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震惊徐志摩的苏俄“自由行”

出处:《文史博览》2014年第3期
作者:刘纪新、王玲珍


徐志


1925年3月,徐志摩取道苏俄(苏联已于1922年成立,但徐志摩等人当时仍习惯称之为“苏俄”——编注)赴欧洲,在苏俄游历多日,两个月后写下游记《欧游漫录》,记载了在苏俄的见闻。

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地有不少人前往苏俄,探寻这个新世界的真相。中国也出现了到苏俄游历、考察的热潮,由此也诞生了很多游记。这些游记绝大多数都是赞美苏俄的,但徐志摩的《欧游漫录》为中国人带来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苏俄图景。其描述虽有失全面和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俄初建时期困窘的社会状况。

“俄国的文化是荡尽的了”

作为一位诗人,徐志摩尤为关注苏俄的文化状况,在《欧游漫录》中,他痛惜地看到俄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到铲除。“在这大火中最先烧烂的是原来的俄国,专制的,贵族的,奢侈的,淫靡的,ancient regime(旧秩序),曳长裙的贵妇人,镶金的马车,献鼻烟壶的朝贵,猎装的世家子弟全没了,托尔斯泰与屠及尼夫(现译“屠格涅夫”——编者)小说中的社会全没了。……俄国的文化是荡尽的了。”

徐志摩在莫斯科期间曾经拜访托尔斯泰的女儿,据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说:现在的书店里,托尔斯泰的书“差不多买不着了”,不但托尔斯泰,就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班作者的书“都快灭迹了”。徐志摩又问她:莫斯科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家?她说:“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在《欧游漫录》中,徐志摩记录了一则趣闻:列宁死后,列宁太太到法庭上起诉早已去世的托尔斯泰,指责他的书与苏维埃精神不符。她说,列宁去世前曾叮嘱她一定要想办法取缔托尔斯泰的书,否则苏维埃有危险。法庭判决列宁太太胜诉,把托尔斯泰的书全部毁版,并把已经印刷的书全部毁掉,用来生产再生纸,改印列宁的书。徐志摩特意向托尔斯泰的女儿问起此事的真实性,她只是含糊其词,没有做正面回答。

《欧游漫录》不仅描述了俄国传统文化被摧残的状况,而且也努力寻找新的文化,但是苏维埃文化并不是徐志摩所喜欢的。在莫斯科期间,徐志摩曾经看过一部戏剧,并在《欧游漫录》中详细地记载下来。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部戏在艺术手法上属于现代主义,舞台正中悬挂着一只“可怖的大手”,象征命运或是资产阶级,舞台上频繁出现各式各样的鬼和尸体,让徐志摩感觉这个戏如同一场“怖梦”。戏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社会没有前途,生命没有意义,工人、醉汉、卖淫女、强盗、孩子等下层人民都有相同的命运:要么在阶级压迫下生不如死,要么在革命中死去并获得永生。这种完全为政治服务的作品,当然不是徐志摩所喜欢的,他写道:“那戏除了莫斯科,别的地方是不会有的,莫斯科本身就是一个怖梦制造厂。”

为了远离混乱的现实,徐志摩到墓园怀古,寻求安慰,可是夕阳下萧瑟的墓园让他更为凄惘。很多贵族的墓遭到损坏,“不少极庄严的墓碣倒在地上”,“好几处坚致的石阑与铁阑”被砸毁。此情此景,令徐志摩慨叹:“阶级的怨毒在这墓园里都留下了痕迹。”在契诃夫的墓前,徐志摩忆起契诃夫生前是一个喜欢幽默的人,不由得追问:“今天俄国的情形,今天世界的情形,他要是看了还能笑否?”

