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学良唯一幸存的儿子:不会讲汉语,64岁首次回大陆完成父亲遗愿

1994年5月的一天,沈阳的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沈阳站月台上站着的,是辽宁外事办和辽宁台办的官员,他们正焦急地看向北京的方向。

终于,一辆从北京开来的列车缓缓进站,从车上下来的,是一位已经64岁的白发老人,他下车后,看着周围熟悉的建筑风格,热泪一下就涌出了眼眶。

这位老人就是张学良唯一还在世的儿子——张闾琳,此时,距离他上次看到沈阳的一草一木,已经过去了54年。

那么,曾有四个儿子的张学良将军,为什么会只剩下张闾琳一人,张闾琳又是为何阔别故土54年之久,他回到祖国后,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张学良将军晚年时,曾十分痛惜地表示,自己三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女都没跟自己沾上什么好光,老大、老二更是因自己的变故而亡。

言语之间,足见丧子之痛的难以释怀。

1914年,在张作霖的操办下,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与大户千金于凤至成婚,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在当时可谓是一桩美谈。

之后,于凤至先后为张学良诞下一女三子,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

1927年,在北平的一场舞会中,张学良结识了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赵一荻的美貌、灵动让张学良为之痴迷。

而赵一荻也被张学良的翩翩风度俘获了芳心,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1930年,情人身份的赵一荻为张学良生下他的第四个儿子,取名为张闾琳。

张学良一女四字名字中的瑛、珣、玗、琪、琳五字,在古文中都是美玉的意思,作为父亲,张学良希望自己儿女拥有美玉般的品德,也能过着如美玉般滋润的人生。

但是,老天爷总是不遂人愿,命运的曲折离奇,让张学良先后痛失三个儿子。而老天爷最先夺去的,是张学良的三子,张闾琪。

张闾琪虽然在当时的三兄弟中年纪最小,但是却是最懂事、最有礼貌的一个。

在等级深严的大帅府里,年纪小小的他并没有端起张府公子的身份高高在上,反而是对下人们嘘寒问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

再加上闾琪天资聪颖,其背诵、算术的能力远远超过他的两位兄长,所以张学良和于凤至都对这个三子十分疼爱。

但不幸的是,张闾琪于1929年患上了肺结核,这在那个医药缺乏的年代,是无法医治的绝症。

虽然张氏夫妇为闾琪请遍了名医,但他的病还是越来越不容乐观。

同年七月,病重不治的张闾琪不幸夭折,年仅10岁。张学良此时正在天津公办,听闻噩耗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许任何人靠近,整整哭了一日。

三个儿子中,要说张学良最疼爱的,还是长子张闾珣。但长子的故去,却是张学良心中永远的愧疚。

张闾珣幼年的时候,精神上出了问题,经常对着花花草草讲话。

见此,张学良对他更是怜爱备至,不仅时刻照顾在他身边,还给他请了全东北最好的老师进行学业指导。

闾珣长大后,学习成绩非常好,张学良还借着出洋考察的时机,将他送入了牛津大学学习。

张闾珣也不负父亲的期望,以第一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并成为了《泰晤士报》的主编。

但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身陷囹圄,母亲远在美国,这样重大的家庭变故使得张闾珣的精神病症再度复发,被迫转入精神病医院治疗。

1942年,于凤至辗转将张闾珣接往美国,放在自己身边亲自照料,但他的病情仍然不见有多少好转。

1981年的一天,正在走廊和人聊天的张闾珣忽然面色发紫,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

因为父亲的变故,儿子猝然离世,这是张学良心中永远的痛。

长子故去后没多久,1986年,张学良的次子,张闾玗也因肺病离开了人世。

至此,张学良活着的儿子,就只剩张闾琳一人了。而这位张学良的幼子,其命运也是充满了坎坷。

1914年,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与大户千金于凤至风光大婚,并先后生下一女三子。

然而,天意弄人,老天爷没给张学良儿孙绕膝的机会,在风云动荡的局势中,长子闾珣、次子闾玗、三子闾琪,都先后告别父亲,魂归泉台。

丧子之痛也成了张学良一生都无法抹去的伤痕。好在张学良与赵一荻还育有一子张闾琳,还不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形单影只。

但这唯一存活于世的幼子张闾琳,其命运也是曲折坎坷,在其幼年时便和生身父母别离,险些一生无法相见相认。

那么,张闾琳是怎么离开生父生母的?其中有着怎样的辛酸呢?

