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清朝,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

奴才在汉语中本是个贬义词,但被时下流行的清宫剧一演绎,好像能在皇帝面前说声“奴才怎么怎么着”,就能光宗耀祖。

“奴才”一词产生于五胡乱华时少数民族特定的语境,奴才作为骂人的话一直流传了很久,但从未有人自称“奴才”,遍翻中国历史,也没有那位大臣对皇上自称奴才的。

清朝的奴才,起源于满人的八旗制度。八旗的旗人自称奴才,管皇上和他们的旗主叫“主子”。满人入关后,很多原先底层的包衣奴才虽身居高位,但满族的八旗制度还是没有变,奴才的身份照样还没变。

所以在清朝初期,一般来说满族大臣和入了旗籍的汉族大臣在皇帝面前会自称奴才。汉族大臣在皇上面前都称“臣”。

“奴才”一词虽然带有贬义,但是在清朝特殊的八旗制度下,“奴才”相比于“臣”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不言而喻,自称“奴才”表明了是主仆关系。

这个特定称呼可以彰显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同时区别于汉族官员,形成一个特权群体。此外,自称“奴才”可以更好的向皇上表忠心,献媚于皇上。

清朝初期,满人文化程度不高,而且也没有明文规定“什么人、什么时候应该称呼什么”,部分汉人也效法旗人的自称“奴才”,以至于叫法混乱。很多没有气节的汉族大臣也跟着旗人的叫法自称“奴才”。

到了雍正时期就有了改观,雍正认为称呼“臣”更为得体,在他眼中朝廷大臣不论满汉,都不宜称奴才。所以在雍正元年下了一道上谕:“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严格地执行,很多汉大臣为了媚上也还称“奴才”,雍正也没有深究。

直到乾隆在位时,称呼的区分才有明文的规定。乾隆二十三年的上谕中说:“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阅后大为不悦,批示道:

“向来奏折,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则然,若因公奏事,则满汉俱应称臣。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

“今天保、马人龙之折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为指示,恐此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或因为献媚,不可不防其渐。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着一体称臣,以昭画一。”

从此,满汉大臣在汇报公事时,全部要自称“臣”,只有满族大臣在汇报私事时,才称奴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清国:你想当“奴才”?你得够资格!
满族的贡献与自身发展
清朝的特权阶级“八旗”子弟里面,难道真的一个汉人都没有吗
【特别话题】“清末新政”与满汉关系变化
清朝历史上,“满人”和“汉人”有没有明确的界定?
鱼宏亮 | 氏族门阀政治与清代满汉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