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王耀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不同于及时起义、弃暗投明的傅作义、程潜,也不同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张灵甫、黄百韬,王耀武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被俘虏的。
然而,在改造期间王耀武却十分配合,也因此被纳入了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
当时,毛主席称他在抗日战争中是有功的,而与王耀武争斗一生的粟裕也毫不迟疑地夸赞道,“王耀武是国民党将领中比较有指挥能力的一个”。
但令粟裕也没有想到的是,出狱后的王耀武竟然第一时间要求见他。
那么,王耀武到底为何要见粟裕?两人之间到底有何渊源?王耀武在抗日战争中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不幸失利。
为了打破僵局,方志敏带领红十军团和红20师的指挥员制定计划,要在谭家桥一带设伏,给国民党以致命一击,为大部队赢得更多的后撤时间。
方志敏在谭家桥做出了十分周密的部署,包括在路边伏击的分队,以及切断敌军撤逃路线的精锐营,不久后,王耀武率领的国军补充第一旅果然如期而至。
然而,战局的进展却与方志敏的设想大相径庭,由于国军武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虽然我军已经严格按照计划行事,但几番激战下来,仍旧落入下风。
随后,王耀武立即采取行动,将士兵四散分开,组成了一个坚不可破的铁桶阵——也就是说,不仅这场伏击战被敌人破解,我军还被反包围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红军队伍中有一人带着800名士兵,冲破王耀武坚固的防线,随后一路向东挺进,很快便脱离了危险地带。
这一突围,帮助红军保留了珍贵的有生力量,也瓦解了王耀武想要打出围歼战的企图。
战斗结束后,王耀武接过下属递来的资料,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带兵突围的年轻人名叫粟裕。
从此以后,粟裕这个名字便给王耀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明白,在不久的将来,粟裕肯定能成大器,一定要严加提防。
与此同时,谭家桥一战也对粟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至于在临终前,他特意留下遗嘱,拒绝葬在八宝山公墓,而是将骨灰分为两半。
一半洒在孟良崮,一半洒在谭家桥,以陪伴当年不幸牺牲的战友们。
经此一役,粟裕自然也开始研究起王耀武来,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历史竟如此巧合,1948年,王耀武真的败在了粟裕的手上,并沦为我军的阶下囚。
正因如此,1959年,粟裕听到王耀武出狱后第一个点名要见他时,心里不免有些五味杂陈。
一来,他想起了两人在战场上的拼杀,有些唏嘘,二来,他也对王耀武的军事才能十分欣赏。
随后,粟裕便答应了这一请求,但他们见面的过程,仍旧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会好奇,粟裕和王耀武到底聊了些什么?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到底有哪些交锋?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头开始说起。
由于父兄早逝,王耀武自小是在母亲的拉扯下逐渐长大的。
因为家境贫困,在青少年时期,王耀武读过私塾,也做过小生意,但望着山河破碎的景象,年纪轻轻的王耀武,也不禁萌发出参军报国的念头。
于是,1924年20岁的王耀武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三期,他虽然年龄偏大,但成绩却十分优异,因此顺利进入黄埔就读。
毕业后,他又先后参加了东征以及第二次北伐战争,由此积累了大量作战经验。
1930年,他在中原战争中厚积薄发,立下了大功,因此得到上级重用,被升为团长。
在当时以腐朽、软弱著称的国民党将领中,王耀武是少有的铁血军人。
1932年的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但王耀武却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战役期间,王耀武所在的32旅被红军围困在宜黄县城,当时,红军高歌猛进,所以32旅旅长柏天民产生了弃城而逃的想法。
可就在他准备下达军令前,王耀武却果断站了出来,竭力反对撤退一事,他认为红军擅长打游击战,但攻坚战却打得不好,所以一再坚持死守宜黄。
所以,在柏天民采纳王耀武的建议后,32旅固守宜黄24天,我军最后只能选择放弃。
当然,这一战国军同样损失惨重,柏天民自己也身负重伤,蒋介石见32旅是少有的没有弃城逃跑的军队,便前去慰问。
期间,柏天民向蒋介石提议,要求王耀武接替他的旅长职位,在得知王耀武的所作所为后,蒋介石当场就将王耀武提拔为补充一旅旅长,并从此将他视作亲信,百般器重。
就这样,王耀武在国军内部站稳了脚跟,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已是51师师长。
纵观抗战过程,王耀武担得起“民族英雄”的称号。
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兰封会战、万家岭战役,再到第一次长沙会战,王耀武一直率军与日寇血战,歼灭了不少敌军,为全国抗日战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而他在军中的职位,也由师长升任为七十四军军长。
不过真正让王耀武一战成名的,当属1941年的上高会战。
当年3月中旬,日军将江西上高县团团围住,妄图围歼国民党大部队,期间,王耀武灵活指挥。
先后拿下了鸡公岭战斗和白茅山战斗的胜利,共歼敌3000余人。
见国军势如破竹,日军气急败坏之下,竟然动用了国际上公然禁止的毒气弹,想要以此延缓七十四军的攻势。
