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郭子仪家族世系探讨汾阳王祖籍、籍贯和出生地问题
前 言

   近年来郭氏文化研究中存在一些意见分歧,郭氏史研究基本归纳起来有三大争论,第一:郭氏之源在那里?“天下郭氏出阳曲”属实吗? 第二:郭子仪的祖籍、
籍贯、出生地在哪里?郭子仪的祖籍在太原具体位置?第三:汾阳王食邑在那里?汾阳王是依据什么分封的?   

      2013年12月16日在中华郭氏网建立:郭氏之源  专题,就是以本文章为基础对以当今郭氏家族最大的一支--太原郭氏的起源进行探讨。
之前,《太原郭氏郡望的形成与迁徙》第三章、“序封阳曲”与“三个阳曲”的历史纠葛,第四章、‘假途伐虢’后虢国遗民被迁晋守边 。为了回应一些郭氏宗亲研究疑问先后节录发布于中华郭氏网。现将第二届中华郭氏家谱文化论坛正式发布“第八章、郭子仪汾阳郡王封号与太原郡的缘源。”整理发布。回答郭氏研究三大争论问题中第二个问题。仅代表个人观点。商榷。
  2017年5月20日下午,第二届中华郭氏家谱文化论坛在浙江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举行。本人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代表中华郭氏网正式发布“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家族世系图(北魏至唐末、五代 )”作为郭子仪后裔修谱参考。因现场视频出现问题,原先准备好的PPT无法播放,本人只能简要介绍“从郭子仪家族世系探讨汾阳王祖籍、籍贯和出生地问题”。现正式发布。

———郭在权


     近年来,随着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众多墓志铭的出土,关于郭子仪家族的世系越来越清晰。本文尝试还原郭子仪家族
迁徙、世系,从郭子仪家族世系探讨汾阳王郭子仪家族、祖籍、籍贯和出生地问题。

一、太原郡的历史地理位置

     隋唐时期太原郭氏家族的考证,首先要认识和熟悉几个地理名词,还原历史地理位置。太原郡为秦庄襄王时设置,治所晋阳,当时的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晋中地区。汉代的大司农郭全、昌华侯郭准、光禄大夫郭广智等名公巨卿,世居太原阳曲。东汉一代宗师、儒林泰斗郭林宗出自太原介休。魏晋六朝时,郭淮、郭祚,又以其文治武功的宏伟业绩,为太原郭氏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太原郭氏一直保持士族豪门地位。唐初确定的山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位列其间。冯翌、华阴郭氏亦是太原郭氏的分支。因此,太原几乎成为所有郭氏族人共认的发祥祖地。
图一:
西汉太原郡辖区


1、太原 郡域广大,治在晋阳:

  “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为赵地,都晋阳。汉代,为并州太原郡,治晋阳。

     西汉太原郡下辖21县,其中晋阳、榆次、兹氏(今汾阳市巩村遗址)、界休、邬县、祁县、盂县沿袭前代,新置14县:葰人,秦霍人县,广武(今山阴旧广武),原平(今原平南),虑虒(今五台古城),阳曲(今定襄待阳),汾阳(今阳曲西北),狼孟(今阳曲黄寨),上艾(今平定新城),阳邑(今太谷阳邑),大陵(今文水武陵),平陶(今文水县平陶村),京陵(今平遥京陵),于离(地址不详)。

     隋开皇三年(583)废太原郡入并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恢复秦代郡县制,废并州总管府,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共辖15县:晋阳、阳直、太原、榆次、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受阳、盂县、石艾、乐平、和顺、平城、辽山。

   唐初废郡,开元中置太原府,为太原置府之始。总之,太原郡的范围十分广大,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榆次及汾阳、介休等晋中地区。

