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胯的修炼
(一)胯的修炼
摘要: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 ...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曾经有这样的比喻,并以此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台下演员用手来指挥完成的。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术偶表演得越精彩。而太极拳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
太极拳名师林泉宝也指出:“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而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而在太极拳界,也流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这些都充分说明,胯的练法对于练好太极拳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太极拳胯的练习侧重在松胯,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把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问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其次,松胯是形成混元之力的必要条件。再者,松胯还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之所在。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位叫作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同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如此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 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的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及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放松胯关节,并放松臀部及腰部的肌肉,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
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青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
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长期科学、系统的胯锻炼,可使胯范围渚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出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出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其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个概念,似乎不难明白,但如何练到位却是需要研究的。现以115式太极拳为例,谈谈个人练功体会。
一、缩胯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 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
缩胯在从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如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后推、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它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
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灵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足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 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人身体,就抑或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名师林文涛先生在教学中常说:“接 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冉加点下坠的意识。
下坠 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 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 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
四、塌胯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 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
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 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粗看后脚似直非直, 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脚似弓膝微曲。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 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
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 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同。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 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式、弯弓射虎等动作。
(二)“胯要填满”
摘要:   推手的时候,如果您觉得推挤对方很难奏效,而且容易被人家牵动的时候,就要找原因了。原因不少,其中有一条,就是前胯那儿“缺”了。要是前胯确实没有到位,不存在别的毛病,您就把胯填满了,再跟人家推手的时候 ...
推手的时候,如果您觉得推挤对方很难奏效,而且容易被人家牵动的时候,就要找原因了。原因不少,其中有一条,就是前胯那儿“缺”了。要是前胯确实没有到位,不存在别的毛病,您就把胯填满了,再跟人家推手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正如洪公均生说的,“哪儿缺,补哪儿”。
为什么填胯那么重要呢?一般而言,人的前胯缩着,不但前胯位置往后,后胯也往后了而且影响了落后胯,甚至会影响后腿的发力和传力,破坏了自家的“发力线”,自然传力就大打折扣。推手时要是陈式站法,没填前胯就“吃”不上对方,影响就更大了。
为什么不填前胯就容易被人牵动呢?人的前胯要是缩着,十九身体犯前倾或凸臀,或既犯前倾又犯凸臀,遇见捋或空劲,自家胯以上的上身就容易前俯。有前倾凸臀的毛病,吃亏的地方还有不少。
填胯的好处也不少,比如运用“人”字轴的“撇”或“捺”轴的时候,“定”门轴的时候等等。
有的朋友不填胯成了习惯不好改,刚填上,一动胯又跑了,成了提高水平的绊脚石。怎么改呢?给您提点儿建议:
一是弓步推墙训练。弓步推墙,拿眼照顾着自家的前胯,或者照着镜子监视,做对了就反复做,使成为正确的技术定型,一动胯就在那儿。弓步时能做到了,就推广到其它,如“尺半步”,即小马步。
二是借助感觉。在动作正确的时候,注意自己对胯位正确的感觉,把这种感觉记住,以后只要感觉对了,胯就对了。不拿眼瞄,也没镜子照的时候,靠感觉也是一法。感觉不对就找,宁可放慢速度甚至停在某个姿势上找。经过多次重复填胯动作,填胯成为技术定型之后,就不必去感觉它了。
三是走架到位。在走架的时候凡是该填胯的时候一定要填满,到了位再做下面的动作,切忌熟而生滑,这儿还没到位,就滑到下个动作去了。“习惯成自然”的道理,走架的质量高了,会帮你不小的忙,包括养成“填胯”的习惯。
陈中华大师示范走架的时候,到了该填胯的地方,嘴里喊着:“一,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腿要直;二,全脚落下,同时膝到位;三,后腿把前胯顶到位。”同时拿手指示着后腿和前胯,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填胯。
您要是没有上面说的毛病,那最好;如果有,不妨参考参考我的建议。
(三)如何把握好胯关节
摘要: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日:“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 ...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日:“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    胯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研究胯与其他关节的关系
