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风俗图谱


广告

北京风俗图谱(带书匣版)

作者:青木正儿 内田道夫 刘延年

当当
看到青木正儿的名字,自然就会格外留意,又不仅出自对编纂者的钦敬和信任,同时在于书里多有我关心的民俗风物,因此这本书很早就托旅居东瀛的友人购得,虽然是平凡社“东洋文库”的小开本,除两卷卷首各有一幅彩版之外,其余都是尺寸不大的黑白图,不过印刷质量很好,图版算得清晰。内田道夫的解说部分又穿插了若干照片,如“民国初年的正阳门”“民国初年的西四牌楼”,如竹枝词、子弟书中多有描绘的二闸风光。又有“最近的厂甸”“最近的琉璃厂”,所谓“最近”,当然是作者撰写说明的年代,距今则也不算近了,因也可称难得。在这之后,承友人相助,自中国国家图书馆借得平凡社一九八六年的彩印本,彩图的好处是可以看清很多细节,便更觉喜欢。前几年赴京都看展,这一部也终于买到手。同时还买到也是青木爱赏的宽政本《清俗纪闻》。此书十三年前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中译本。该书“译者前言”曾特别提到《北京风俗图谱》:“除了《清俗纪闻》这本书之外,清末民初时,在日本人的著作中,关于中国北方的民俗,有青木正儿编辑的《北京风俗图谱》,收集也颇为详尽。这两本书加在一起,日本人眼中的清朝盛世及末期的中国南北方风俗文物,就都可以尽览于眼下了。”确如所言,两部书时代有早晚之别,地域有南北之异,前者详于礼俗,后者详于风俗,正不妨互补,而不少相近乃至相同之处,对照来看,也很有意思。比如《纪闻》卷二《居家》中列举的乐器中有“铜角”,上细下粗的上下两节,上端吹口像个小杯子,下端状如长筒。在《图谱》中正可以看到它在“迎亲”和“烧船”等场合中的使用。若有兴趣寻找大铜角更早的图像,那么位于阿里扎达县古格王国遗址拉康玛波(红殿)的殿堂壁画“庆典图”中已经有它的身影,时代约相当于十五世纪中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人《出警入跸图》里,也有大铜角和唢呐两两成对。这自然属于我关心的名物,特别是名物之沿革,而两书都有不少。比如《图谱》“彩丝系虎”一幅所绘孩儿戴着的艾虎,即早高悬在故宫博物院藏明人《春景货郎图》中。两相对照,便有史的意思在里边了。
 
与出自南方商人见闻的《清俗纪闻》不同,《北京风俗图谱》记录了不少满族服饰,图像旁边标示名称,自是极便认知,这里便又有我所关注的实物与图像的对应。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清代的藏獭卷檐帽,帽顶彩绣八只蝴蝶捧出的四枝粉白牡丹,顶心一个红线结。后垂的两根飘带上端并拢从帽檐预留的小孔穿进来,用一个小钩挂在线环里,底端分别结流苏,算上流苏总长几近三尺,红飘带上彩绣两相对称的花枝蝴蝶。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年画《唱影戏图》里,足登花盆底鞋的满族女子戴着的正是如此式样的一顶。《图谱》服饰部分的“礼冠便帽”一项绘有此物,标名曰“旂帽坤球”,因知此即清人笔记中说到的“困秋”。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说妇女服饰曰:“冠则带困秋帽,与男冠相仿,但无顶,无缨,皆以组绣为饰,后缀绣花长飘带二条,此冬季所用者。”夏仁虎《旧京琐记》“俗尚”一节说道:“便帽曰秋帽,以皮为沿者曰困秋。”因是冬季所用,故多以毛皮翻折为帽檐。所谓“无顶”,是顶为组绣。追索物名,能够得到这样的印证,最是教人欢喜。
 
以图谱的形式详细介绍北京风俗,我所知道这是唯一一部。它的好处,其实展卷即知,原无须他人辞费。想必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或发现久在寻觅的风土人情,收获故事,丰富知见。今欣然于中译本的问世,受责编之命拉杂写下几行文字,实在是很多余的。

扬之水

己亥花月初十

书摘:《傀儡戏》


傀儡戏是“耍苟利子”或“耍果立子”(果立子是傀儡子的俗音)操纵的木偶戏。平衡棒的一头装有圆笼子,另一头装有小小的戏台,因为是担着走,所以也叫“扁担戏”。把平衡棒变成戏台的支柱,在街道的一角马上就搭起简易小屋,操纵傀儡的人钻进幕后,从下面操纵傀儡。一个人操纵四五个傀儡,并且还要自己敲锣。
 
明代孙继芳的《矶园稗史》所载的纪事意味深长:
 
