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送孩子进幼儿园之前,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没有小孩爱去幼儿园

我经常听到周围家长谈起自己小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都是类似于“哭了一个多月”,“在门口大人小孩一起哭,声嘶力竭”“每天早上都不想去”这样的表述。上幼儿园,似乎给家长和孩子双方都带来很多焦虑不安。


今天,我就想结合发展心理学,以及我在德国所见的教育理念,和父母们分享一点关于儿童入园的误区和经验。




高璇

《年轻父母必修的25堂心理课》主讲人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艺术史/教育学三专业博士

德国Galli剧场在中国首位认证戏剧治疗师、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入园很重要?


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家庭中,跟随父母慢慢长大。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是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变。生活的场所和重心,长时间陪伴自己的人,都将发生变化。这个改变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是会带来压力,焦虑和恐惧的


既然至今为止,父母(通常是母亲)是陪伴孩子一点点成长,一点点发现新世界的那个人,那么在这第一次重大分离的时刻,也应当由父母牵着孩子的手,陪伴和引领孩子认识这个新环境,直到他们和新的陪伴人建立起稳定的连接。


你可以设想或者回想一下,如果你不是全职妈妈,当你开始上班,要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照看时,是不是一定不会一下子就离开把孩子交给新人?总是有一个妈妈和祖父母共同照顾的过程,逐渐过渡到单独交给祖父母或保姆,把生活信息一点一滴的交待给教给新的照看人,吃饭,换尿布,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沟通的方式是怎样的?孩子也与新的照看人一点一点的建立起信任。然后你发现可以离开一小会儿,可以离开半天,可以离开全天。


上托儿所或者幼儿园(以下都简称入园)也是完全一样的。


入园,本来是一个对家庭对宝宝都意味着成长和进步的好事,但如果变成突然的分离,突然的换人和换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成了灾难。面对这第一次巨大的生活改变和分离,怎么小心谨慎都不过分。



儿童有最佳入园年龄吗?


我的儿子慕慕入园的年龄是23个月,之前基本是我自己带。姥姥姥爷还有一些朋友,听说我要送他入园都表示太小了,这么小就去幼儿园好可怜。去入园体检的时候,医生护士也一人一句“怎么这么小就入园”。


原本入园是一件宝贝成长中的大事件,是值得祝贺和开心的事,但在这里我们没有收获到很多祝福,收获的都是满满的怀疑和评判。


关于“狠心”这个舆论我觉得特别荒谬的是:孩子小一点的时候,分床说你狠心,送园说你狠心,不穿袜子也说你狠心。


但到了3岁通常入园的年龄,孩子哭不爱去,别人又不断告诉你,当爹妈的要狠心,要放下就走,要狠心要狠心。看,连刚出生的小孩子都躲不过“到什么时间就该干什么事儿”的愚蠢规则。


这就好像禁止早恋,一直不许孩子谈恋爱,然后大学一毕业又恨不得孩子马上结婚生子一样。边界就先不说了,只说这种思维方式,既没有尊重孩子是个有心灵的主体,也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事实上不存在一个“最佳入园年龄”, 只要入园适应期做好了,入园也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我们需要给孩子的,是安全的环境,积极的回应,和稳定的关系。任何一种照看宝宝的方式,只要满足这三点,就是好的。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的幼儿园,对入园适应期做的太少太少了。


由于我的国外经历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我受德国教育理念的影响自然是非常深的。 在国内养娃以来,因为文化差异和种种不可控的因素,我妥协放弃的也不少。但我最最想坚持的,就是入园适应期


在德国提到幼儿园,“入园适应期”绝对是一个最最重要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德国这样一个如此强调孩子独立的国家,提倡一出生就分床,强调孩子要有独立空间的这样一个文化,居然会在入托或入园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严谨的制度,为什么呢?因为有翔实的实践研究。


这个理论论在德国是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实践,到90年代初就已经非常成熟了,目前在德国评估幼儿园好坏的标准,第一条就是:是否能为每个孩子认真评估和操作入园适应期的计划。


相反,我们的孩子在出生的头几年通常没有太多自己的空间,然后到了幼儿园就扑通一声直接给扔了进去,对于孩子安全感和依恋关系是非常有伤害的。



什么是入园适应期?


德国的入园适应期理论说起来很简单:既然安全的环境和稳定的关系是我们要给孩子提供的,那么,当我们要添加或者是更替“主要关系人”的时候,就一定要谨慎而缓慢。 


它有三个理论基础:


  1. 依恋关系(及分离焦虑)

  2. 有能力的婴儿

  3. 过渡期研究


依恋关系和分离焦虑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表现在分离焦虑的不同体现上。如果你离开的时候孩子大哭大闹,那么恭喜你,你们的依恋关系是安全的。“这个孩子特别粘我” 在三岁以下的孩子这里,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一般7,8个月之后,宝宝开始表现出怕生,对主要抚养人分离焦虑开始明显的呈现。从8个月到3岁甚至4岁,分离都会带来明显(外显)的压力和恐惧。


依恋关系的不同让孩子在入园时的表现不同。同时,对入园这件“重大分离”的处理,也会维护或一定程度的破坏现有的依恋关系。有些孩子在入园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波动,但是,即使有的孩子不会哭,也不代表他没有分离焦虑,父母在这个时期一定要对孩子有细心的观察和情感回应。



有能力的婴儿


有能力的婴儿,是指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寻找资源和调动资源。这个理论用在适园期里是指,我们要相信孩子,只要给他足够的陪伴,他就会自己走出去,去到你惊喜的方向。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说:既然相信孩子有能力调动资源,为什么不能把他一下扔到幼儿园?


