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语文”,一场“哗众取宠”的“狂欢盛宴”

70多年前,新中国的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准备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老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很快被采纳,并随即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叶圣陶说:“语”为口头语言,“文”为书面语言,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高度结合,是生活,是人生,是每个中国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老先生怀着极大的热忱,给“语文”课本题字,现在很多“语文”教材仍沿用着老人家的题字。

还记得,小时候,每每新学期发新课本,那是最兴奋、最期盼、最激动的时刻。用家里的废报纸,仔细地包着书皮;端端正正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最爱的是语文课本,闻着印墨的香气,迫不及待地翻开,看着一篇篇这学期要学的文章,遐想着老师讲解时眉飞色舞的样儿......

先生怕是万万没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语文成为了所有学科中最难讲、最难学、最不想学、负担最重的学科吧!一个滑稽可笑却沉重痛心的事实,中国的孩子最讨厌的是自己的“母语”课程!

我们试着去揭开这背后的原因,希望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虽然“人微言轻”......

自“语文”成为中小学课程后,语文的发展可谓是历经坎坷,先是因为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照搬苏联老大哥的教育方法、教法经验积累欠缺、对学科认识不足,“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工具化”位置,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众所周知的原因,60、70年代的“语文”更是陷入“政治化”、“低幼化”的绝境。

80年代拨乱反正,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而“语文”长期的不正常状态也引发了很多教育专家的思考和研究。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首提“大语文”,他提出“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把“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即“一体两翼”理论。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以“语文课堂学习”为主,“加强语文课外学习”和“拓宽语文学习环境”为辅。

其实,这一理论,就是希望语文学习回归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倡的状态——语文即生活!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在80、90年代,对当时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还有其拥趸。很可惜,并没有受到官方认证,也局限于当时的教育条件,日渐沉寂。

2017年,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全面落地,新高考改革和新课改正式拉开帷幕。一个人再次提出“大语文”,这个人就是教育部特聘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教授。

这一年,温教授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声,新名词、新理念大量涌现,不断刷新大众认知,提出了自己系统性的“大语文”框架。总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地位在所有学科中偏低,想要提升语文地位,就必须要增大语文课本的难度、加强语文考试的深度。

二、增大语文课本难度的办法,是去掉更多的白话文,加入更多的古诗文。2003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没有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只在附录部分以举例方式列出诵读篇目15篇;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高中语文课标,改为明确指定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另外,初中古诗文背诵增加至64篇;小学古诗文背诵增加至160篇。

三、加强语文考试深度的办法,是明确认识到高中是要分流的,考大学要求当然不同,考试必须要向课外延伸,“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用语文拉开差距。大量增加学生必读课外书,由学校给学生提供目录,不用学生自己花费时间去找到底看什么课外书。同时,考试中,将阅读理解的难度提高。“大语文时代”,15%的学生完不成语文考试内容是正常情况。

四、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程世和给温教授写了一封公开信,其主要内容是:“让高中生背72篇古诗文,试问您自己可以背得下来吗?这是无意义的增加学生负担,以高考为理由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程教授还忘记说了一点——背的古诗文在高考中考得不多,甚至不考,高考考的是课外文言文。温教授给出的理由是——无用之大用!“适度”增加非常有必要。

从温教授2017年提出“大语文”理念后,最激动的是校外培训机构。

2018年3月:学而思宣布推出语文学科产品“大语文”,其内容体系主要包含:课程体系、中文分级阅读体系、素养微课、素质活动、人文游学。

2018年7月:新东方发布“大语文”产品,其理念侧重于追根溯源,课程方面则从文学、写作、国学三个维度入手,搭建起从输入到输出的思维训练闭环。

2019年9月:立思辰正式宣布,公司旗下的“立思辰教育”进行品牌更名,升级为“豆神大语文”!

2020年语文培训市场规模2000亿左右。

......

说实话,作为一个教语文教了二十年的老师,我表示,看不懂诸如“中文分级”、“素养微课”、“思维训练闭环”之类的新名词。只是感觉真的很“高大上”。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能敏锐地捕捉到商机。

校外培训这二十多年来,刮过几阵风,刚开始是“外语热”,借助的是当时的“出国热”;接着是“奥数热”,一夜之间,小升初择校考试,全部以“奥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终于,轮到语文了,随着“大语文”的横空出世,各种新的宣传口号也随之诞生:“语文为王”、“得语文者得天下”、“大语文时代到了”......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呀。

除了校外培训,还有一个行业也火起来了,那就是中小学生课外书出版发行。

借助其特殊的身份地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主编),曹文轩教授主编了“大语文”系列读物,自此,中小学生的寒暑假终于有明确的课外书阅读目标了。

“大语文”走到今天,早已经与当年张孝纯老师提出的理念南辕北辙了。

“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偏难怪题,阅读理解题还有标准答案、固定的答题模式”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教的不考,考的不教”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古诗文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就是要继承优秀遗产的全部”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一点一点消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形成对语文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本是清纯可爱的邻家妹妹,被资本打造成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哗众取宠式的个别人的狂欢盛宴”不是“大语文”的初衷。

我们的“大语文”应是首重习惯、次重人格塑造,以培训学生能力为目标,发现美、感知美、体悟美的母语学科。

“以考倒学生为目的的教育和学习”终究只会让这门学科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堕落,越来越庸俗,离学生也就越来越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为什么教育部要求越来越重视语文?因为越来越多人都不学语文了!
陕师大教授痛批温儒敏,语文课本越改越难,孩子们负担比家长还重
#语文# 是一门非常注重积累和基础的学科...
[转载]大学语文靠什么走出困局?
为何重弹上语文课不如让学生去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