2、晋阳: 三水包围、险关为塞。

    以地处晋水之北,古人以水北为阳,故取名晋阳。春秋末期,属晋国。据光绪《山西通志》考证,盂、梗阳为祁氏私田之时,晋阳即为赵氏封邑。后晋公室大权旁落,智、韩、魏、赵、范、中行六卿专权,赵简子为发展势力,命家臣董安于在依山傍水的龙山脚下、汾水之滨修筑晋阳城。从战国后期始,晋阳长期为太原地区乃至山西的政治中心,故后世又以晋阳代指今太原。
  图二:晋阳位置图

     晋阳,简称“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当时被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赵国建都于此。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这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

  
图三:晋阳古城
遗址位于晋源区太原东西两山之间的广大地区,面积约合200平方公里,由城池遗址、古墓葬遗址、宗教祭祀遗址组成。城池遗址东西宽4750米,南北长3750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是晋阳作为北汉国都的第28个年头,宋主赵光义三下河东平灭北汉,将千年古城火焚水灌,夷为废墟。从此古城不存。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唐代始著郡望,唐人著郡望。唐初确定的山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位列其间。我们通常所说的太原郭氏是以指整个太原郡的范围。

二、郭子仪家族世系考证

1、郭子仪家族早期世系。

   根据郭子仪父亲郭敬之碑【铭文】:“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郭氏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后碑),唐代宗李豫隶书题额,颜真卿撰并书,自署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

   西汉郭广意: 汉书(1)关于郭广意的记载。
表一:(4)中尉:王先谦曰:“后又有执金吾郭广意,执金吾即中尉更名,疑即此一人而两任。”

表二:公元前87年,甲午,后元二年执金吾郭广意免。

(9)执金吾:《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郭家庙碑》(见《金石萃编》卷九十二)作“光禄大夫”。

表三:公元前64年,西汉元康二年,郭广意任执金吾。
(5)广意:
    陈直曰:“本表景帝后二年,即见‘中尉广意,武帝后元二年,又见‘执金吾郭广意免’,前后任官有五十四年之久。
    郭广意见《燕刺王传》,及《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颜真卿撰《郭家庙碑》等处。

    现至宣帝元康二年,再见‘执金吾广意’,又经过二十三年,上溯景帝后二年之初见‘中尉广意”,距离七十七年,似非事实,当为武帝时表文,被后人抄写误移于此。”

   郭广意子郭孟儒不见汉书记载, 西汉中期迄于北魏末,期间多战乱,谱牒损毁失续,后人无从考证。因此郭子仪家族早期世系记载是断代的,相关郭氏家谱记载极为混乱,也不可信。因为后面说到的北魏至唐末的郭子仪家族世系表也极少有郭氏家谱记载一致,更不要说汉代世系。

2、郭子仪家族北魏至唐末、五代世系。

    汉代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关键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极大。

    唐初确定的山东(华山以东)八大望族时,太原郭氏位列其间(这里所说的太原郭氏是以指整个太原郡的范围)。汉代太原郭氏有“郭氏谱”,举孝廉,看家谱极为关键,如:晋·陈寿撰《三国志.魏书》记载:“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宋·裴松之 注文:“按郭氏谱:淮祖全,大司农;父缊,雁门太守。

    直到唐代中叶后,士族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人们普遍对家谱不重视,以及战乱等原因,致使家谱失传。

    但是唐代士族制度在当时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隋唐时期出土的郭氏家族墓志,也大多注明:‘本太原人也。’其次,李唐起于晋阳,唐代等历史上一大批太原士族得到了重用。

    因太原郭氏谱的失传,明代民间再次兴起修家谱时,郭氏家族已无法真实还原历史,致使当今郭氏家谱大多修到郭子仪名下,早期世系混乱。近年来,随着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墓地出土众多墓志,让我们还原真实的世系有了一个最直接的参考。


图四:
郭子仪家族世系简图

世:

     郭*(名失考),生一子郭智,一女。

二世:

     郭智:北魏末歷任秘書郎、中山郡太守(中山郡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治)、郢州刺史。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之战”后,杨忠与独孤信回到西魏都城长安,郭智于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后投奔关中宇文集团,这是郭子仪家族最为重要的一步,奠定了后世(隋唐)郭氏兴旺的基础。历史也证明
隋唐时期太原郭氏三大聚集地(晋阳、长安、洛阳)仕途发展最好的是居于长安的太原郭氏。郭智二子:郭徽、郭進。

     郭氏:郭智的妹妹嫁弘农杨爱敬(隋文帝杨坚从祖),杨爱敬是杨坚的祖父杨祯(北魏建远将军)的兄弟,杨爱敬很早去世。隋书·列传卷八:河间王弘,字辟恶,高祖(隋文帝杨坚)从祖弟(杨坚堂弟)也。祖爱敬,早卒。父元孙,少孤,随母郭氏养于舅族(郭智)。及武元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与周太祖(宇文泰)建义关中,元孙时在邺下,惧为齐人所诛,因假外家姓为郭氏。

    汉魏六朝时期外家仍然有责任扶养年幼的外甥或外甥女。不少人年幼丧父后,转由母家扶养。“子从母姓”当然也是重母方的重要表现。另外,西汉初年,外戚亦称宗室,也不被视为“异姓”,均属重视母方关系的明证。      

三世:

    郭徽
(约520-583) :郭智之長子。西魏大統末為同州(今陕西大荔)司馬。北周時官至洵州(今陕西汉中)刺史,封安城縣公。入隋,加官太僕卿,數年歿。隋朝开皇初年,郭徽在官任上去世。西魏、北周时期,杨坚的父亲杨忠任同州刺史,同州司马郭徽因此与刺史杨坚有旧。郭徽后来在北周时官至洵州刺史,封安城县公。北周末,杨坚受北周禅让,是为隋文帝。隋文帝加郭徽为太仆卿。子:郭榮、弘道。郭徽的儿子郭荣,隋朝右候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郭進 :郭智之次子。《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後魏有同州司馬徽,徽弟進。”子:履球。(註:履球為郭進之子,《宰相表》格式誤為郭進之孫。)《元和姓纂》云:“進曾孫通。”《元和姓纂》又云“太尉中書令汾陽王子儀云榮父叔進之後”。

四世:

    郭榮
:字長榮,郭徽長子。生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卒于隋大业十年(614年)。北周时就职中外海水曹参军。北周初年在军事上与北齐仍属对峙局面,北齐屡屡犯边,宇文护让郭荣在汾州观察贼人的形势。隋文帝初擢公為內史舍人,封蒲城(今山西永济)郡公。累加左光祿大夫。大業九年十月加右候衛大將軍。长子:郭敬善,某丞、玉山监。次子:郭福善,某府蕃部郎中、益州长史。 三子:郭贤贵。

    郭弘道:字大寶,郭徽之次子。隋尚食奉御。唐初以勳舊加官同州刺史,入朝加封衛尉卿、郜國公。
子:敬君、廣敬(唐礼部尚书、左威卫大将军。唐高宗李治时任左卫将军兼太子左卫率上柱国郜国公)。

    郭履球:郭進之子。隋金州司倉參軍。子:郭昶。

五世:

    郭敬善:
墓誌《大唐故郭府君墓誌銘》:“高祖智,後魏秘书郎、郢州刺史。祖徽,周洵州刺史,隋太仆卿、安城县公。考荣,周宣纳上士、平阳县开国侯,寻迁通州刺史、光禄大夫、右候卫大将军,赠兵部尚书。”

    郭福善:《唐郭福善碑》记载:公讳福善字福善,太原晋阳人也。曾祖智,历中山太守、郢州刺史;祖徽,使持节洵州诸军事、洵州刺史;父郭荣,周宣纳上士、隋右候卫大将军。
  
    郭廣敬:襲爵郜國公。據《冊府元龜》記載,左威衛大將軍、太子左衛率、郜國公郭廣敬於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貶官為隰州刺史,是因為得罪武則天皇后的原因。