京师东大市一指挥,晨有卖肉者至其家,一人割肉入,久之不出偿价,卖肉者不免喧噪。其主人岀,谓家鲁未买肉也。问名谁何。卖肉者云是一服花衣人,曰孙二哥。主人怪之。越二日,于偶戏傀儡箱中获肉。盖傀儡取人精气日多故耳。1
 
虽然是充满着妖气的偶人,不管是制作工匠的神技,还是操纵偶人的艺人的神技,都是为了有血有肉的生动表演,幻想的世界有时与现实的世界相交错。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傀儡戏艺人非常灵巧,宽二尺、长一尺五寸左右的小舞台瞬间就能搭起来。非常逼真的舞台上有帷幕,有登场、退场的出入口,有柱子等,上面涂着漂亮颜色的油漆,屋顶和顶棚也都齐全。平衡棒支撑的舞台下面,用青布四周围着,中间藏着艺人。敲响铜锣,含在嘴里的哨子像二胡一样吹起来,招揽客人。
 
登场人物多为一个或两个,只是简单的表演。其中也有八个人或十个人的。偶人是彩色的,或是刺绣的,穿着宽松的衣裳,脸上也和真人一样涂着脸谱,许多偶人还有骨碌碌转的小眼珠,表情活灵活现。
 
艺人牵动着连接着偶人的棍子,用各种声音说旁白,男人的声音低而粗,女人的声音细而高。大小两个铜锣和模仿胡琴的口笛做伴奏。可以发出长短八种声调。在《王小二打老虎》这岀戏剧里,卖豆腐的王小二有一天卖得不错,所以在回家途中,多喝了一两杯酒,正是高兴的时候被老虎吃掉了。见此,附近的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告诉了他的媳妇和儿子。他们在去救的路上看到老虎正在路边(舞台的栏杆处)打呼噜,于是他们就把老虎打死了,并且成功地把王小二从虎口里救了出来。到这里,戏剧就结束了。2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傀儡戏的世界离日本人的生活也很近。
 
三味线用于说唱物语,三弦净琉璃开始兴盛时,目贯屋长三郎其人和摄州西宫的傀儡师引田某共同钻研,操纵净琉璃,合着偶人的舞蹈节奏表演,这一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使得木偶戏非常流行。这个木偶艺人让偶人站在箱子上,从箱子里用手操纵偶人,但实际上不可能。即使是傀儡戏,也就是说,人的高度以上应该有舞台那样的装置,人从下面钻入,用布帷幕遮住身体,将偶人举到上面的舞台上,艺人在下面用两手一边操纵偶人,一边说唱,另外有一两个人在旁边用乐器伴奏。……这个戏剧在明末非常流行,到了清初就更加盛行,帷幕中增加到数个艺人在里面,正好和日本元禄时代的一样。3
 
其他还有从上面用黑丝线吊着偶人操纵的,叫“提戏”。这也是农闲时节的一种民间艺术。
 
顺便说一下傀儡的起源,它始于汉高祖在平城被围困时,用偶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摆脱了危机。这大概是一种传说。在《列子·汤问》里,周穆王西巡时,有一个工匠叫偃师,献上了精巧的偶人,那动作像真人一样。这是偶人从西方传来的说法4。傀儡一名“郭秃”,意即姓郭的秃头男人开始的滑稽戏之说5。实际上,在六朝时代有记载用木头雕刻的精巧偶人演奏音乐、表演曲艺的内容。还有,在唐代,有傀儡表演汉高祖的记载。其历史颇为古老。在北宋时代,在都城开封上演傀儡戏,颇受欢迎。在《东京梦华录》里有杖头、悬丝、药发、水傀儡等各种记载6。除了用棍子的前端或垂线操纵偶人以外,还有焰火的装置以及水上的表演,说明傀儡戏达到相当发达的阶段7。物语也与当时的小说具有共同性,构成也相当复杂。其称为“肉傀儡”,把儿童比拟为偶人,让其表演。有学者认为与实际的戏剧结合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值得注意。据说,在日本把操纵称作“傀儡子”,是从傀儡子的发音Kuluts而来的。大江匡房有《傀儡子记》一文。

注释:


1 《矶园稗史》卷二,(明)孙继芳撰,《涵芬楼秘笈》第九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 此段内容为概述,与原文略有出入。原文详见《北京的市民》,罗信耀撰,[日]式场隆三郎译,文艺春秋社,昭和十六年(1941年),第241页。
3 此段内容为概述,原文详见《东洋音乐史》,[日]田边尚雄撰,平凡社,东洋文库856,2014年,第347-348页。
4 《列子》卷五,(周)列子著,中华书局,1954年,第61页。(原文: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视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
5  《颜氏家训》卷六,(南朝齐)颜之推著,中华书局,1993年,第504-505页。(原文据或问:“俗名傀儡子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象庾亮耳。”)
6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著,中华书局,2006年,第61页。(原文:大历中,太原节度辛景云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与突厥斗将之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象,良久乃毕。)
7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中华书局,2006年,第461页。(原文据般杂剧:枝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悬丝傀儡张金线、李外宁。药发傀儡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筋骨上索杂手伎。)
广告