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圆撑、虚撑、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既不能承受体重的重压,又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上下肢必然变为呆滞,特别是对腰轴的旋转影响很大,影响爆发力的产生。
要使腰胯旋转一致,必须做到塌腰,脊柱骨节相对松沉。肋骨下的腹机要放松,这样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下肢的外撇里扣,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发力就是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时产生。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转而避之。
拳谚讲:“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看似强调裆劲,实际是对胯的旋转的强调,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鸟飞之速。
臀击和髋击是直接使用的技术。臀部训练要求“敛臀”与“泛臀”两者辩证训练。敛臀是为了内气团聚,通过静势的收敛臀部、提肛托腹的动作,才能使“气沉丹田”。
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肉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敛臀须与塌腰、松胯、屈膝、开裆、圆裆、提肛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门功夫才能增进。
臀部的技击作用是平素练出来的,左臀、右臀或全臀技击要见机而用。臀击是对付背后敌方而用的。要移步进身,将臀部贴紧对方小腹,配合手法,俯身将臀部上挑,发短暂的寸劲,使对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如“闪通背”“裹变炮”“进步栽捶”等。臀部也可乘势猛坐身后敌方的髋部或膝关节,使之疼痛倒地。用时应注意贴身猛转,寸劲击发,力点要准,速度要快,配合恰当,切记发后即收,保持内气团聚。
用好腿关节,全凭胯根转。胯的缠丝行气法是,逆缠丝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顺缠丝,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二、胯的单势练法
1、转腰胯功
①两腿站立与肩同宽,全身放松,塌腰落胯,胯根撑开而松沉。膝微屈,两眼平视,意念集中在胯根。
②双手上升于腹前,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两中指相对,两手距离约一拳,在脐部前,成搂抱状。
③下肢不动,两脚平实踏地,要以胯带腰先向左侧旋转,双手姿势固定,向左后方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④上下肢不变,再以胯带腰,从左侧反转回来,向右侧后方旋转,转到最大限度为止,这样反复练习20遍。
2、开合胯功
①立正姿势起势,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两膝微屈,顶头悬,沉肩塌腰落胯。
②上肢不变,先提左腿松胯,重心移在右腿上,松胯。左胯旋转里合,左脚尖领劲,合后左脚尖点地成虚步;然后,再松开左胯,脚尖领劲外撇落地,在右脚前约一尺距离,左右脚尖方向相反,方向都朝外,踩在同一直线上。
③接上势,重心放在左腿上,松胯提右腿,右脚尖领劲,以胯带腰,体向左侧旋转里合,右脚尖点地成虚步。
④接上势,以胯带腰带腿,脚尖领劲,外撇旋转,松胯落脚,两脚距离约一尺,重心移到右腿之上,两脚尖方向相反,同踩一条直线,反复训练20遍。
3、高踢腿功
从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先踢左腿,胯松开高踢,先脚尖朝下勾,脚面伸展踢,再脚尖朝上勾踢。先左后右,尽量使胯骨松开,筋、骨、皮同时放松拉长,这样反复高踢,左右各10次。
4、摆脚转胯
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先左高踢腿,不落再向外侧摆击。与体侧旁齐,再下落还原位。踢时腰要松开,通过摆脚旋转,拉长胯旁肌肉。先左后右,反复训练,左右各数遍。
5、跌岔开胯
①立正姿势开始,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落胯屈腿微蹲。
②两手握拳交叉于裆前为下十字手,上肢躯干正直松沉,先横出左腿,左拳与腿横伸同步。右拳上掤于顶,左脚尖上翘,脚跟后侧全都铺地,右膝屈弯成90度,里侧落地,开胯,臀部完全着地。
③上肢左拳随前弓腿前穿,左脚后跟与右脚里侧同时用力蹬地,把身体撑起,头部要领劲。成左弓步时,再变右势,以左胯为轴,体向右旋转跌岔,臀部、右脚后侧、左脚里侧都同时着地。右拳随右腿前伸,左拳画弧上掤,眼视前方,这样反复练习,左右各10遍。
6、旋转臀胯
①身体自然站立,两足距离略比肩宽,足尖朝前,两眼平视,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松腰落胯,裆开圆,膝微屈,两脚平行朝前,平实踏地。
②接上势,意导胯臀向左向前,顺时针旋转胯臀,要尽量画圆,向前转收臂,向后转臀,顺时针转10圈,然后逆时针转10圈。
三、走架训练胯劲
练拳架时,在体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运动量,身体下蹲前进、后退时迈步要大。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时,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时旋转。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直线。移重心时,实腿胯要松沉屈折,另一腿要放松随腰转前提,先合胯,后开胯。定势时虚实分明,先塌腰,后收敛臀,胯再放松,胯裆既开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的是,胯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体旋转,再研究上下肢异步旋转的配合。
总之,腰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只要灵活地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旋转,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这样才能悟出太极拳技击之奥妙。
(四)什么是胯的“外旋”“里收”“下沉”
摘要: 什么是胯的“外旋”“里收”“下沉”: ?胯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是承上启下,立身中正,尾闾正中的关键。练拳时,扎老常常讲胯要外旋、里收、下沉。在此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以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为例 ...
什么是胯的“外旋”“里收”“下沉”:
胯是人体最大的关节,是承上启下,立身中正,尾闾正中的关键。练拳时,扎老常常讲胯要外旋、里收、下沉。在此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以左搂膝拗步接右搂膝拗步为例,左弓步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随左脚向左外摆45度,这个脚摆的过程,连同左膝盖,左胯根一同外摆,对于胯来说,这就是外旋。外旋的时候,要注意左侧胯的股骨头外侧、膝盖外侧、踝骨外侧,在一个垂直侧面上同时转动。外旋时,胯根、膝盖都要要守住,不能向后移动重心,同时膝盖也不能向前跪。外旋,也可理解为以脚跟和胯根、同一侧的腰为“门轴”,以膝盖外侧、胯根外侧、脚踝外侧为“门扇”的转动。
随继续向前移动重心,上右脚接右搂膝拗步时,随继续向左转腰,而跟进右腿,此时,随转腰,胯根要向尾闾方向里收(在此动作中胯根向左、再向身体里侧收),这叫里收。里收实际上是让胯骨最大的股骨头转子,收到同侧脚后跟里侧,也就是左腿单腿屈膝下蹲时,将左腿的股骨头向左脚脚后跟里收,使得左胯外侧、左膝盖外侧和左脚踝外侧,继续保持在一个上下垂直的侧面不变。如果,左胯根在左脚踝外侧了,那么左膝盖势必和左脚尖不在一个方向上,三个点构成的面不是垂直地面的平面。这样身形和稳定性、平衡感将遭到破坏。里收,通常就是把臀部管好,让左边的屁股不要顶出去,而是要让尾闾继续保持正中,很多人把此时,把尾闾坐在左脚脚后跟上,这样就把胯根给挤到外边去了,里和外,即是以脚后跟为依据的,脚跟外侧,叫外,脚跟里侧,叫里。所有此时胯要里收。?
下沉,是指从开始转动直到右脚上步落地这个过程中,胯根都是边转边沉的,沉在外形上不是要下落多少,而是在运动中继续保持胯根松开,就像坐在凳子上练拳一样。不能在旋转和移动中上下有起伏,所以用沉来约束胯的上下起伏。
胯的外旋、里收、下沉是练好搂膝拗步的关键,在整套传统杨氏85式里面,只要是脚外旋而上步的,胯都是外旋里收下沉的,例如进步搬拦捶、左右野马分鬃,上步指挡捶、上步揽雀尾等。有时候脚下不动,但是随转腰向前上步,胯一定要外旋里收下沉的。这也是逢转必沉的规律体现。学拳要学规律、懂规律、用规律。?