    郭  昶,字宏暢。郭履球之子。唐涼州司法參軍。 子:郭通。

六世:

    郭通
:郭昶之子。根據顏真卿《郭公廟碑銘》(郭敬之後碑)及《郭曜墓誌銘》等文獻記載,大唐永徽年間,郭通因才調京兆府美原縣主簿。英年早逝。唐乾元元年(西元758)二月,又因其孫汾陽王子儀公之尊貴,追贈兵部尚書。子:敬之。

七世:

    郭敬之
:郭通之子。唐乾封二年丁卯(西元667)出生。郭敬之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渭(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四州刺史。據《郭公廟碑銘》:“始自涪州錄事參軍轉瓜州司倉、雍北府右果毅,加遊擊將軍、申王府典軍、金穀府折衝,兼左衛長上、原州別駕。遷扶州刺史,未上,除左威衛左郎將,兼監牧南使、渭吉二州刺史。侍中牛仙客韙君清節,奏授綏州,遷壽州。累加中大夫,策勳上柱國。”天寶三載(西元744)甲申春正月初十日病歿于長安長樂坊,享年七十八歲。葬萬年縣鳳棲鄉少陵原。乾元元年二月,追贈太保、祁國公,諡曰“貞懿”。

    郭子仪有兄弟9人:西安市凤栖原--郭氏家族墓地已出土的墓志有:幼贤、幼儒、幼明、幼冲。



   子琇,绛州(今属山西)武将。


   子仪,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汾阳郡王



   子云,京城左领将军。


   子瑛,延州(今陕西延安)都督府参军。


   子暐,渭北节度使。


   子珪,衢州盈川(今属浙江)县尉。


   幼贤:卫尉卿、单于副都护、振武军使、朔方节度副使左厢兵马使。累加银青光禄大上柱国。永泰二年(公元766)七月一日,唐代宗下诏其赠太子少保。


   幼儒:汉州(今四川德阳)别驾,剑南节度、检校尚书左仆射、兼成都尹崔宁。正议大夫成都少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追赠太子少保 。

   幼明:历太仆、太府卿、少府监。累加银青光禄大夫,赠太子太傅。

   幼冲:别将, 迁太子右赞大夫,历太仆少卿, 太子少詹事, 左庶子, 延王傅。奉天行在, 除太仆卿, 兼御史中丞。累加银青光禄大夫,试鸿护抑,守太子宾客,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

3、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家族世系图(北魏至唐末、五代 )1.0版
   图五:郭子仪之下世系人物众多,不再叙述,请参考下图。



注:1、灰色方框为已出土墓志。

    2、因现存郭氏家谱早期世系各不相同,因此没有参考任何郭氏家谱。

    3、本世系图只为郭子仪后裔编制郭氏家谱提供参考。我们会不断研究、补充、更新。


三、郭子仪祖籍在哪里?


   唐代中叶后,士族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人们普遍对家谱不重视,以及战乱等原因,致使家谱失传。但是唐代士族制度在当时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隋唐时期出土的郭氏家族墓志,也大多注明:‘本太原人也。’其次,李唐起于晋阳,唐代等历史上一大批太原士族得到了重用。

    太原郡的范围十分广大,郭子仪祖籍究竟是太原郡什么地方人?
相关史料、碑文和近年来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墓地出土相关墓志铭均记载如下:(部分)

1、隋【郭荣碑铭文】:“太原晋阳人也,昔武王□□虢叔则□□□□昭王待士郭隗则礼盛燕宫至于光禄壮□鞅之忠荆州高□□之治焕乎□□□□□人”
2、郭荣子《唐郭福善碑》记载:公讳福善字福善,太原晋阳人也。曾祖智,历中山太守、郢州刺史;祖徽,使持节洵州诸军事、洵州刺史;父郭荣,周宣纳上士、隋右候卫大将军。

