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点关注』冠心病的中医药防治机制



1
冠心病诊断的“微改变”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既往认为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致冠脉狭窄或阻塞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且冠状动脉造影术为其诊断的“金标准”。2011年PROSPECT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存在局限性,可能遗漏部分需要介入治疗的病变且ACS的发生与冠脉造影管腔狭窄程度无关,而与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易损斑块的张力、变化速度、纤维帽厚度等)有关。


随后Pijls等提出冠脉对心肌的供血能力的指标血流储备分数(FFR),经DEFER、 FAME和FAMEⅡ实验证明显示根据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的PCI术与传统的血管造影指导的PCI术相比,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FFR指导临界狭窄病变的PCI在临床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
冠心病的治疗进入“微时代”

随着溶栓疗法、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抗炎、调脂稳斑等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发现,即使心外膜血流完全恢复仍有患者出现胸闷、胸痛等,甚至心肌组织恢复供血不但不减轻或逆转心肌损伤反而加重损伤,使冠心病的治疗进入了再灌注时期。心外膜血管闭塞的适度缓解可明显阻抑缺血细胞死亡, 但梗死区微血管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失败, 出现无复流现象。Abbo指出无复流作为一种并发症,即使无明显冠脉大血管狭窄,但有微循环功能障碍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仍然会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解决方案,包括减少局部血栓负荷的血栓抽吸治疗、充分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物(硝酸甘油、腺苷等)治疗,期待能够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但总体疗效有限。


2012年意大利比萨大学Mario Marzilli教授等从冠脉微循环障碍方面提出冠心病的新机制,即“太阳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多元制”,易损斑块引起的冠脉狭窄只是机制之一。“太阳系学说”即以心肌细胞为“太阳”,以严重冠脉狭窄、炎症、血小板和凝血、血管痉挛、微血管功能异常和内皮功能异常为“6大行星”引起的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ESCSCAD)指南着重强调冠脉微血管病变,忽视冠脉微血管病变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心肌缺血。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如何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防治冠脉微血管病变,保护缺血心肌,就成为了重要的临床研究内容。以“太阳系学说”为切入点,从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微循环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将成为主要切入点。


3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大前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中医药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契机,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机制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方面均得到论证。第一个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注册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以及中医药冠心病的治疗过程和二级预防均显示着中医药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多环节效应,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小板功能、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等多个层次,与目前“太阳系学说”研究不谋而合,将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医师周刊综合编辑)



速效救心丸主要由川芎、冰片等药味组成,具有镇静止痛,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常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急救和常规治疗。经常使用还可以保护血管内皮,预防动脉硬化,如对已经硬化的动脉可阻止其进展;对新形成的斑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斑块体积,进一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冠心病支架术后为什么还会胸痛?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无再流的识别和防治
从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变迁看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为什么冠心病患者放了支架仍不能缓解胸闷胸痛
王胜煌:冠脉微血管病变与慢血流的中医药治疗实践进展
冠脉微血管病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