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家卖弄隔年陈”(下)

   周亮工作《闽小记·闽茶曲》七绝十首,诗前有序,说“闽茶实不让吴越,但烘焙不得法耳。”他在“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诗后还有自己的注:“上游山中人类不饮新茶,云火气足以引疾。新茶下,贸陈者急标以示,恐为新累也,价亦三倍。闽茶新下,不亚吴越,久贮则色深红,味亦全变,无足贵。”明确指出“无足贵”,诗人主观上对武夷茶不认可,“卖弄”一词便含有贬意,但仍不失为客观描述的好诗。

    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武夷、屴嵲、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洗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紫赤如故。”他认为“僧拙于焙”,即漳州人茶僧不会焙茶,建议用松萝法制之。

   松萝茶,明代盛名远播的绿茶。明许次纾《茶疏》记载:“若歙(安徽黄山)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用绿茶制法来规范乌龙茶,茶色喜碧绿而排斥紫赤,显然非明智之举。然而后人均称赞他对于闽茶的评定非常精到,众口相传“僧拙于焙”,甚至认为:因为引用松萝法制茶,才促使了武夷茶的新生。这些实为误信、误传,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引进松萝法制茶之前,武夷山的乌龙茶制法已颇为成熟,并很有规模,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正如周亮工诗注所言,“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紫赤如故”,试验不成功,仍然“如故”!“只堪供宫中洗濯用耳”之语,可认为是传言、偏见,紫赤茶如此不堪,还能卖出三倍价吗?

    明代末期,兵荒马乱,一些漳州的明代遗老遗少及闽南人首先来到武夷山,有些削发为僧,有些在当地定居就业。他们带去漳州新的制茶技术,管理茶园并制茶。清代初期,闽南沿海迁界,列为“弃土”,百姓流离失所,纷纷内迁。一批移民来到武夷山及邻近的铅山县等地定居。移民与在武夷山的闽南茶商、僧人语言相通,自然优先被雇用,有的还被聘到武夷山当包头、茶师。久之,一些人便在武夷山安家,所以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大多为闽南人后裔。闽南僧人、茶商、闽南人后裔与当地山民共同为创研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做出了贡献。这些“上游山中人类”与闽南人直接有关,“不饮新茶”,正因“火气难除”,是很有道理的。

    周亮工是清代首位皇帝顺治时期的福建大员,他认为“僧拙于焙”,似乎成为定论,但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当时茶僧焙茶是巧于焙、善于焙。周亮工到福建为官时,闽南沿海迁界还没开始,大批闽南人还未迁入武夷山一带,茶僧焙出来的茶就已声名远播,形成市场,那时距今已有360多年,制茶工场达到“家家卖弄隔年陈”的盛况,不能不为之击节赞叹!

    对僧巧于焙,武夷茶风行各地,还有以下例证:

    清《崇安县志》载释超全(俗名阮旻锡,1626-1711)所作的《武夷茶歌》中说:“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己异。”“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清《泉州府志》载有阮旻锡的《安溪茶歌》亦云:“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

    康熙年间,任崇安县令的陆廷灿编写《续茶经》,认为“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最为得法。”

    康熙漳州府志民风篇载“近则移嗜武夷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武夷茶、紫砂壶、若深杯成为功夫茶习俗的标配。乾隆相国、漳浦人蔡新则有“食武夷(乌龙茶),观金鱼”的佳话。

   正是因为茶僧烘焙得法,是焙茶的高手,才出现“家家卖弄隔年陈”奇观,说明制作者众,市场销路好,爱喝武夷茶的人多,促使武夷茶广销四方。笔者认为:此茶独领风骚,即是卖弄、炫耀,又有何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茶史>正山小种红茶史研究
丁以寿教授详解工夫茶历史风云(一) 武夷茶
武夷发酵茶 郑培凯
闽南茶俗和紫砂壶(上)
功夫茶的源流
茶出闽港,通江达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