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死后29年刘禅才立庙祭祀,竟因白帝城托孤刘备说了这句话,诸葛亮听后心凉了

东汉末年,汉室颓废。曹操、孙权、刘备三个大军阀割据一方,整个华夏出现了三足鼎立之势。

单说刘备自三顾茅庐特邀诸葛亮出山辅佐以来,诸葛亮鞠躬尽瘁,事必躬亲。

君臣二人共同开创了一片天地。拥有了富庶的川蜀之地。

然而,天不遂人愿,刘备为二弟关羽报仇不成,反被孙吴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气病交加,临死前白帝城托孤。

刘备的遗嘱有两个中心思想,他对儿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你跟着你诸葛叔叔好好混,就当他是你亲爹!

他又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这熊孩子没本事,你可以废了他自己当皇帝。

刘备死后,诸葛亮没辜负刘备的期望,勤勤恳恳、竭尽心力辅佐刘禅。对刘禅比自己的亲儿子都亲。

相父诸葛亮也绝对够意思,为刘禅的江山社稷,生生累死在五丈原。

临死前他为刘禅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表中句句充满忠贞之气,感人肺腑,让人动容。

犹如一个慈父对儿子谆谆教导。

可就是这样一位千古忠臣,刘禅口中的相父。在诸葛亮死后长达30年里,刘禅坚决不肯为诸葛亮立庙,他的这种做法至今为后人争论。

纵观三国历史,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颇为复杂,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初亡,所在各地求为立庙,朝仪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

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这段话大意是:诸葛亮死后,中央和地方请求为其立庙,但朝廷却以不合礼仪为借口加以拒绝。

后来有许多百姓,私自在道路旁祭祀诸葛亮,也被后主刘禅禁止。

诸葛亮逝世后刘禅此举确实让人寒心,诸葛丞相为蜀国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

自古代就有朝廷或民间为了颂扬高风亮节的伟人修寺建庙的传统,尽管汉朝有规定不允许给皇帝以外的人立庙。

但其实自东汉以来,很多人因小功绩立庙,以诸葛亮对蜀汉的功绩,立庙顺理成章。

可后主刘禅不知道脑子那根弦短路了,死活就是不愿意给诸葛亮立庙,在诸葛亮去世29年后。

迫于民间压力,才在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辖县,离当时蜀汉之都成都颇远的一处地方)为诸葛亮立了一座庙。

不仅如此,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废除了丞相制度,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

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由此可见,刘禅对于诸葛亮,没有明面上那样的“父慈子孝”,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两人的关系也不像其他历史故事里“主忌权臣”那样简单。

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的不诡之心,他以为这样做能迎合后主刘禅,哪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了。

可见刘禅绝不是一个昏庸头透顶的皇帝,就从他废丞相制度这件事来看,我认为刘禅大智若愚。

那么诸葛亮在刘禅心目中,到底占怎样的一席之地呢?

下面就让小编来做下分析吧。

刘备托孤时,刘禅正值17岁青春年华,不管在啥年代,刘禅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说是幼主,其实年龄也不算小。

诸葛亮接受刘备托孤之后,对刘禅确实尽心尽力的辅佐,大权小权统统抓,大事小事通通包办,就差连刘禅的吃喝拉撒睡全包了。

诸葛亮这样做,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在刘禅眼中看来,自己仿佛完全被架空。

在军权由诸葛丞相一手独揽的情况下,刘禅不得不像藤蔓一样依附着诸葛亮。诚然,刘禅内心更多的是尊敬甚至感激诸葛亮的。

人性这个东西太复杂了,尽管刘禅于情于理都没有不满诸葛亮的理由,也没有自己受多大委屈的表示,可人性总得有个宣泄的出口。

而诸葛亮的立庙之事,正成为了刘禅发泄对丞相诸葛亮的强烈不满的宣泄口。

诸葛亮一生高风亮节,人品和行为可昭日月。刘禅就好像生活在月亮的背面。虽有光明但照射不到自己。

庸碌的刘禅终其一生不得不活在诸葛亮伟大的阴影之下,由于诸葛亮的存在,刘禅不就是一个傀儡皇帝吗?

所以当初刘禅坚决不为诸葛亮立庙,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清华【三国研究】天下几多武侯祠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惊天玄机(图)
三国故事:白帝城托孤
刘备白帝城托孤,其实别有心计,诸葛亮一步错可能就会死
白帝城托孤实际上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表现?
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诸葛走错一步其实就是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