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茗饮亟须话语权

20221230日,首届中国茶叶交易会开幕式暨中国茶产销升级发展高峰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全国茶界专家、学者云集福州,共商茶事,为“中国茶”如何走出去建言献策。

福建日报发表《乌龙茶的故乡福建,为中国茶产业作出新贡献——鲜醇甘活茶香溢  国际标准我来立》长篇特写,福州新闻网刊发《“中国茶”如何走出去?——中国茶产销升级发展高峰论坛观察》。

令人兴奋的是,由福建主导制定的《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历经十多年酝酿,终于在20229月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出版发布。作为乌龙茶工作组召集人,孙威江教授激动地说:“这是首个由我国提出的茶叶类产品国际标准,是首个以乌龙茶特有化学成分和规律揭示乌龙茶的品类标准,是中国尤其是福建为世界茶产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陈宗懋院士在漳浦栽种的茶树

由谁制定标准影响巨大 

“制约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瓶颈之一,依旧是农药残留问题。”在论坛上,以视频形式参会的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一语中的, 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这些年,陈宗懋做过很多努力,通过大量科学实验、磋商交流,希望扭转国际以入口食品标准制定干茶农药残留标准的“不科学”看法,并积极推动相关标准改革。

标准是贸易运行的基本规则,由谁制定标准影响巨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但一直以来,我国不少产品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生产,往往承接了价值链低的生产端。以前欧洲某些人制定干茶农药残留标准,严苛得很,他们不产茶,不怎么懂得茶的品饮,因而存在着偏见,以及贸易壁垒等因素。高山云雾出好茶,纯天然的茶当然最好,但纯而又纯的农产品毕竟很少。

2008年,笔者在闽南漳浦采访陈宗懋院士,他对我说: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水平八年来下降明显,可以放心饮用。每天大量喝茶会不会因茶叶中的农残对身体某些器官造成伤害?陈宗懋明确回答“不会”,他解释说,茶叶中有农残,不等于有毒。大多数用于茶叶的农药,水溶性很低,其农残在水中的溶解度仅1%左右,99%留在茶渣中。比如一个人一天喝一千克茶汤,假定茶叶农残超标,渗出量仅为0.005毫克,对人体绝对没有问题。从总体来看,目前茶叶中农药的残留水平对人体健康没有威胁,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喝茶。

茶汤好不好喝是关键

茶叶好不好?茶汤好不好喝才是关键。乌龙茶的概念及制作技艺该如何确定?各国专家意见不一,争论十分激烈。最后,中国代表们在会议现场摆开茶桌,让中国乌龙茶和世界其他产地的乌龙茶,现场泡,请专家们喝一喝、比一比。评审结果:在30多个乌龙茶样品中,中国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让专家们印象最为深刻。“从来没喝过这么好的茶!”好喝,鲜醇甘活,又对健康有利,就是硬道理,就是话语权。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因其独特的品质风格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2007年福建省乌龙茶产量达到11.5万吨,福建乌龙茶的产量、产值、出口均位列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茶业开始逐步恢复生机,在面积、产量上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茶文化的复兴相对严重滞后。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318万吨,占据世界总产量的49.26%。与大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出口贸易量,仅占比约10%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直到四百年前,即明代末期,中国茶文化仍独步天下,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及茶叶贸易称霸全球,无一国可望其项背。武夷岩茶漳人制,功夫茶在闽南兴起,传向台湾、潮汕及海外。直到二百年前,即清代中后期,中国的茶叶发展势头仍然强劲,乌龙茶为主的茶叶畅销全球,换回大量的真金白银。当时中国经济体量大,一直是世界GDP第一,比西欧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的三倍还要多。

能以小茶叶牵动全球的事,都发生在明清时期。笔者研究认为,无论是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还是茶叶制作加工技术、茶叶的种类、内外销的数量,以及茶文化的普及程度、喝茶的人数、泡饮的功夫茶技艺,在明末清初都达到中国历史上的巅峰状态。茶叶改变了世界,后来列强入侵,引发鸦片战争,中国茶陷入低谷……