不过,面对毒气威胁,王耀武却没有停军的意思,在他的带头冲锋下,七十四军继续向前挺进,很多士兵即便被毒气所伤也毫无退缩之意。
就这样,众志成城之下,日军最终不敌,3月底上高战役以国军胜利告终。
这一持续25天的鏖战,七十四军累计歼敌1.5万余人,这一战也是抗日战争中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战役,何应钦也称这是“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可见,在抗日战场上,王耀武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因此1945年蒋介石便派他主政山东,然而,解放战争开始后,王耀武却不复当年的英勇。
原来,王耀武心里一直都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相当不屑,他不愿自己人打自己人。
所以彻底失去了往日里不畏牺牲也要拿下胜利的决心,恰恰相反,他多次跟手下强调,打仗归打仗,千万不要玩命。
抱着这样的心态,王耀武自然在解放战争中没什么成就。
当然,他屡战屡败的原因,与粟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粟裕已经由率军突围的年轻人,成长为解放军中的名将。
在和王耀武较量的几年中,粟裕多次运用变幻莫测的战术,将王耀武打得丢盔卸甲。
1947年初的莱芜战役中,粟裕假意放弃临沂,吸引国军深入,果然,王耀武手下的李先洲贪功冒进,进入了粟裕设下的包围圈。
一时间,解放军从四面八方一涌而出,李先洲孤军深入,没有任何支援,自然落得个一败涂地,5.6万人的大军竟然在三天内惨遭全歼。
这一战后,王耀武气愤地说道,“别说是5.6万人,就是5.6万头猪,三天三夜也抓不完”。
当然,经此一役王耀武对粟裕更加忌惮,他放弃了大片土地,一直撤到了济南城内,想要避开粟裕的锋芒。
然而,粟裕还是棋高一着。
1947年5月,粟裕再次后撤诱敌,张灵甫率领的国军王牌部队整编74师随即展开追击,并抵达孟良崮一带。
见状,粟裕下达命令,要全歼74师,将王耀武的部队彻底打散。
听闻此事,王耀武心急如焚,他立即派兵,从各个方向向孟良崮增援。
但是,解放军素来以围点打援著称,在孟良崮周边,粟裕早已安排了大量精锐部队,他们以逸待劳,只等国军援军的到来。
因此,虽然国民党中有黄百韬这样奋力支援的将领,但还是无济于事,孟良崮外水泄不通,没有一支国军队伍顺利进入。
在包围下,整编74师最终全部覆灭,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接到张灵甫的死讯后,王耀武终于无力支撑,他火速飞往南京,想要请求蒋介石放弃济南。
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宋美龄亲手下厨完成的一桌盛宴,席间,蒋介石还一再夸赞王耀武的守城之功。
见状,王耀武明白后撤已经没有可能了,吃完这顿“鸿门宴”后,他急忙将家人送往海外,并且嘱咐道,“千万不要去台湾”。
战争的走势果然如王耀武所料,济南城外双方血战八天八夜,但解放军再也不是那支打不了攻坚战的军队。
不久后济南失守,王耀武令手下将领四散逃生,而他自己也换上粗布衣服,乔装打扮成农民打算出城。
不过,王耀武还是棋差一招,他在农村借用厕所时,使用了洁白的厕纸,与农民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
因此引发了警惕,经过群众举报,他最终落到了解放军的手上。
王耀武被俘后,我军曾搜查了他的住所,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国民党高层,家中竟一贫如洗,只有一台小型拖拉机。
原来,自解放战争开始后,王耀武便无心恋战,只想着等战争结束尽快回乡务农。
这也解释了为何王耀武在抗日战争中勇猛无匹,在解放战争中却畏畏缩缩。
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想掺和进这一战,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返乡的一天还未到来,自己便成了解放军的阶下囚。
好在,王耀武见到解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蒋介石发动内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独裁的一己私欲,是置国家与民族于不顾的疯狂行径。
所以,他很快便弃暗投明,还曾向国军将领发去劝降书,使得蒋介石气急败坏,甚至摔毁了身旁的收音机。
新中国成立后,王耀武又被转移到功德林监狱改造,期间,他见到了杜聿明、廖耀湘等曾经的同僚,并且一起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之后,毛主席也托人转告王耀武“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的。”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王耀武表现良好,终于在1959年顺利获得了第一批特赦资格。
出狱当天,功德林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询问起王耀武最想见谁,王耀武没有说出亲人的名字,反倒第一时间提起了粟裕。
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粟裕也很快便接见了出狱不久的王耀武。
两人把酒言欢,谈到了当年针尖对麦芒的战斗生涯,当然,三杯两盏下肚,两人相视一笑、握手言和,当年的种种恩怨也一笔勾销。
后来,王耀武在党中央的安排下,进入政协担任文史专员一职,1965年又被提拔为政协委员,从此以后,王耀武便一直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
当然,在业余时间,王耀武也爱回忆当年的戎马生涯,每当提及与解放军的对抗,他都忍不住夸赞粟裕的指挥之才。
与此同时,粟裕对王耀武也是推崇备至,他坦言,国军内两个人最能打,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便是王耀武。
粟裕和王耀武,两个曾经你死我活、针锋相对的名将,晚年间竟惺惺相惜,也难怪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