1927年,在北平的一家舞会上,张学良结识了赵一荻,并很快坠入爱河。古有王宝钏为爱挖了十八年野菜,那么赵一荻就是民国时期的王宝钏。

张学良返回东北后,明知没有名份,情窦初开的赵一荻还是不顾一切,和家里断绝了关系,孤身一人来到奉天,寻找他的“盖世英雄。

对于张学良在外惹下的情债,正宫娘娘于凤至无法视而不见。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只能在女人要识大体、顾大局的教条下忍气吞声,允许赵一荻以私人秘书的身份留在张学良身边。

1930年,赵一荻为张学良诞下一子,取名为张闾琳。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于凤至对这个孩子十分喜欢,爱屋及乌之下,还出资盖了一座小楼供赵一荻居住。

幼年的张闾琳在两个母亲的关怀下,过得十分温馨快乐,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父亲张学良被监禁,他的曲折命运也即将展开。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事变和平解决后出尔反尔,将张学良监禁,显赫一时的东北张家,从此开始了巨大的变故。

听闻张学良被监禁,赵一荻心急如焚,想带着年幼的张闾琳去陪张学良,但由于诸多原因没能成行,只能辗转去到香港居住。

1940年,张学良被转移关押在贵州阳明洞。阳明洞地处山区,潮湿闷热,又多蚊虫,来自东北的张学良极度不适应。

不仅如此,每天还要面对国民党特务的讯问,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张学良将军的身体情况每日愈下。

远在香港的赵一荻得知消息后,决意前往贵州照顾张学良,但如果要去,就不能带着年幼的张闾琳,毕竟一个十岁的孩子,哪里能经得住监禁地恶劣的条件呢。

但是,张闾琳又不能不照顾,要托付给谁呢?赵一荻想到了老相识英国人伊雅格夫妇。

早年的伊雅格在东北军当军需官,很受张作霖的赏识,也因此和张家人相熟,到了张学良当政时期,伊雅格更受重要。

1940年,赵一荻携幼子张闾琳,找到了在美定居的伊雅格夫妇,告知他们张学良将军的遭遇,并表示自己将前往贵州陪伴爱人,请求他们帮助抚养张闾琳。

深受张家两代人恩遇的伊雅格既愤慨于蒋介石的出尔反尔,又钦佩赵一荻对张学良的忠贞不渝,当即答应帮助抚养张闾琳。

临别前,张闾琳拉着母亲的手哀嚎不已,赵一荻也泪流满面,但最终还是狠下心,登上了返回中国的轮船。

自此,张闾琳开始了异国他乡、寄人篱下、与父母亲千里相隔的日子。

由于张学良在当时属于政治犯,张闾琳的身份十分危险,在回国前,赵一荻一再叮嘱伊雅格夫妇千万不能透露张闾琳的真实身份。

为了保护这个孩子的安全,伊雅格将张闾琳的名字改为了“克尔,”并且教他学习英文,在日常交流中也不得使用中文,还让他改口管伊雅格夫妇叫爸妈。

尽管如此,张闾琳黄皮肤黑头发的外貌特征在美国还是太扎眼了,不断有身份不明的人上门询问伊雅格夫妇的这个孩子从而何来。

无奈之下,伊雅格只能假装和夫人因为这个孩子发生争吵,对外号称这是自己在中国时期的“风流债,”这才逐渐将外界的怀疑目光压下来。

为进一步确保张闾琳的安全,在他念完小学后,伊雅格夫妇又举家迁往更包容、更开放的洛杉矶。

在伊雅格夫妇的精心照料和培养下,张闾琳的学业进步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加州航天大学,并在毕业后进入了加州航天总署工作,成为一名航天专家。

逐渐长大的张闾琳心中最思念的,还是远隔重样的父母亲和故土,每次深夜梦回,他的泪水都打湿了眼眶。

而在大洋彼岸,这份母子相思也时刻萦绕在赵一荻的心头。1946年,张学良押往台湾后,监禁条件已经相对宽松,身体也逐渐好转,赵一荻对儿子的思念一日更胜一日。

1940年,赵一荻为了照顾监禁中的爱人张学良将军,远赴美国,将年幼的儿子张闾琳托付给伊雅格夫妇抚养,随后便返回贵州,去陪伴张学良去了。

张闾琳在伊雅格夫妇的精心培养下,健康长大,并成为了加州航天总署的一名航天专家。但对父母亲和祖国故土思念,始终萦绕在张闾琳的心头挥之不去,

关山万里,远隔重洋,也无法阻挡母子之情和张闾琳的爱国之心,随着张学良将军监禁条件的相对放宽,张闾琳得到了和母亲相见机会,并在90年代重回东北故土。

那么,张闾琳母子是怎么相见的,他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后,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张闾琳能够重新和父母相见,董显光的帮助居功甚伟。

