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userphoto

2022.05.07 福建省

关注

说起大明王朝,“靖难之役”是绕不开的话题,它是大明之殇,皇室操戈,生灵涂炭,十足的悲剧!这样的悲剧,雄才大略的朱元璋难道没有办法提前阻止吗?

要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关键在于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亲自动手削藩。英明睿智、杀伐果决的朱元璋,以王朝创立者的无尚权威,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削藩,打压燕王朱棣等人的势力,确保建文帝的皇位稳固,从而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

朱元璋为何不这么做呢?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不由得就联想到了汉高祖刘邦。许多历史学家公认,中国封建历史上得皇位最正的皇帝,当属刘邦和朱元璋。二人都是起于微末草芥,历经万难才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其实,此二人还有更多的共同点,晚年都大肆屠杀功臣,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最后都导致了中央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内战,只不过西汉的“七国之乱”中央朝廷胜利了,而明朝的“靖难之役”却是藩王朱棣胜利了!

如果说刘邦无法预测,自己的孙儿汉景帝时代会发生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内战,还可以理解,毕竟一个人的才智和远见是有限的。但,朱元璋没能预见死后的“靖难之役”,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除了西汉的“七国之乱”,还有西晋的“八王之乱”,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前朝教训清清楚楚。

更何况朱元璋到了晚年,朝廷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太子朱标去世,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根本压不住几个叔叔辈的藩王;蓝玉案之后,朝廷能打仗的武将除了一个能力平庸的耿炳文,再无他人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内陆朝廷的兵马缺少训练和实战,没法跟长年征战的藩王边兵相提并论;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选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的继承人,几个成年的儿子心怀不满,已经埋下了叔侄之间仇恨的种子。

几种情况其实都已经是明牌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朱元璋不可能看不明白!那他为何不下好先手棋,防患于未然,提前将火扑灭呢?

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英雄迟暮,心肠硬不起来了!

最看重、最心爱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实在太大:一个三十八岁正当盛年的长子,一个精心培养了二十几年的帝国接班人,突然就没了,除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还有若大的帝国,将面临交给谁的无助!这种心境,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他仿佛一夜之间突然苍老了,心态也完全变了,怨恨上天的不公,命运的不济,开始对朝廷官员更加苛严,对功臣勋贵更加不满,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屡屡兴起大狱,以发泄心中的积怨。

与对朝臣霹雳手段不同,对自己的儿子们,心肠却格外柔软起来,特别是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晋王也先后英年早逝,朱元璋的老牛舐犊之情犹为急切,再也不可能朝自己的几个儿子举起屠刀,甚至连鞭子也不忍心扬起来了。

朱元璋在几番权衡之后,将皇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正式确定为皇位接班人之后,他的内心觉得亏欠了几个藩王儿子,特别是对战功卓著、能力出众的燕王朱棣亏欠心理尤为严重,不自觉地想要方设法弥补几个儿子的“损失”和“不公”,这与老财主临死前分家财颇有几分相似。

而加重藩王的权势,比如将藩王的护卫兵力由两卫提升至三卫等,也许就是一个皇帝对几个未得到皇位的儿子最好的补偿。在这种心态的主使下,年迈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己主动去削弱藩王的势力呢?

朱元璋晚年时的这种“错误”,说到底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所有老年人都会犯的错。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一个老迈的父亲,又该当如何呢?

唐高祖李渊晚年时也一样,总想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将皇位传给太子的同时,又想方设法给予秦王一定的补偿,最终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门”,皇室操戈,子孙喋血。

对藩王的职能定位,决定了朱元璋不可能自己动手削藩。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七日,登上帝位并不久的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之后,就颇为急切地举办大封宗王的仪式,册封皇二子朱樉为秦王藩西安,皇三子朱㭎为晋王藩太原,皇四子朱棣为燕王藩北平,皇五子朱橚为吴王(后改封周王)藩开封,皇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武昌,皇七子朱榑为齐王藩青州,皇八子朱梓为潭王藩长沙,九子朱杞为赵王(后早夭),皇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

朱元璋急于分封诸王,与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大封功臣不同,不是为了论功行赏,而是要完成他的一个心愿:将自己的儿子分封为大明的宗国之王,如果国外有敌人入侵或国内有武将造反,自己就有了帮手和依靠!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册封藩王的主要目的就是: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既然将藩王定性为朝廷的藩屏,老皇帝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拆藩篱、自毁长城呢!不仅不会削藩,朱元璋还不断充实各位藩王的实力,特别是燕王、宁王、秦王、晋王几位塞王的兵权,燕王朱棣更是节制沿边十几万兵马,其实力足以对抗朝廷。

对功臣勋贵极度不信任,将守护大明帝国的重任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

晚年的朱元璋对朝臣特别是一帮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非常不放心。在皇太子朱标去世后,这种不信任达到了极限。为化解这种极端的不安全感,老朱实行两手抓:一手兴大狱,大开杀戒,诛杀功臣悍将,亲手将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残害殆尽;一手培养壮大儿子的实力,为自己壮胆护航。

老朱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才出现了对藩王职权定位很奇怪的明诏: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他不仅授予各位藩王拥兵守土安疆的重任,还让他们担负起为皇帝清君侧的光荣使命。

这样的诏书,其实是很致命的。老朱自己做皇帝时不要紧,天下都是自己打下的,自然没人敢造反,但对于后来之君就大不同了,这道诏书等于是给了藩王兴兵干政或者干脆造反的由头和口实了!

燕王朱棣的语文领悟能力自然不差,他老爹一死,就打出“靖国难,清君侧”的口号,光明正大地在北平起兵造反了,并且还煽动了不少的朝臣和将士,加入到自己的队伍里来跟着他一起对抗朝廷。

北元势力破而未灭,始终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

朱元璋册立藩王,并给予居于边塞之位的藩王兵权,主要心思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扛起守边护边的重任,这样就用不着再将兵权放到他人的手中。在他老朱看来,自己的儿子无论如何要比外人要可靠得多,兵权掌握在儿子手中就是等同于自己手中。

朱元璋毕生的精力,主要用在了消灭元人在中原的统治,恢复了汉人的江山社稷。虽然夺取了元人的江山,且一生虽对北元用兵无数,但始终未能彻底清除北元的势力。北元的兵马随时死灰复燃,时不时放马长城,袭扰大明的边民。北元势力,成了朱元璋医不好的心病,正如电视剧《山河明月》中演的那样,老朱的口头禅就是“北元又打过来了!”

所以,北元势力未灭,朱元璋是不可能主动削藩的。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攻破金陵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在天堂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时,该做何感想?朱棣在登基之前,跪在明孝陵朱元璋的墓前一番表白,老朱是不是想爬出来,扇“逆子”几个耳光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成祖朱棣如果不谋反,结局会怎么样?是否可以善终
建文帝到底是烧死还是逃亡?我来帮你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方孝孺: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文化人!这究竟能不能算气节?
假如当年朱标顺利继承皇位 燕王朱棣还会起兵造反吗?
燕王朱棣起兵,向弟弟朱权借了8万精兵,成功后他是怎么回报的
朱元璋能跨过20个儿子,隔代传位朱允炆,为何不能传位四子朱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