(五)练拳时对胯的要求
胯是连接上下体的重要部位,练习太极拳对胯十分的重视。因为只有胯放松了,才能做到全身的放松,把内劲沉到脚底,做到内气上下运行顺畅。
如何做到松胯呢?(以下是本人在练拳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还望大家指正。)
一、培养扎实的根基,加强腿部的力量。一般来讲,腿有劲不一定会松胯,但腿没劲肯定松不好胯。因为松胯就要把本应由胯关节承担的重量放在腿上,进而沉到脚底,如果腿部没有力量,出于人的本能反应自然会顶胯来减轻腿部所承担的重量。所以,培养扎实的根基是做到松胯乃至全身放松的根本。
二、姿势准确到位。松胯在外形上的表现为腹股沟微微里合,臀部像坐在凳子上一样,膝关节顺着脚尖的方向,而且膝关节不能过脚尖。
胯的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胯关节放平。胯关节放平包括定势时的水平和运行时的水平。定势时的水平相对来讲比较好掌握,在这里我只说说运行时两胯放平的一点体会。在重心左右转换的时候,两胯都应该是放松的,但在同时放松的时候要分清主次。比如说,站好右弓步,准备像左移重心时,要先松右胯,这时你能感觉到身体是微微右转的,然后右脚蹬地往左移重心,左腿在准备接重心时,一定要注意要松左胯,左膝关节顺着左脚尖的方向,慢慢的把重心移向左腿。这样两胯才能是平的,如果接重心时左胯不松,左胯就会顶起来,外形上则会出现臀部向左侧凸出,左胯高右胯低的情形。
(六)松胯与用胯
摘要: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
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问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人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七)如何做到开胯、松胯?
摘要: 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丹田呼吸三次 ...
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
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
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
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松胯: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大家通过静练和慢练,细细体悟会找到感觉。努力吧!
(八)开肩开胯
摘要: 老拳师经常说,开肩开胯,肩胯相合。 实践中,经常见到练习太极拳时间较长的爱好者仍然没有开肩开胯,更不可能知道如何才肩胯相合。 太极拳是心脑意识拳,因而凡习拳起步就是从意道进行研习的,不然,仅仅做了一些简 ...
老拳师经常说,开肩开胯,肩胯相合。
实践中,经常见到练习太极拳时间较长的爱好者仍然没有开肩开胯,更不可能知道如何才肩胯相合。
太极拳是心脑意识拳,因而凡习拳起步就是从意道进行研习的,不然,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体操运动而已。
太极拳用意,宜清宜淡,以至于无。拳之真意既不是有意,也不是全然无意,而是介于有意无意之中,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不期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当中是一种极高的哲理,是辩证法。
开肩开胯,是说要松肩关节,松胯关节,使关节周围筋腱、肌肉、软组织、神经系统等放松,让关节运动幅度加大,气血畅通,气机自然,内劲贯通无滞。如何松?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我们经常说,上阴下阳、内阴外阳、前阳后阴。比如,手臂平展,手心向下,则整个手臂上面为阳面下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再如,两脚虚虚一站,前面为阳面而后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这一阴一阳是自然存在的,然而,要使之阴阳相通,即阴阳相吸相合为一,意念无偏。也就是说,两手同一、两脚同一、手脚同一,单从一只手与一只脚而言,上面与下面同一,外侧与内侧同一。同一就能相通,同一就是一体、一个,意念均匀弥漫在它们的皮表,故内在空通为一。因此,如果肩上面(阳)肌肉紧了,意念转至腋下(阴),则会松;如果胯外侧(阳)紧了,意念转至会阴周围,则会松。所谓阴阳相合为一,自有道行。当然,此意要清要淡,不能刻意、着意,下重意,即似有似无状态。肩松后,仿若吊挂在锁骨外缘下的;胯松了,仿若胯是吊挂在髌骨下的。把肩部放在拦杆上,肩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胯部坐在小凳子上,胯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这就是体会。
从全身来看,意在涌泉外皮,脚盘会松;意在命门外皮,腿脚全松;意在百会外皮,全身会松。眼神外视远去,去而不迷,意念放空,则内外相融,身如尘埃般自然松荡,全身空空。为了防止出现偏差,意念不必离身,就附着在周身表皮与外界相融。
只有肩松胯松,肩胯才会自然相合为一,否则,永远分离各自为阵甚至互相冲突,比如掀胯耸肩。此相合为一,不扭不斜,胯平肩平,使内劲以最大效率得以施展。如是,太极可观。
(九)如何把握好胯关节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在技击中作用很大。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
胯可以调动上下肢,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既是体重的承担者,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胯与其他关节的关系    研究胯关节不能孤立地分析,应当弄明白胯与腰、腿、裆、臀、膝之间的关系。所谓胯骨,也称髋骨,它的上端紧接脊柱的骶骨,下端与腿股骨相交,是力量产生的源泉。
裆部指的是两胯之根中间部分,臀部是坐骨与坐肌的组合部分,两髋上托小腹部,所谓腰部是脊柱的合门穴与腹部丹田穴平齐的一周,是人体中心所在。
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合、撑圆、虚灵,实质上是对胯骨的要求。若要开裆,胯根必须松开撑圆。胯不开,裆为人字夹裆,既不能承受体重的重压,又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下蹲做势时上下肢必然呆滞,对腰轴的旋转灵活影响很大,影响爆发力的产生。