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在安全稳定的陪伴下,孩子的能力让他自发的去发现新环境,适应,喜爱上新环境,并且是长效的。在强烈分离焦虑下的适应,是放弃求助希望后的被动适应,甚至是斯德哥尔摩效应下的顺从。这种适应会反复,孩子可能会用频繁生病的方式来表达,它对依恋关系有一定的破坏,后期父母需要花大量工作和时间来修补。


还有一个误区是:有人顾虑,要是妈妈在入园前期陪伴,孩子习惯了妈妈陪伴怎么办?这其实也是不信任“孩子是有能力主体”的一种说法,孩子并不会习惯于某处而停留,他只会感到安全后前进。


过渡期研究


过渡期研究的内容是,家庭和个体的每个重大过渡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比如,一个家庭中孩子的出生;入园;离婚等等。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着重于每个重要发展阶段,而过渡期研究则认为,在过渡时期的心理状态和处理方式对个体的影响要比发展期大很多。对整个家庭来说,缓慢而谨慎的过渡期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走入新的世界。也是帮助妈妈度过分离焦虑的最好办法。


适园期在德国有非常标准的操作模式,根据当时研究的地点,主要分为“柏林模式”和“慕尼黑模式” 。他们主要流程很相似,我这里综合介绍。



如何度过入园适应期?


适园期在德国有非常标准的操作模式,根据当时研究的地点,主要分为“柏林模式”和“慕尼黑模式” ,它们的主要流程很相似,总结下来主要包含两个关键层面的操作。


第一,和一位幼儿园的老师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注意,是一位


通常,孩子进入幼儿园,需要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和其中一位主要对接的老师建立起比较稳固的情感连接。然后最长需要大约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其他老师和小朋友们。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高度陪伴,幼儿园老师的细致观察,和双方的透明交流。也需要家长和老师巨大的耐心和对孩子的信任。


第二,和妈妈(或其他到目前为止的主要抚养人,后文统称”妈妈“)的逐渐分离,并让孩子知道,分离后妈妈会再回来!

注意,是逐渐


适园期分四个阶段:




第一

入园前准备


包括参观和选择幼儿园,和老师初步认识,父母计划出完整的适园期时间。





第二

陪伴期


“柏林模式”和慕尼黑模式“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柏林模式“要求妈妈和孩子一起呆在幼儿园至少3天(通常不是全天,而是每天2个小时左右),3天之内不做任何分离尝试,妈妈保持被动,不主动参与活动。


而“慕尼黑模式”则要求妈妈和孩子一起在园里至少一周,并且较为主动的参加园里的每一个活动。“慕尼黑模式”认为这样也能更好的帮助妈妈度过分离焦虑,更放心的离开。


在这个陪伴的阶段,你会发现,孩子会时而依偎在父母这里,观察老师和其他孩子,时而会过去玩一玩。再回到妈妈身边,然后再出去。





第三

分离期


最早在第四天尝试第一次分离,离开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不能偷偷溜走,要跟孩子大方认真的说拜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可以理解妈妈告别暂时离开,却无法理解妈妈突然“消失”。


分离后即使孩子哭闹也没有关系,坚定的告诉他,妈妈很快就回来。


如果孩子可以在5分钟内被老师稳定住情绪,那说明他和这位老师已经建立了信任关系,第二天第三天就可以逐渐拉长妈妈离开的时间。


如果孩子哭的无法被安抚,妈妈就5分钟后再回来。延长陪伴期的时间,再过3天再开始重新尝试分离。这里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妈妈回来后就接走!这是一个仪式化的事件,固定的仪式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妈妈会回来,妈妈来是接我走。


如果孩子玩的不爱走,那么告诉他,明天我们可以玩更长时间一点,今天要跟妈妈回家了。


分离期每个孩子不一样,大约需要2周到一个月。





第四

稳定期


妈妈每天陪伴孩子在幼儿园呆一小会后离开,孩子已经和一位老师发展了情感连接,妈妈离开时可以被抚慰,那么这样就算稳定了。


在稳定期开始后,妈妈可以尝试不再在幼儿园逗留,而是早上放下孩子,说拜拜,就离开。这时候孩子可能仍然会不满,生气,哭闹,但这是正常的发泄“妈妈为什么不再陪伴我”的生气和不满,通常妈妈离开后马上就好了。现在的宝贝已经知道妈妈要离开,但妈妈还会回来。他在幼儿园可以度过愉快的半天到一天。


经过这样长达差不多一个月的适园期,妈妈和孩子都充分的减轻了对分离的焦虑和不适,可以分别开始新的阶段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案例】幼儿分离焦虑解决方案
父母错误教育导致孩子胆小
孩子粘人源于缺乏安全感
儿童分离焦虑
如何帮孩子建立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太过依赖父母,等入园的时候可能会有大麻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