如何重振中国茶、特别是乌龙茶的雄风?如何确立中国茶文化,茗饮文化特别是功夫茶文化的话语权?“国际标准我来立”,福建乌龙茶打响了第一炮。

功夫茶文化亟须话语权 

在国际评审时现场泡茶,表达了中国人的自信与底气,一是中国乌龙茶确实好,二是中国人泡乌龙茶水平非同一般。看茶泡茶,知茶善泡,评茶师们泡的茶汤好喝,同时也得益于功夫茶的冲泡技艺。

时隔二百年,乌龙茶的概念及制作技艺重新夺回了话语权,可喜可贺。以此为契机,与乌龙茶同时诞生的功夫茶泡饮法,也亟须掌握其话语权,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茶叶专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两岸茶缘深,闽台茗星多。1943年,时任武夷制茶所主任的林馥泉,出版茶叶专著《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林馥泉去台湾,任台湾省台北第一精制茶厂厂长。1951年,林馥泉出任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积极宣传饮茶文化。19778月,“中国功夫茶馆”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嗣后林馥泉加入管理层,使功夫茶文化名声大振。

1970年后,台湾一批有识之士,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求身份的认同,而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1977年,时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娄子匡教授(浙江绍兴人),组织了一个“味茶小集”的茶会,邀来一批茶界人士,推动正确的饮茶方式。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另有人指出“茶道”流传日本被其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不容易被普遍大众接受、传播。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可接受了娄子匡提出的“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受到大家的赞同。1982923日,中华茶艺协会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随后,茶艺风于两岸。

茶艺虽然推动了当代茶文化复兴,但由于过分强调技艺,不讲民俗,不接地气,受到不少专家的置疑。茶艺茶艺,核心是功夫茶技艺。功夫茶,是把茶泡好、把茶品好的技艺,这正是茶艺倡导者们的初衷。在当今时代,要想用小紫砂壶(或盖碗)冲泡出好茶汤、用小茶杯品味出好茶,离不开功夫茶文化。

功夫茶是技艺,更是民俗。茶艺虽然传承了功夫茶技艺,但没有走入民间,缺乏根基。闽南、台湾、潮汕等地,祖祖辈辈流行的功夫茶习俗,男女老少从早到晚的喝茶习惯,弥足珍贵,值得大力推广弘扬。如果大江南北能够风行功夫茶,何愁茶叶积压在仓库、何愁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脱节?如果将功夫茶泡饮法“出口”到外国,让老外迷上功夫茶,何愁中国茶走不出国门、何愁出口茶叶仅卖出低端价?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阮旻锡1627-1712《安溪茶歌》)这是清初闽南人阮旻锡(释超全)的记述。彼时武夷山与安溪生产的乌龙茶产品,深受洋人欢迎,西洋商船年年前来大量采购,价格全由官方指派的牙商单方指定。爱买不买,不容讨价还价。当时中国茶是何等的风光!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中国茶业、中国茶文化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一个多月前,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令人振奋。这“相关习俗”,毫无疑问包含有功夫茶习俗。

二百年来,中国茶文化没能继续走向世界,令人遗憾。而近三十多年来,茶里加糖、加奶的西式新茶饮与冠以茶道、茶礼等洋时髦那一套,却纷纷“进口”到国内,占领市场,争夺年青人的味蕾、混淆茶文化传承,令人唏嘘。在悠久的中国茶文化面前,我们必须充满自信,掌握其话语权。特别是纯茶饮的功夫茶习俗,完全有实力、有底气,引领世界茗饮潮流,让21世纪成为中国茶的世纪。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势不可当。我们举国上下,团结奋进,共圆中国梦。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正迎来全面伟大复兴。古老的中国茶文化,传承创新,必将青春焕发,迸发出更为神奇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汕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文化有哪些
闽南文化精华:茶文化
铁观音文化
潮汕工夫茶助力“中国茶”申遗成功
为什么老茶客身上都带一泡茶?茶艺小姐眼中的老茶客是什么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