董显光原本是宋美龄派来监视张学良和赵一荻的。

但是在经年累月的相处中,他不仅被张学良将军的魅力所折服,也被张赵两人的伉俪情深所感动,成了张学良和赵一荻的挚友。

1955年,董显光奉台湾当局的命令前往美国,临行前,赵一荻拜托他帮忙找到自己的儿子张闾琳,董显光当即答应下来。

但茫茫人海,张闾琳又已经更名换姓,且长期的英语环境已经使他忘记了母语,要找到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董显光到美国后多方打听,甚至动用了在美国国会的关系。这才打听到,在加州的一个空军基地,有一个人的经历和他要寻找的那个人十分相像。

董显光当即赶往加州,拍了那个人的照片,寄回赵一荻手里。

虽然相隔15年,但董显光所寄照片中的那个中年男子,和张学良有着极为相似的面孔,几经辨认后,赵一荻惊喜得叫出声来,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儿子张闾琳!

通过董显光之口,张闾琳也得知父母亲在台湾的情况,并立即写信托董显光带回。

1956年,在多次游说下,张闾琳终于获得了台湾当局的同意,来台探望父亲母亲。之后,张闾琳和父母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

在书信中,张学良将军多次提到自己对祖国的思念,对东北故乡的思念。时常想着回去看一看,再听一听东北的乡音,吃一口东北的饭菜。

这也正是张闾琳心中所想的,他10岁就离开了中国,对祖国母亲的记忆早已模糊,但他从没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没忘记自己白山黑水间的祖先。

尤其是在工作中见到从中国而来的航天研究人员后,张闾琳更笃定了心中“回家看看”的信念。

1994年春天,一封从北京寄来的信让张闾琳欣喜万分,信中邀请他参加5月份在北京举办的航天展。

他立即给父母打去电话,电话那头的张学良同样高兴,让他在参加完活动后,一定要替自己回东北老家看看。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时,张闾琳心中还是忐忑万分的,他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也离开这里太久了,他担心这里的人会像对待一个外人对待他。

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想错了,外事局的局长不仅亲自前来接机,还安排他住进了四星级酒店,在次日的航展中,还允许他进入了不对外开放的卫星展厅。

这一切都使张闾琳感到了家的温暖,他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到由衷的欣慰。

参加完北京航展后,张闾琳马不停蹄,奔赴了自己最魂牵梦绕的地方——东北。

时隔54年,再次踏上东北的黑土地时,64岁的张闾琳泣不成声,他太想念这里了。到东北的第一站,他先去了已经改建成张学良将军纪念馆的“大帅府”。

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他感慨万千,一边摩挲着帅府里的器具,一边絮叨着跟随行人员讲自己当年在帅府里的时光。

随后,张闾琳又去了元帅林,也就是爷爷张作霖陵墓所在地。张学良在往年和张闾琳的通信中就常常提到。

作为儿子,他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回去给父亲张作霖扫扫墓,上上香。

张闾琳将父亲的遗憾牢记在心,这次回到东北,他就拍下了元帅林的一草一木,打算带回去给张学良看看,也算了却了心愿。

此次东北之行,张闾琳除了重游故地外,还见到了许多故人。一得知张闾琳回来了,很多当年东北军的老部下、还有张学良的故交亲友,都赶来和其见面。

他们在一起吃了简单的东北菜,互相诉说着当年和现状,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回到美国后,张闾琳把在东北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张学良。

张学良感慨万分,写下“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两句话寄给了当年的东北军旧部,足见张学良将军对于故土的眷恋。

其实,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很多人和张闾琳一样,迫于无奈流落异国他乡,有的可以幸运回归故里,更多的人却永远也回不来了。

但是,无论这些人生在哪里、身在何处,他们魂牵梦绕的,都是东方神州的那一抹赤土。

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和我们一样身体里沸腾着炎黄的血脉,和我们一样,有一颗赤红的中国之心。

对此,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学良父子的关系网
【图文】令人感动的真爱——赵四小姐陪伴张学良72年(转帖)
张学良失散儿子是如何找到的
张学良唯一还在世的儿子张闾琳:64岁时,首次回国却不会说中文
张学良后代:4个儿子,3个惨死,唯一活着的儿子成为美国航天专家
张学良唯一在世的儿子, 64岁第一次回到东北大帅陵, 拜见大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