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得志被包围后陷入绝境,无人敢救,杨勇大怒:你们不救我去救

点击上方 “珍贵罕见老照片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为 珍贵罕见老照片 加上星标,不要让我们失联哦!


所谓:“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在革命年代,有许多革命先辈在战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军赫赫有名的“三杨”中的杨得志和杨勇,更是生死之交。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当中,杨得志所在的部队陷入到绝境中,面对日军的重重围困没有人敢去救援。
而杨勇得知后二话不说,起马带着部队就去了战场,一番浴血奋战下来,将杨得志救出。
此后杨得志时刻牢记着杨勇的救命之恩,两个的故事更是传为一时佳话。

一:同出一乡,友谊深厚

杨得志和杨勇都是湖南人,他们一个来自醴陵,一个来自浏阳,两地相距不过百里。
但在初入红军的一段时间内,虽然同属红一方面军,但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
长征途中,由于两人都作战勇猛,都是长征路上著名的开路先锋,其中著名的“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就是杨得志的杰作。

直到红军成功的到达陕北,杨得志和杨勇两人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集。
当时为了总结经验,开辟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团级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时任第一陆军第一师副师长的杨得志,和第四师十团政委的杨勇都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两人一见如故。
在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之后,两人惊喜地发现彼此是邻县老乡,由于杨得志比杨勇年长两岁,杨勇便亲切的喊杨得志“老杨哥”。

很快,两人就迎来了并肩作战的机会。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甚至扬言要三个月灭亡中国。
为了打击日寇嚣张的气焰,我军决定寻找时机,对日军出击。
经过一番谋划,我军决定由115师作为主力部队,攻击日军21旅团的一个一千多人的部队,地点就选择在平型关。

当时,杨勇和杨得志都在115师担任领导职务
其中在平型关战役当中,杨得志部负责“打头”,而杨勇所在的部队则负责“斩腰”,需要密切的配合。
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极大了加深了杨勇和杨得志的战斗友谊。
平型关战役过后,两人在晋东南一带休整练兵,共同度过了一段十分难忘的时光。

可以说,此时的杨得志和杨勇两人,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转变,杨得志和杨勇也要“各奔东西”。
为了开辟敌后根据地,杨得志受命前往冀鲁豫地区开辟根据地。
而杨勇则奋斗在鲁西地区,两个根据地之间相隔并不遥远,经常一起配合打击日军。

二:舍生忘死,患难真情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开始重点进攻我军的敌后根据地。
而当时杨得志所在的冀鲁豫根据地发展迅猛,杨得志等人刚到冀鲁豫地区时,就制定了“依托直南,坚持豫北游击战争,开辟鲁西南”的战略方针。
在打了一系列的胜仗后,杨得志逐渐得到了当地百姓群众的支持的拥护,同时也成为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彻底地消灭这支游击部队,日军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布下天罗地网。
由于敌我力量差距过于巨大,加之当时的协调指挥问题,使得杨得志所在的部队陷入到了绝境当中。
按道理来说,杨得志部陷入重重围困,应该立刻率领部队前去支援才是。

但是面对凶悍的日军,大家面露难受,无人敢救,害怕非但救不了杨得志,还要将自己搭进去。
杨勇将军得知后大怒,他拍案而起,大叫一声:你们不去救我去救!随即带着部下火速赶往杨得志被围困的地点。
当时杨得志被包围后陷入绝境,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正当绝望准备以身殉国时,只听见混乱的战场之上传来一声大喊:“老杨哥,我来了,咱们一起打出去,要死一起死。”

此时的杨得志的心中说不出的感动,随着杨勇部队这一支生力军的加入,给了被围困的战士极大地鼓舞。
而日军也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在杨勇的帮助下,杨得志最终得以脱离险境。
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杨得志回忆起这件事情,都会热泪盈眶,说到:“要是没有杨勇,我早就没了。”

1941年7月,冀鲁豫军区和鲁西军区合并,统一称之为冀鲁豫军区。
同样,杨勇和杨得志的部队也合并在一起,整编成为八路军第二纵队。
杨得志担任司令员,杨勇为副司令,之后杨勇接替杨得志担任冀鲁豫军区的司令员。

在担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的这一段时期内,冀鲁豫军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的东平战役更是可圈可点,东平作为一个重要的粮源地,日本侵略者在此部署了大量的兵力。
为了粉碎敌军的抢粮计划,杨勇决定率领部队,围歼东平日军。
杨勇等人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夜幕的掩护之下,各部队迅速到达指定地点。