腰胯旋转是一致的,转腰实质是转腰胯。要使腰胯旋转一致,必须做到塌腰,脊柱骨节相对松沉,肋骨下的腹肌要放松,使体重落到胯骨之上。这样进行运动时,只须注意胯的旋转,就能带动腰部的旋转。下肢的外撇里扣,也全凭胯关节的松活圆转。上下肢的灵活性全靠胯的领带。拳势中腰胯的平行旋转甚多,发力的关键就在胯的旋转速度加快,引化来力也只须松胯转而避之。
拳谚讲:“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这里赞扬的裆劲,实际是胯的旋转。只要久练胯的松沉、圆转,胯的旋转速度就能由慢加快超越鸟飞之速。
把握好胯关节臀和髋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武器。敛臀是为了内气团聚,通过静势的收敛臀部、提肛、托腹的动作,使“气沉丹田”。初练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就像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意境如坐在椅子上。敛臀须与塌腰、松胯、屈膝、开裆、圆裆、提肛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功夫才能增进。
臀部的技击作用是平素练出来的。左臀、右臀或全臀技击要见机而用。臀击是对付背后的敌方而用的,使用时要移步进身,将臀部贴紧对方小腹,配合手法,俯身将臀部上挑,发短暂的寸劲,使对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如“闪通背”、“裹变炮”、“进步栽捶”等。臀部也可乘势猛坐身后敌方的髋部或膝关节,使之疼痛倒地,用时应注意贴身猛转,寸劲击发,力点要准,速度要快,配合恰当,切记发后即收,保持内气团聚。
用好腿三节,全凭胯根转。腿三节的逆缠丝是胯催膝、膝促足,呼气并发劲。腿三节的顺缠丝是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势。
二、胯的单势练法
1.腰胯功的训练
①脚站立与肩宽同宽,全身放松,塌腰落胯,胯根撑开而松沉,膝微屈,两眼平视,意念集中在胯根。
②双手上升于腹前,两手背朝前,手心向身体,两中指向对,两手距离约拳,在脐部前成搂抱状。
③下肢不动,两脚平实踏地,以胯带腰先向左侧旋转,双手姿势固定,向左后方转到最大限度为止。
④下肢不变,再以胯带腰,从左侧反转回来,向右侧后方旋转转到最大限度为止。这样左右反复练习20遍。
2.开合胯功的训练
①立正姿势起势,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两膝微屈,顶头悬,沉肩塌腰落胯。
②上肢不变,先提左腿松胯,重心移在右腿上,松胯,左胯旋转里合,左脚尖领劲,合后左脚尖点地成虚步。然后,再松开左胯,脚尖领劲外撇落地在右脚前约30厘米距离。左右脚尖方向相反,方向都朝外,踩在同直线上。
③接上势,重心放在左腿上,松胯提右腿,右脚尖领劲,以胯带腰,身体向左侧旋转里合,右脚尖点地成虚步。
④接上势,以胯带腰带腿,脚尖领劲,外撇旋转,松胯落脚,两脚距离约30厘米,重心移到右腿之上,两脚尖方向相反,同踩条直线。这样左右反复训练20遍。
[NextPage]
3.高踢腿功的训练
从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先踢左腿,胯松开脚高踢,先脚尖朝下勾、脚面伸展踢,再脚尖上跷里勾踢,先左后右,尽量使胯骨松开,筋、骨、肉、皮同时放松拉长。这样反复高踢,左右各10次。
4.摆脚转胯的训练
从立正姿势开始。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口。先左高踢腿,不待落下再向外侧摆击,与体侧旁齐时再下落还原位。踢腿时腰要松开,通过摆脚旋转拉长胯旁肌肉。先左后右,反复训练,左右各几遍。
5.跌叉开胯训练
①从立正姿势开始。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塌腰,气沉丹田,落胯屈腿微蹲。
②两手握拳交叉裆前为下十字手,上肢躯干正直松沉,先横出左腿,右拳上掤于头项,左脚尖上跷,脚跟后侧全都铺地,右膝屈弯成90度,里侧落地,开胯,臀部完全着地。
③上肢左拳随前弓腿前穿,左脚后根与右脚里侧同时用力蹬地把身体撑起,头部领劲。成左弓步时,再变右势,以左胯为轴,身体向右旋转跌叉,臀部、右脚后侧、左脚里侧都同时着地。右拳随右腿前伸,左拳画弧上掤,眼视前方。这样反复练习,左右各10遍。
6.旋转臀胯训练
①身体自然站立,两足距离略比肩宽,足尖朝前,两眼平视,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双手叉腰,四指朝前,拇指朝后,松腰落胯,裆开圆,膝微屈,两脚平行朝前,平实踏地。
②接上势,意导胯臀向左向前,顺时针旋转胯臀,要尽量画圆,向前转收臀,向后转胯臀,顺时针转10圈,然后逆时针转10圈。
三、走架训练胯劲
练拳架时,在体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加大运动量,身体下蹲时、后退时迈步要大。虚领项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两胯根要始终保持窝形,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腰胯同步旋转。练拳时要做到外三合,有时错对相合,有时同步相合,上下保持一条线。移重心时实腿胯要松沉曲折,另一腿要放松随腰转前提,先合胯,后开胯。定势时,虚实分明,先塌腰,后收敛臀,胯再放松,胯裆既开又合,保持骶骨有力,要注意以胯为核心,先注意上下一整体旋转,再研究上下肢异步旋转的配合。
总之,腰胯裆要密切协调配合,活腰应松裆松胯,塌腰应开裆开胯落胯,拧腰应扣裆转胯。只要掌握了胯关节的开合、松沉,以及旋转适度,腰裆劲的耐力、弹力、爆发力就能产生,只有这样才算悟出太极拳技击之奥妙。
(十)太极拳中的“胯”
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先要求松开肩关节;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因此,也可名为开胯。但开胯时如开得太过,或者在坐身时胯根低于膝盖的水平,就会形成“荡裆”,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同样,如胯开得太窄,也会形成“尖裆”,就不能灵活地引进后坐。因此,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关节不灵活,腰腿就很能顺遂,可见松开胯关节是很重要的。以腰部为轴心微微转动时,骨盆也连带地在微微转动。因此,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由于胯部负担上体的重量,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松开多一段锻炼的时间。经常做弯腰压腿(压膝节、压胯根)和高踢腿的基本功,可以帮助松开胯关节,提高其灵活性和柔韧性。
