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雪程门,出“程”入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逝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青衣李蔷华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李蔷华,1929年出生,京剧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文联第八届荣誉委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原理事。她是京剧程派艺术第二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代表剧目有《锁麟囊》《二堂舍子》《春闺梦》《亡蜀鉴》《朱痕记》等。50多年来,李蔷华一直学习钻研程派艺术,先后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从事程派剧目的演出和教学,为程派艺术的光大做出了贡献。2018年她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文联名家谈艺——李蔷华》

    "往事如烟。那么一点点大,为养家糊口开始的生涯,入梨园,登舞台,迷程戏,跑码头。这根道,一不小心,就走到了满头披霜。回望我一个人的民族艺术之道,有多窄,又有多宽啊。"

    1929年11月11日,李蔷华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9岁不到,随唱山东大鼓的母亲前往重庆,开始学习京剧老生、老旦、花旦、刀马旦等行当。第一次登台,她11岁。

    她的继父李宗林是京剧琴师。他看出了李蔷华的天赋,从学艺和做人两方面着力培养她,真正为她打开了通往京剧艺术的大门。12岁那年,李宗林带她看了有“重庆程砚秋”之称的赵荣琛先生的演出,李蔷华被程派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从此下决心学习程派。

    ⬆全家福,1937年摄于重庆。从左至右为妹妹李薇华、李蔷华、母亲秦如冰和弟弟李金海

    ⬆1944年,丰子恺先生在涪陵看了李蔷华的演出,特地为她创作了水墨人物画

    1945年抗战胜利,李蔷华一家从重庆出发,一路辗转来到上海。她开始与当时的大名家们同台演出。1946年,程砚秋的秋声社重返阔别四年的上海舞台。正是这个机缘,继父李宗林将程砚秋的琴师周长华请到家中,为李蔷华传授程派戏。经过三年私授,“最大宽度地打开了我通往程派艺术的大门”。程砚秋本人也对她赞赏有加,表示不在乎形式,随时可以指教程戏。1947年末,李蔷华又在周长华的引荐下,在北京拜见了王瑶卿,行拜师之礼。

    在大师们的指点下,李蔷华的技术日臻成熟。

    ⬆《碧玉簪》,李蔷华饰张玉贞(1946年)

    ⬆周长华与李蔷华、李薇华姐妹(1947年)

    ⬆李蔷华与王瑶卿(1947年)

    “我这个人,没别的本事,就会演个戏,许多人喜欢我,也就因为我能演戏,那就好好演,争取让更多的人喜欢。《桑园会》中有两句: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马蹄忙。各行各业的人,都是行在路上的马儿,我也做一匹向前奔跑的马吧。”

    程砚秋有不收女弟子的规定,李蔷华说,自己只能算是他的私淑弟子,没有师徒的名分。但这并不影响她学习、继承程派艺术的努力。对于程派艺术的钟情,贯穿着李蔷华的一生。她将自己如此痴迷程派艺术的理由归结为两条,一是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让程派旋律节奏所营造的气氛与她的现实生活图景自然交融,产生共鸣;二也是她自己的性格使然,外表貌似温和、好说话,实际上却有着很倔的个性,认准的事,轻易不会调头。这两点原因让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出决断,并义无反顾地与程派艺术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程派戏,少娱乐,重思想,这一艺术主干,是我对戏文理想化的自我解读。”在她看来,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工作的过程,就成了快乐和享受的过程,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艺术上,我是地道的'保守派’,唱、念、做,悉遵师承,从不敢改动程砚秋程先生的艺术,哪怕是一点一滴,我有自知之明,我没有那个能力与水平,”李蔷华说过,“传承程戏的优点,我主张必须中规中矩,要不然人家怎么知道真正的程派。精神丢掉,就不是程派。学戏,得强调先'似’,再谈'神似’。”

    舞台下文文静静的李蔷华,上了台就是“铁娘子”。

    1954年,李蔷华正式调入武汉市京剧团,并与马连良的高足,名须生关正明结婚。江城大汛期间,她怀着身孕,坚持一线演出。演的是《汾河湾》,她用程砚秋先生用过的和褶子一样长的特制围裙遮掩住八个月的身孕,该蹲的时候照样蹲,动作特别到位,以至于台下观众完全没有察觉。1955年,她刚生下第三个孩子关怀(后改名关栋天)一个月,就又带着《春闺梦》出现在了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

    ⬆戏曲电影《二堂舍子》剧照(1976年)

    1976年,阔别舞台多年的她与关正明奉命北上,主演戏曲电影《二堂舍子》。当时的李蔷华年近五旬,依旧唱念上乘。戏尾,她屁股座子腾空而起,飞起两尺之高,变身盘腿硬落,下场跪步快稳,青衣内穿褶子外罩帔,起身连范,干净麻利,非常精彩。

    从1954年参加武汉市京剧团,一直到1979年离开,这二十五六年间,李蔷华曾多次获评武汉市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总共就请过两次假,一次是母亲去世,她要奔丧,一次是妹妹辞职,她去劝说。哪里缺人了,领导只要说一句“李蔷华同志你来演”,她便二话不说,全力以赴。她总讲,我李蔷华没有别的本事,就是唱戏,就是从来不闹脾气,什么都干,只要让我唱。

    ⬆京剧《江油关》剧照(1977年)

    ⬆京剧《春草闯堂》剧照(1978年)

    “八十多岁了,噪音上没什么变样,还能唱。做这些事,我愿意,我高兴,倒不是什么发挥青春。他们爱京剧,推动着我们京剧事业的发展,多好的事儿呀。再说,跟他们一块儿活动,我精神上也有寄托。”

    李蔷华与俞振飞的相知相守,更是梨园行的一段佳话。结束了与关正明二十五年的婚姻后,经介绍,1980年,李蔷华与昆剧表演大师俞振飞走到了一起,从武汉搬回了上海。此后她在上海市戏曲学校执教,并不时参加舞台演出。

    ⬆俞振飞、李蔷华合影(1988年)

    他们曾数度合演《贩马记》,这出著名的“对儿戏”,俞振飞和程砚秋也演过。许多看过俞振飞和李蔷华的《贩马记》的人,都能从他们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媒体有“夫妻演夫妻,演到毫颠”这般好评。

    ⬆俞振飞、李蔷华合演《贩马记》(1991年)

    2011年,为纪念俞振飞诞辰109周年,当时83岁的李蔷华再度对镜理妆,与俞门大弟子蔡正仁携手演出京剧全本《春闺梦》。举手投足间,仍可见当年程、俞遗风,尤为难得的是,83岁的李蔷华在规矩与严谨间,演出了张氏的娇俏儿女态。

    ⬆ 李蔷华、蔡正仁合演《春闺梦》(2011年)

    ⬆李蔷华《春闺梦》剧照(2011年)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李蔷华认为人的内心就要有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她用一生的豁达、仁爱、执着去温暖它、滋养它,让它蓬蓬勃勃地生长了起来。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又或者遭遇怎样的坎坷,她都不离不弃不动摇,一辈子沉迷于程派艺术。她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包括与俞老相关的往事,都与自己一生喜爱表演艺术,醉心程派一脉相承。“我一辈子搞戏,我就是一个老戏迷。”她总这样说。

    李蔷华老师,一路走好!

    观众永远记得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超级“程迷”——走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先生
    痛别大师!又一知名表演艺术家在沪去世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去世
    秦瘦鸥:程派新人何寥落
    我所见识的李蔷华
    我国京剧四大名旦及其代表作品(程砚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