困窘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位诗人,徐志摩并不擅长理性分析,他更喜欢用诗人敏感的神经去体验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欧游漫录》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的20世纪20年代苏俄日常生活画面。

这是徐志摩笔下的莫斯科:“这里漂亮的奢侈的店铺是不见的了,顶多顶热闹的铺子是吃食店,这大概是政府经理的;但可怕的是这边的市价:女太太,丝袜子听说也买得到,得花十五二十块钱一双,好些的鞋在四十元左右,橘子大的七毛五、小的五毛一只;我们四个人在客栈吃一顿早饭连税共付了二十元。”“男子的身上差不多不易见一件白色的衬衫,不必说鲜艳的领结(不带领结的多),衣服要寻一身勉强整洁的就少。”“工人满街多的是,他们在衣着上并没有出奇的地方,只是襟上戴列宁徽章的多。小学生的游行团常看得见,在烂污的街心里一群乞丐似的黑衣小孩拿着红旗,打着皮鼓瑟东东的过去。”走在莫斯科街头,徐志摩觉得自己有些窘,这种窘与在英国的窘不一样。在英国他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个“外国叫花子”,在莫斯科,徐志摩的窘正好相反,不是因为“穿的太坏”,而是因为“穿的太阔”。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力求使任何劳动者报酬一律平等,帝俄时代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享有的特殊地位随之丧失。不仅如此,由于苏俄对知识分子采取严厉政策,“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则在经历着政治和思想风暴的同时,体验着经济上的窘迫和日常生活方面的种种困境”。在《欧游漫录》中,徐志摩两次写到莫斯科教授的生活:“他的房间像一条丝瓜,长方的,家具有一只小木桌,一张椅子,墙壁上几个挂衣的钩子,他自己的床是顶着窗的,斜对面另一张床,那是他哥哥或是弟弟的。”教授的个人形象更是穷困潦倒、落拓邋遢:“他只是穿着一件毛绒衫,肘子胸部都快烂了,满头的乱发,一脸斑驳的胡髭。”“他的衬衣大概就是他的寝衣,他的外套,像是一个癞毛黑狗皮统,大概就是他的被窝,头发是一团茅草再也看不出曾经爬梳过的痕迹。”

在《欧游漫录》中,徐志摩还详细记述了一位当时的列车服务员。在苏俄时期,人们改称服务员为康姆拉特,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同志”。不过,列车上的这些康姆拉特们服务态度极为恶劣,让从未体验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徐志摩惊讶不已。其中一位因为蛮横、霸气外露,被徐志摩戏称为“饭车里的拿破仑”。“他每回来伺候你的神情简直要你发抖;他不是来伺候他是来试你的胆量……他也不知怎的有那么大脾气,绷紧着一张脸,我始终不曾见他露过些微的笑容……他的脸上笼罩着西伯利亚冬的严霜。”“他每回来招呼吃饭,就像是上官发命令,斜瞟着一双眼,使动着一个不耐烦的指头,舌尖上滚出几个铁质的字音……”

徐志摩笔下的苏俄,与20世纪30年代之后大批左翼知识分子笔下的苏俄截然不同。一方面,因为徐志摩访苏时期正是苏俄最困难时期,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徐志摩是“自由行”,没有接受苏俄政府的安排。与徐志摩不同,那个时代左翼知识分子的访苏活动,大多受到了苏俄旅行社以及苏俄外交文化协会等机构的接待,他们的行程、会见的人、访问的机构都是由政府精心安排的。

试想,如果徐志摩在这些机构的控制之下访问苏俄,他不可能与托尔斯泰的女儿自由交谈,不可能随意拜访那些落魄的教授,也不可能遇到康姆拉特们恶劣的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除了风花雪月——徐志摩对苏俄的精准洞察和预言,比胡适提前20年
"俄国"、"沙俄"、"苏俄"和"苏联"的区别_
捷尔任斯基:假装反贼,才能钓到真正的反贼 | 循迹晓讲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学苏俄的足迹
1993年11月17日,莫斯科列宁博物馆关闭。
彩色历史:十月革命成功后的苏俄高清彩色老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