凡是体力条件许可,要求加大运动量的,逢到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随着转腰,姿势同时微向下蹲(必须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条线),同时另一腿缓缓伸出,逐渐转移重心于这一腿,到定式时落胯塌腰。这是太极拳锻炼方法中加大运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使桩步在任何角度上都极为稳固的运动方法,是下盘稳固像大树般根深蒂固的训练方法。在上下一条线的中正姿势下,虚领顶劲和腰裆劲下沉,贯到足跟犹如大树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因此,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腿部粗大,腿肌发达。但这是一种吃功夫的练法,运动量极大,一般只适宜于年轻力壮者要求增加运动量时方可采用,年老体弱者是不应该采用的。
为了动作时处处保持“上下一条线”,凡前进后退时,必须两胯节直竖,齐进齐退,或者均匀抽换,务必不偏不倚,上与两肩骨节相对,动向一致,处处符合“肩与胯合”的要求,这样就有助于始终保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达到定式时的“中正不偏”、转动时的“偏中有正”。技击作用上的胯打,是乘势乘隙以胯部的弹簧劲打击对方,但胯打时仍然要立身中正。练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拳,体用一致。
陈氏太极拳有显于外的发劲动作,为了练习腰裆的运用,使发劲正确,经常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发劲,校正腰裆的变换。先求动作的正确性,后求爆发力的相对集中和加大,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必须风声呼呼,才能练出功夫来,否则“拳无功,一场空”。还须两人互喂,试验劲力进展程度。杨、武、吴等拳式现在取消了显于外的发劲动作,这是太极拳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练习的重要改革。练习杨、武、吴等式的年轻力壮者,凡是爱好练习发劲的,仍须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如揽雀尾一式的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野马分鬃一式的挒劲、採劲、靠劲,披身捶一式的顺步进击,搬拦捶一式的拗步进击等,都是调整腰裆和练习发劲的拳式。太极拳的动作是先练慢速度的,现陈氏太极拳尚有第二路(即炮捶)是专练快速度的。因此,抽出几个单式练习发劲,还能起到练习快速度动作的作用,有利于能慢能快,符合拳论所规定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要求。
在实足的胯根微向内抽、虚足缓缓伸出时,不但虚实分明,也是撑开两胯根(开胯)的过程。每势变动时的“活腰”与“开胯”,每势完成时的“塌腰”与“落胯”,久久练习,胯根自然会松开,能使腰腿的转动显得非常灵活。
(十一)太极拳之胯
诸多太极拳理论中,对于太极拳中胯的问题历来强调不多,对胯的重要性也鲜有提及,往往笼统称之为“腰际”、“腰裆”、“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强调“腰”的作用,对胯几乎忽略不提。其实,这是太极拳修炼的一大误区,
这里,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类身体臀上肋下中间部分:而“胯”是指人类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统称为髋骨。因此,腰和胯是人体两个不同部位的称谓,其含义也不同。腰体现在外,而胯则隐藏于内。正因为胯的隐蔽性,前人在阐述太极拳要求时往往对其不详细说或者说不清。但是太极拳真正发劲打人力量的来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师界有“传拳不传胯”一说,将胯的练法和用法当作珍贵的看家功夫,不轻易传人。
胯的重要性体现在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中。它的头一句“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中的“腰隙”,就是指胯的部位。对于“腰隙”的理解很多人解释为“命门”,比如沈寿先生说,“腰隙,腰部孔穴,这里指腰之后部第二、三腰椎之间的'命门’穴位”。也有人认为“腰隙”是“丹田”,比如冯志强先生说:“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指意气之源在丹田,腰隙即丹田。”
笔者对“命门说”和“丹田说”均不能苟同。丹田说与人体构造不符,命门说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释不了“隙”。“隙”是缝,是裂缝,很细很小的缝。从人体骨骼结构上说,腰隙是指腰椎与胯骨的契合处,笔者称之为榫头处,这符合“隙”的含义。笔者结合自己练拳体会认为,此处轻微的变换不仅是重心的转换或调整,而且是发劲的源泉的变化。比如我捋对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应在左腿,这就要求右胯走弧形向左胯转化,看似重心在右,实则在左:对方见被捋将要前倾失势回撤时,我正好胯已移向左边,即可顺劲蹉步向前方放劲。这样劲整威力大。太极拳架及推手中腰胯间隙转化比比皆是。太极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是不断转化或调整自己重心,而拨动、控制对方重心,转换、调整、发放全在腰隙,主要是胯骨,以故“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王宗岳时代中国还没有人体解剖学,人们对人体骨骼结构不了解,所以,王宗岳只能根据中医学的理解来解释胯的作用,运用了“腰隙”一词,应该说是准确的。设想,王宗岳如果是指“命门”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这两个词。因为“命门”和“丹田”不仅是中医人体两个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国武术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练功用词,王宗岳在指导人们练习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歌》里不会故弄玄虚地造出“腰隙”一词,正是因为“命门”、“丹田”无法正确表达胯的含义,王宗岳才想到以“腰隙”来说明,可谓用心良苦啊!