3、郭荣子郭敬善墓志铭:“太原人也。其先出自帝喾,宗于有周。承远叶以临云,派洪源於浴日。重规叠矩,载德象贤。开鼎族於黄图,纂台门於赤县。风流千祀,冠冕百王,昭晰缇箱,可略言也。高祖智,後魏秘书郎、郢州刺史。祖徽,周洵州刺史,隋太仆卿、安城县公。考荣,周宣纳上士、平阳县开国侯,寻迁通州刺史、光禄大夫、右候卫大将军,赠兵部尚书。公即尚书第二子也。”

4、郭敬之碑【铭文】“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

5、郭子仪之弟【郭幼儒墓志铭】:“先太原人也。因时迁徒, 而后家于华焉。”

6、郭子仪之弟【郭幼贤墓志:“其先太原人也,始于虢叔而命氏焉。汉有孟儒,为冯翊守,子孙因之至今居于华州郑县。”
7、郭子仪长子【郭曜墓志铭并序:“其先系周封晉,家於太原,厥後因官,遂為鄭縣人也。高祖昶,事隋,為涼州司法參軍,生通,永徽中以才調京兆府美原縣主簿,生敬之,開元中,曆渭、吉、綏、壽四州刺史,所至以理行聞,乾元初,贈太保,太保生尚父汾陽王。”

8、郭曜子【郭锜墓志铭文】:“其先太原人也。汉冯翊太守孟儒之后。五代祖讳昶,仕隋法曹掾。高祖讳通,皇朝美原县尉赠兵部尚书。曾祖讳敬之,皇朝渭、吉、綏、壽四州刺史,赠太保。大父讳子仪,皇朝太尉中书令、汾陽郡王、尚父贈太师。烈考讳曜,皇朝太子少保贈太子太傅。


图六:郭子仪家族世系分析图。

    从近年来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墓地出土相关墓志铭,参考图六“郭子仪家族世系分析图”可以看到,郭智生二子:郭徽、郭進。而郭徽、郭進兄弟两支后代祖籍地都是记载“太原人”,郭徽(A)一支具体到“太原晋阳人也”。因此,目前,能考证到的郭子仪祖籍具体位置在太原晋阳。需要提醒的是:有文章说是郭子仪祖籍在太原阳曲等别的地方,都没有史料根据。


四、郭子仪
籍贯出生地在哪里?

    《新唐书·郭子仪传》:“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郑县,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华县华州镇附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所在地,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设郑县,故址在今陕西华县华州镇。郭子仪“华州郑人”,华县是籍贯(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并非出生地。至今无任何史料记载有郭子仪出生地。

     华州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李润堡(今陕西蒲城县东北)。永平三年(510年),华州移治华阴县(当时的华阴县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省黄河以西,黄龙县以南,蒲城县、华县及以东,华山以北地区。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华州改名同州

同州历史上也曾称左冯翊。

    前面提到郭子仪家族世系二世祖郭智:(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时,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之战”后,杨忠与独孤信回到西魏都城长安,郭智于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后投奔关中宇文集团,郭智生二子:郭徽、郭進。郭智之長子郭徽(约520-583) 于西魏大統末為同州(今陕西大荔)司馬。杨坚的父亲杨忠任同州刺史。

    从图六“郭子仪家族世系分析图”可以看到,郭智生二子:郭徽、郭進。郭徽、郭進兄弟两支后代祖籍地都是记载“太原人”,郭徽(A)一支具体到“太原晋阳人也”。郭進(B)一支“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4) 郭子仪一支迁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从“郭子仪家族世系简图”可以看到是从郭進(B)开始生活了一代或至多三代(待考证)。