北京风俗图谱(带书匣版)

作者:青木正儿 内田道夫 刘延年

当当

内容简介:

百余年前,民国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游学北京,在街头巷尾见到了对他而言新鲜的北京风俗,他便延请民国著名画师刘延年等绘制百余幅风俗图片,意为留存珍贵资料。在这之后几十年,因缘巧合著名汉学考据家内田道夫发现稀贵图片,于是为这些图片中的风俗作了文字解说,追溯风俗,道尽北京风俗中的文化内涵。在图片绘制的百余年后,老北京的有些风俗逐渐消失,而这本记录北京风俗的图书终于荣归故里,回到北京出版。此书配以东北大学珍藏的117幅图片,分为八个部分介绍北京风俗。八个部分是岁时、礼俗、居处、服饰、器用、市井、游乐、伎艺,还原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俗;杂以古神话、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深入解说北京久远的文化,给大家展现出饱满的、彩色的、有丰富内涵的北京。

作者简介:

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文学博士、历任东北大学、京都大学、山口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教授。他一生中访问过三次中国,与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有过直接的交往。其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国文学概说》《中国文学思想史》《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华名物考》等多被译介到中国,是学术成果被介绍到中国最多的一位日本学者。

内田道夫(1916-2000),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毕业。日本东北大学名誉教授。中国文学专业。著译书《中国小说研究》(评论社)、《西湖佳话》(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所收)、《校本冥报记》(日本东北大学中国学研究室刊)。


目录:

北京的历史
岁时图谱( 青木正儿)
岁时第一
1. 春联门神
2. 接神爆竹
3. 元宵灯市
4. 喇嘛打鬼
5. 厂甸年节
6. 白云开庙
7. 清明戴柳
8. 彩丝系虎
9. 什刹赏莲
10. 闺女丢针
11. 盂兰法船
12. 中元莲灯
13. 二闸河灯
14. 中秋拜月
15. 重阳登高
16. 拖床冰嬉
17. 祭祀灶神
18. 腊月画棚
礼俗第二 婚礼
1. 搭棚结彩
2. 送妆
3. 上轿
4. 迎亲――常礼
5. 迎亲――盛仪之一
6. 迎亲――盛仪之二
7. 迎亲――盛仪之三
8. 迎亲――盛仪之四
9. 拜天
10. 合卺
礼俗第二 葬礼
11. 丧事搭棚
12. 停尸
13. 挂孝
14. 首期唪经
15. 送三――其一
16. 送三――其二
17. 出殡――其一
18. 出殡――其二
19. 安葬
20. 圆坟
21. 烧伞
22. 烧船
23. 男女揖拜请安
居处第三
1. 居宅全景
2. 正厅
3. 书斋
4. 居室
5. 闺房
6. 厨房
7. 王府门前
8. 王府门内
9. 王府花园
10. 农家工作图
服饰第四
1. 男子服装
2. 女子服装
3. 旗人女子服装
4. 汉人女子服装
5. 衣服裙带――其一
6. 衣服裙带――其二
7. 衣服裙带――其三
8. 朝服
9. 礼冠便帽
10. 妇女头髻――其一
3. 打茶围
4. 打麻雀
5. 吸大烟
6. 养鸟
7. 斗蛐蛐
8. 童子嬉戏――其一
9. 童子嬉戏――其二
伎艺第八
1. 戏台全景
2. 脚色各种――其一
3. 脚色各种――其二
4. 脚色各种――其三
5. 乐器各种
6. 傀儡戏
7. 滦州影戏
8. 说书
9. 大鼓书
10. 道情、莲花落
11. 秧歌戏( 高跷戏)
12. 跑旱船
13. 耍狮子戏
14. 武艺
15. 耍猴子戏
16. 耍耗子戏
北京的古迹
寄语彩色版( 寺田隆信)
跋( 内田道夫)
译后记( 张小钢)
附录:
关于日本东北大学史料馆所藏有关青木史料
的解说( 张小钢)
一、《致武内义雄的书简》
二、《关于委托购入< 风俗图谱>
概算一事》
三、《北京风俗图谱》
四、《计算书》
五、《结算单据》
六、《会计科给文部省回答文的抄件》
参考书

广告

北京风俗图谱(带书匣版)

作者:青木正儿 内田道夫 刘延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木偶艺术 ——民间艺术常识(二十四)
小品文里有大乾坤
任人摆布的艺术——古代影戏与木偶
诸葛亮是低配版傀儡师,幻戏大师才是真会玩!
李之亮:《水浒传》中的文化密码(111)舞鲍老
第129期屏蔽赛“卫生纸、傀儡”分咏格,李兴华夺得一等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