太极拳的发劲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带动脊骨,进而带动四肢筋骨发劲,即所谓“节节贯通”是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发的是“筋骨劲”。以筋骨发力,是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术之处。其他拳术,都以肌肉发力见长,所以练西洋拳者背肌发达,练跆拳道者腿肌
我们在练习、教授太极拳时。一再要求“用意不用力”。而这个“用意不用力”既不怎么好理解,也多引起争论。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叫“用骨不用(肌)肉”。是否令人更加明白呢?因为太极拳要求我们以超乎正常的训练方式,细致深入地控制到骨骼。
我们常说“太极处处都是手”,是这样吗?当然是!只要我们能够控制自己周身每节骨头,无论对方碰到我们身上任何部位,我们都能立即就在该部位进行化解、反击,就能做到“浑身都是手”,所谓“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如此重要,那如何练胯?首先要学会开胯,将胯根打开,以使胯关节松开。陈鑫说,“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裆开就是指“两大腿根要开”。我们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打开,而是死顶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车轴转动的作用。
“开胯”的要求,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机械性开胯。每天要拉胯、压胯,有正压、侧压等,再就是拉大马步。两膝盖螺旋外展、平面旋转,以使大腿根部产生拉力。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可使胯关节和肌肉拉开变长,具有一定韧性。二是内功性开胯。在机械性开胯基础上,通过意念,两膝先外展后微微内合,胯根松开,用意念引导胯骨部位收束、开放、旋转、整合起来,带动全身骨骼运动。比如,在盘架子中做陈式太极拳单鞭势、斜形拗步势、前膛拗步势时,右(左)膝外展旋转,以身领手,丹田运转,势子结束时两膝微微内合,使胯撑开,上下相随,外形如城墙之拱门,达到了“胯撑裆圆”的要求。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胯开不是胯岔、胯撇、两腿岔开越大越好,要求的是内开而不是两腿外形的撇、岔。我们应记住陈鑫的话:“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拳者细心参之。”
其实。行拳、盘架要慢练。慢才能体会内在的气息运行、骨节的催动。笔者在盘练陈式太极拳一路最慢时达25分钟。现在行一路拳也要15~20分钟。盘得这样慢,是要体会“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节节催劲,如果盘得快,7。8分钟练完,是无法体会气息、骨骼运动的。通过这样的修炼,再复而快时,才能快得顺、快得整、快得浑身都是手。
行拳、盘架、推手、散形皆由丹田统领,以胯根为主宰,带动周身骨骼节节运动,化则节节分解,发则节节催劲。依靠胯部运动来传劲发力,外形似乎是手在发劲,实则胯在催动手之劲。比如,陈式太极拳“青龙出水”势,右手自胸前由上而下弧形向右前上发劲,实际胯在右经左再到右旋转运动,方能发出右手抖弹之劲。再比如。对方封住我右手并向我发劲,而我虽然被封住右手,但我腰胯随即向左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不进则罢,若进必然使对方落空,因为胯的移动已使我的重心变化,而我重心一变,则可相机得势使对方失去重心而倾斜跌出,这是“松胯活裆”的结果。久而久之,心意合一。由内达外,自然浑然一体。发达。练太极拳者,不大可能练出什么肌肉,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所以。一般说来,太极高手是最没有健美的“样子”的。
(十二)练拳时对胯的要求
胯是连接上下体的重要部位,练习太极拳对胯十分的重视。因为只有胯放松了,才能做到全身的放松,把内劲沉到脚底,做到内气上下运行顺畅。
如何做到松胯呢?(以下是本人在练拳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还望大家指正。)
一、培养扎实的根基,加强腿部的力量。一般来讲,腿有劲不一定会松胯,但腿没劲肯定松不好胯。因为松胯就要把本应由胯关节承担的重量放在腿上,进而沉到脚底,如果腿部没有力量,出于人的本能反应自然会顶胯来减轻腿部所承担的重量。所以,培养扎实的根基是做到松胯乃至全身放松的根本。
二、姿势准确到位。松胯在外形上的表现为腹股沟微微里合,臀部像坐在凳子上一样,膝关节顺着脚尖的方向,而且膝关节不能过脚尖。
胯的其他注意事项:
注意胯关节放平。胯关节放平包括定势时的水平和运行时的水平。定势时的水平相对来讲比较好掌握,在这里我只说说运行时两胯放平的一点体会。在重心左右转换的时候,两胯都应该是放松的,但在同时放松的时候要分清主次。比如说,站好右弓步,准备像左移重心时,要先松右胯,这时你能感觉到身体是微微右转的,然后右脚蹬地往左移重心,左腿在准备接重心时,一定要注意要松左胯,左膝关节顺着左脚尖的方向,慢慢的把重心移向左腿。这样两胯才能是平的,如果接重心时左胯不松,左胯就会顶起来,外形上则会出现臀部向左侧凸出,左胯高右胯低的情形。
(十三)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门内家拳,有看得见的形体动作,亦有不易观察的内功运行。腰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具体运作,用文字词句来描述表达,很难完全准确,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由于本人掌握太极拳技艺、文字水平有限,恕有某些细节内容文不达意。所以说练拳者在聆听了明师的指教讲解后,还得在明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明师示范动作松胯时骨、肉、皮的变化,这样学法心中有数,比较明白。要想活胯首先从松柔入手练起,对于成年人学练太极拳,由于胯骨、胯肌肉、胯韧带钙化变硬,
所以相对青少年来说,不易把胯松开,两三年时间能松开胯,已经算是较快的了。除了盘拳架、揉手之外,还要在明师指教下练些抖松胯骨肉、平圆立圆转胯的辅助功法(注意的是不要误练成扭胯翘臀的舞蹈基本功),提高支配胯灵活运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真正的松胯仍在用意,不用拙力。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1
我在因特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
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
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
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
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
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
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
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
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
笔者注)。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2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
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
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
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
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
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
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
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
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
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
、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
发力传劲。譬如出有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
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
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
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3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
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问是胯,其位置格外
重要。脚把地而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
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
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
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4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
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
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
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
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
,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
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
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人
大地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5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
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
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
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
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
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
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
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
