词歌赋、国学经典、风俗礼仪、文化知识等,欢迎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灯照破千年暗—烛台
六首古诗词,写尽漂泊游子愁,白发孤灯下,夜雨正潇潇
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灯烛意象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参考1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律诗·听筝·柳中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