1、虽然朝代几次更替,郭徽(A)一支几代职位明显高于他弟弟郭進(B)一支。郭子仪的爷爷郭通仅是京兆府美原縣主簿(相当于现在科级干部)。直到郭敬之嗣圣元年 ( 6 8 4年 ) 韬铃科及第
(5) ,先后任吉、渭、寿、绥四州刺史。郭子仪在世时(之前),以其伯祖郭荣一支为显贵。

2、郭徽(A)一支:隋【郭荣碑铭文】:“太原晋阳人也”、郭荣子《唐郭福善碑》记载:太原晋阳人也。   郭徽(A)一支墓志均没有提到华州郑县。足以证明郭智于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后投奔关中宇文集团后,郭徽(A)一支没有生活在华州。

   郭進(B)一支:郭進——郭履球——郭  昶——郭通墓志均没有发现,郭子仪父亲郭敬之碑【铭文】: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于华山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参考世系图郭徽(A)一支对比,郭子仪一支迁华州郑县正是从郭進(B)开始。


3、郭子仪第三子郭晞长子郭钢夫人长孙氏墓志铭:“终于京兆府渭南县之别业。
(6)”记载郭家在京兆府渭南县有别墅。但从没有发现有文献记载郭子仪家族在华州郑县(华县)有“别业”。也无文献有记载郭子仪在华州郑县(华县)有祖宅。

4、从西魏到唐末,郭子仪家族墓全在长安(今西安),郭徽(A)一支墓地在长安万年县铜人原(郭荣、郭敬善)。郭進(B)一支墓地在长安万年县凤栖原(郭敬之及以下都在,除郭子仪陪葬建陵外)。

    虽然進——郭履球——郭  昶——郭通墓均没有发现,但至少郭通(郭子仪祖父)墓不在华县,PS如果郭通墓在华县,郭敬之(郭子仪父亲)的墓就没有理由不归葬华县。另外1000多年以来,华县从没有发现一座郭子仪家族墓。

5郭敬之京师常乐坊之私第”:颜真卿撰并书《郭敬之家庙碑》:“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春正月十日遘疾,终于京师常乐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八。”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才日趋显贵。在这之前, 郭敬之退休后就回到“京师常乐坊之私第”。
6、郭通英年早逝,郭敬之从小在郭徽(A)一支的照应下开始生活在长安(有可能郭通之前就生活在长安),受到良好教育。郭敬之于嗣圣元年 ( 6 8 4年 ) 韬铃科及第。郭子仪出生时,其父郭敬之为六品官员,约在唐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县)录事参军任上(后历任吉、渭、寿、绥四州刺史等地方官),《大唐六典》明确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往任所,及请占田宅,营造碾石岂,与百姓争利。”因此郭子仪兄弟也是出生于长安。为不忘先祖,从郭敬之开始籍贯记为“今为华州郑县人。”

    综上所述,
籍、籍贯和出生地是三个不同概念。目前,从相关史料、碑文和近年来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墓地出土墓志铭考证,郭子仪祖籍地具体位置是在太原晋阳。郭子仪籍贯、世系、祖墓、祖宅、郭荣一支等一系统考证,郭子仪“华州郑人”籍贯(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郭子仪出生地在长安。


参考资料:

(1)、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2)、《元和姓纂》。

(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新唐书·郭子仪传》。

(4)、
郭敬之家庙碑》,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自署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

(5)、徐松:《登科记考卷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75页。

(6)、 唐故京兆府富平县太原郭公夫人河南长孙氏墓志铭并序


(7)、近年在西安凤栖原郭子仪家族墓地出土墓志铭文。

(8)、郭子仪夫人(王夫人)碑,郭晤夫人、郭钢夫人墓志铭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氏族谱大全!权威发布!郭家人必看!
权威发布|大唐汾阳王郭子仪家族世系图(北魏至唐末、五代 )1.0版
宋代太原郭氏郭守文家族世系探究
“全国郭氏文化阳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唐朝大臣郭敬之-----郭子仪之父
郭氏得姓地太原郭氏知名人物录(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