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
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
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6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
、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
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
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
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
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
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
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
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7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
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
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一、缩胯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
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
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
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
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
,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
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
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入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
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
、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
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
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高探马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悬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
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学塌胯,后腿髋
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微曲,如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
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太直也不对。这真是说来容易做时难,对于初学者的确是非师指难明的事。塌
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
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
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
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
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在四川省太极推手教练员学习班上说:发劲时松
腰塌胯,人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
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
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
掌、扇通臂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
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固。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
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
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势、弯弓射虎等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七、转胯
转胯是指前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水平方向由内转外或由外转内的状态,用于进、退行步时中间过渡的
提脚动作,或在直劲转横劲、横劲转直劲的动作。若是行步时转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迈出,前实脚转
胯的幅度以转至后脚跟、后脚掌、后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准。转多了会使身势歪扭而影响重心,转少
了则提脚不自然,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拳谚说“腰胯微转鸟难飞”,既强调了腰胯在技击
发化劲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部分动作最终的劲力是由身体单侧作用到目标上,在完成技击过程中,胯关
节为了协调整体动作的完成,必须做出相应的转胯动作。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八、旋胯
旋胯是指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沿立圆方向由下转上的状态,用于横向行步中间过渡时的提脚、收脚动
作。譬如云手、十字手等动作。旋胯就是以胯领起虚脚提起横向移步靠拢或迈出,虚脚旋胯的幅度以旋至
脚跟、脚掌、脚趾先后提起离地之时为好。旋多了会使身势变形而影响重心的稳定度,旋少了则提脚不顺
。要周身协调,实脚沉稳,虚脚轻灵。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九、脱胯
脱胯是指髋臼和股骨头好似脱开一样的感觉,故有“胯松欲脱”之说,用于右左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
。太极拳的起脚击打动作主要是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髋关节来完成,又有胯关节周围的韧带、髂骨股韧
带、耻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等和腰肌、腹肌、盆带肌、大腿肌等辅助完成,不同的脚打动作是一个复杂
的协调工作。踢脚或蹬脚时把部分注意力放在脚尖或脚跟,以脚的末端上领,这样做法可以减少胯关节的
支配意识,无意间就把胯关节放松了。还要做好整个身势的虚实变换,若能配合丹田内气发放则效果更好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十、提胯
提胯是指实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下松沉,同时虚脚的胯关节及肌肉、韧带向上提起,形成上下相争
的松胯状态。用于提手上势、金鸡独立等动作。提胯利用上下折叠的劲道,能较好地传递地面反作用力,
达到借地之力又借人之力来打击对方。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十一、送胯
送胯亦俗称跟胯,指对应前脚膝关节前面的胯部向前挺出。应意念命门穴把胯侧前送去,或者想着骶骨托
起胯关节向侧前推去,有如叶大密先生所说“尾闾如行舟之舵”的意思。此时注意放松会阴穴和腹股沟、
膝关节,让腰、胯、腿的肌肉、韧带恰到好处。送胯前脚是虚脚有虚脚的用法,是实脚亦有实脚的用法,
目的是基本相同的,但中间过渡动作不一样。由胯将劲力传达至腰部,以爆发内劲将对方击打、发放,如
果送胯动作做成缩胯(除了用于引化的缩胯之外),会使胯关节本身及附着在胯关节上的腰、大腿的某些肌
肉、韧带出现负功,将起于脚的部分气力在胯关节处被抵消或改变方向,错失机会和势能,很大程度上会
影响击打、发放效果。恰到好处地送胯,是得机得势的表现。送胯用于斜飞势、白蛇吐信、边化边发的动
作等等。
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十二、抽胯
抽胯是指左胯部或右胯部用意向前送出一点(但是不能着意用力向前挺),同时髋关节向上翻的松胯状态,
有如水泵抽水吸上之意。抽胯能把虚脚从脚跟、脚掌、脚趾很自然地带起离地,用于进、退行步的虚实转
换。
以上介绍了十二种松胯状态,便于练拳者在盘拳架、揉手时对号入座自查。这个动作哪个势是否松开了胯
太极拳特有的感觉是否良好?太极拳的猫形步包含落胯、塌胯、转胯、抽胯、送胯等,多练猫形步,练好
猫形步,对于体悟松胯很有帮助。
(十四)太极拳的腰胯带领四肢运动
摘要: 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拳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在盘拳架时,要多想腰胯,多用腰胯,少想手,少用手,用腰胯指 ...
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拳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在盘拳架时,要多想腰胯,多用腰胯,少想手,少用手,用腰胯指挥手与脚。如动作于手或脚的意念过多,手和脚就会僵滞,没有轻灵感。
比如“掤手上势”至“揽雀尾”的过渡连接,通过扣右胯带动右脚跟、脚掌提起,又通过垂臀、松右肩的带动右脚尖起来离地。在左脚沉稳的状态之下,右胯松开转动带领右脚走弧线的上前一步,垂左臀是松沉、调整身法的动作,送右肩是有利于平衡身体的动作。
比如“揽雀尾”“ 右掤势”的右转,不是手上主动的右转,也不是腰杆被动的右转,而是松右胯沉下、又同时转胯带动右手被动的向右转。
又比如“揽雀尾”“捋势”的左转,是通过松右胯左转合扣左胯带动身体被动的向左转,同时带动了右手捋劲过来。
比如“十字手”右脚横向收回时,不是主动的收回到左脚旁边,而是通过扣左胯、垂左臀、松右肩带动右脚走弧线的被动收回到左脚旁边,这样被动的收回动作,是受腰胯带领的。
比如“右打虎势”的运拳,两手握拳不是主动的相合打过来,而是通过沉右胯、松腰带动两手被动的相合打过来。
比如“进步搬拦捶”的出拳,他不是主动的冲拳动作,是开胯圆裆一边转一边沉的带动右拳向前冲,沉转一点,冲拳向前一点,是腰胯带动的被动冲拳动作。
再比如“云手”的身手左右转动,不是腰转动作,也不是手转动作,而是腰胯带领掤手转动的拳势。我认为转腰必须同时转胯,因为腰和胯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转腰不转胯,势必造成拧腰,腰不宜扭拧,拧腰则动摇中轴的重心稳定。再有腰的转动范围也较小,还要扯到两肾上下起伏。腰脊椎旋转,胯关节随之开合,只有腰胯运动有机、协调的运动,才能较好的发挥其养生与技击作用。
(十五)太极拳的十二种松胯状态
摘要:   我在因特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 ...