而杨勇也亲临战斗一线,原本我军已经策反了一名汉奸,不料其临阵变卦,我军陷入险地当中。
狭路相逢勇者胜,杨勇当即决定强东平,主攻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架起云梯,攻入城内,全歼守军。
当杨勇在冀鲁豫地区大显神威之时,杨得志也在延安地区率领部队与敌军作战。
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两人才得以重逢。
而时间并没有冲淡两人之情谊,相见的两人自然有诉不尽的衷肠。

三:策马扬鞭,共建新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原以为两人能够好好地团聚一段时间,然而国民党却死性不改。
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之时,国民党就悍然发起内战,解放战争就此爆发。
在战争打响之后,杨得志与杨勇“分道扬镳”。
其中杨得志率部前往华北地区,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指挥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王牌军第三军包围在清风店地区
在生死存亡之际,杨得志带领部队全歼了国民党第三军,从军长到马夫,没有一人逃脱。

杨得志指挥的清风店战役,一举扭转了华北局势,就连朱德总司令就对此赞不绝口。
杨得志在华北地区建功立业之时,杨勇则追随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杨勇当时充当着开路先锋的角色,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当中,要通过黄泛区等地,让人望而却步。

杨勇则斩钉截铁地说到:“我们连雪山草地都走过来了,我不相信我们会走不过几条河流。”
杨勇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在经过重重困难后,终于到达大别山地区,为后续部队创造了有力条件。
纵观解放战争时期杨勇和杨得志在战场上立下战功无数,一起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不休。

四:和平岁月,温情依旧

抗美援朝胜利后,杨勇和杨得志两人相继从朝鲜半岛归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安全的建设当中。
二人一起交流练兵心得,他们共同所带领的部队在1964年的练兵汇报表演当中,得到党中央的高度认可。
然而安稳的日子没有过多久,杨勇就不得不从军事领导岗位上“退位让贤”。

所谓祸不单行,杨勇在河北邯郸工作之时,不幸腿部受伤极其严重,辗转几家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都是截肢。
刚烈的杨勇将军不愿意接受截肢的结果,拒绝接受治疗。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杨勇将军一直得不到妥善的治疗。
最终在周总理和杨得志将军等人的关心下,才得以前往北京治病,最后治好了腿伤。

大病初愈的杨勇将军急需要妥善的疗养,当时老战友曾思玉和陈锡联相继邀请杨勇将军前去修养
但杨勇将军心有牵挂,推辞了两位老战友的好意。
之后杨得志从山东前往北京总政治部招待所去看望杨勇,杨得志对杨勇说到:我这里还有一席之地,请你就来我这里吧。”

1971年5月,在杨得志的精心安排之下,杨勇最终得以平安地入住济南军区第一疗养院。
由于拄着双拐的杨勇活动不便,不能经常出门活动。
害怕杨勇孤单,杨得志不仅仅经常来看望杨勇,关心杨勇的恢复情况,还把杨勇的家人一起接来。
在“老杨哥”的多方照顾之下,杨勇最终安稳的度过这段艰难的岁月,杨得志也一直用行动关心爱护着这位“兄弟”。

光明最终会驱散黑暗,风雨过后,杨勇和杨得志再一次“并肩战斗”。
当时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杨勇则作为副手协调帮助杨得志。
为了让杨得志更好地开展工作,杨勇抱病陪同杨得志去外地奔波,视察工作。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勇还一直挂念着杨得志,他对杨得志说道:“不要在我身上浪费精力,你工作多,应该以大局为重。”

在杨勇将军去世的那一天,杨得志久久地站在窗前不语。
一想到战友已经永别,再也听不见杨勇将军那一声亲切的“老杨哥”,杨得志就泪流不止。
杨勇和杨得志之间的情谊,经得起生死的考验,这种纯粹的情谊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色教育 l 冀鲁豫根据地
1945年,高树勋阵前起义,杨得志大笑:13车粮食换一个军,值了
杨得志路过天津不打招呼,市委书记大怒:堵他
77年杨勇计划出国回来看邓小平,王尚荣建议:走之前去比回来去好
马本斋给儿子遗言:咱们祖国叫中国,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祖国
追忆开国上将杨得志的抗战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