我在因特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有关腰胯之轶事。先不辨文中轶事的真假,且信它腰胯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叙述的。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功心悟》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通俗点说,通过用意不用力方式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以及旋动整合起来,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譬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出击,乃是由胯裆(裆指会阴部分和两大腿根内侧)把手击出。再如要收回右手,也是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问。又如推手练习,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得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人大地。
对于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欲练松胯就先要明白胯的部位。在生理学上所谓的胯系指股骨上节,大腿的折叠下陷处。换句话说,我们通常把腰和腿之间的部分叫做胯。胯关节由骶髂关节、髋关节、髋骨与脊柱的韧带联合、耻骨联合、骨盆等部分组成。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己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裆圆胯撑(中级阶段)和松胯活裆(高级阶段)这两句话,似乎不难明白,但练到位却是不易。为了让太极拳爱好者有利于体悟松胯用胯,亦为与大家共同研讨,本人在这里借杂志园地抛砖引玉,把自己多年的练法与经验粗略整理,供同道参考,本文运用举例指杨式太极拳,兹简单介绍如下。
一、缩胯
缩胯是由前脚至后脚的髋骨和肌肉韧带向后向内收缩,与腰腿合胯为一,而不是屈胯凸臀。缩胯在以守为攻(前半部分为防守,后半部分为进攻)的动作中运用较多。一般情况下前半部分做缩胯动作,既能形成身整退化,又能使下盘稳于泰山,并为后半部分进攻发劲提供足够的动力距。缩胯用于如封似闭、倒撵猴、海底针,或是其他弓步转为半马步的动作。
二、落胯
落胯是指在放松腹股沟的状态下,髋骨和肌肉韧带向下落。落胯时前脚宜内扣一些,在胯关节松开时腹部下沉。胯以下肢体松沉至涌泉穴,胯以上肢体向上领劲(即虚领顶劲)。要落胯沉稳与脚蹬腰发协调顺达,才能形成足够大的反弹力,在稳固的下盘支撑下将劲道作用于目标上,产生预期的发放效果。落胯应是放松境界的层次,而非表面姿势的技巧。因为技巧无论多高,摆出的落胯一旦受到外力,仍习惯本能地去顶。然而进入松透的落胯,外力进来不是被吞人身体,就是被轻松化掉。太极拳传人林文涛先生应邀在广西钦州太极推手辅导站教学中说:接劲就是落胯,落胯要敏捷。落胯用于揽雀尾、栽捶、指裆捶等动作。
三、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冉加点下坠的意识。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和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太极拳名家陈微明先生教授太极推手时指出:“化劲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转动为主。”坐胯用于揽雀尾、搂膝拗步掌等动作。
四、塌胯
塌胯与顶头同是太极拳身法立身中正的重要规则,从作用上说,它与沉劲、化劲、发劲等关系密切。太极拳名师张义敬先生在《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中谈到塌胯时说:“太极拳多用弓箭步,初练塌胯,后腿髋关节必然紧张,很不自然,这正是不松的缘故。”弓箭步的后脚,膝关节应力微曲,但弯曲过多,髋关节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但膝关节僵直也不对。粗看后脚似直非直,其实胯根撑开而松沉,后脚似弓膝微曲。松腰塌胯,在求髋关节的灵活,特别是在立身中正身体下的灵活。小腹是一身重心所在,所谓气沉丹田、松腰塌胯、开裆、沉气等等说法,都不过是在强调降低重心而又灵活安稳。在髋关节灵活之后,再加以腰部的旋转自如,才可能化解对方的来力,安稳不败。一般化劲功夫不好的人,大多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塌胯训练,髋关节未能松柔灵活的结果。运用弓步时先落胯,后塌胯。塌胯时腰背部和臀部肌肉放松,胯骨自然下垂,胯骨与脚底涌泉穴形成弹弓势。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先生说:“发劲时松腰塌胯,对方就跌出去了。”塌胯用于揽雀尾的按势前推、搂膝拗步掌、撇身捶等动作。
五、开胯
它不是指广义的开胯,而是狭义的开胯,是指左右两胯的对拉松开,膝盖外展。胯的对拉松开是以意气带动形体,是胯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内藏匀劲的绷松,不是松懈式机械的拉开。开胯后,其势产生一种既沉稳又灵活的弹力,与意念一起形成整体劲。开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开胯用于单鞭掌、扇通臂等动作。
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做好合胯能使身势整体稳固,若与意气劲合理配合,必然使根基如泰岳之稳同。合胯是从外向里合,不是胯关节自身的紧缩和僵死。合胯发劲时应是瞬间爆发的,不宜延时僵滞;合胯化劲时则相机慢些,合至对方来劲化净即可。合胯用于打虎式、弯弓射虎等动作。
(十六)谈谈太极拳先师们对腰胯练法的要求
摘要:   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 ...
作者简介:陈耀庭,1937年1月生于杭州,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我国知名材料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太极拳业余爱好者,五十年代初跟牛春明学习杨式老架,六十年代到北京,跟随吴式太极拳名家刘晚仓,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推手十多年,七八十年代跟高占奎、朱怀元学习汪永泉传杨式老架。曾受到老一代大师吴图南、杨禹廷、汪培生、孙剑云、郝少如等的指教,现任北京汪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练好太极拳腰胯是关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综观现在许多人的练法,似乎与太极名家大师的要求练法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把过去近六十年来跟先师们学拳时听到的、见到的关于腰胯练法的要求,写出供太极拳爱好者作一参考。
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
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拳艺精湛,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后留在杭州,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要求严格,是钉是铆,一丝不苟。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一打起势就下蹲,老师教他不要蹲,他不改,老师急了,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老师转过身来,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回家拿块搓板,到老婆床前去跪,我这里不用跪”。这件事,使我终身难忘,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对我一生练拳,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
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当时并不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是基础,是方向,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把握好胯关节(转) - 日志 - fish31 - 功夫缘---武术交友网站|太极拳等...
自问自答太极拳
太极拳十个黄金比例
虚领顶劲 含胸塌腰 | 陈式太极拳动作的内在表现
打太极拳膝盖疼的原因?
如何学好陈式小架太极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