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昌故郡,中原与边地的文明交融

古城铺路砖

汉素面板瓦

汉水波纹砖

汉“长乐寿”铭文砖

汉朱雀纹滴水

汉庄古城城墙夯筑层

这里留下了迄今云南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汉代建筑遗址,是保山人引以为豪的“永昌”二字的源点,是汉文化在祖国西南边陲融会贯通的开端,亦见证了中华民族统一进程史上彪炳史册的“哀牢归汉”的华彩篇章;它还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大道——“南方丝绸之路”上迄今所知年代最久远的商贸中心和人员物资集散地……

“永昌郡城”:

距今1900多年的永昌文明呼之欲出

“你看,这就是距今1900多年的汉庄古城,当时的永昌郡治所在地,也是迄今所知古道上年代最早的商贸中心和人员物资集散地……”8月25日,记者来到保山城南的隆阳区兰城街道汉营社区(又名诸葛营村)一处开阔的田坝,67岁的保山市文管所原所长、保山资深考古专家李枝彩为记者介绍这片目前云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汉代建筑遗址。

举目眺望,远处的高速公路上,飞驰而来的车辆与古城遗址擦身而过,古今交织的瞬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你看,古郡的城址就以眼前见到的四周高大城埂为标志。城址呈长方形,东西宽320米,南北长375米,面积14万平方米,四围城墙用红、白黏土掺沙石夯筑而成。除西北角因昔时修路被挖断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作为1981年文物普查时参加现场调查的考古人员之一,李枝彩对当年的考古现场记忆犹新。

而东、西两墙中段尚存由砖石堵塞的城门痕迹。城墙底宽14.5米,上宽8.9米,残高2米至4米,各墙断面均见明显的夯土层次,红黑多色相间,层厚多在8厘米至 12厘米之间,最高的地方现存40余层,可见夯筑工程相当浩大。

自20世纪80年代起,汉庄古城的考古发现不断给世人以惊喜,这里先后发现了大面积的石砌道路,房屋基址,砖砌的灶洞、水池、排水沟等遗迹,还出土了部分铜钱和形体宽大厚重、呈现汉晋风格的砖块瓦片等大量遗物。其中以少量印有吉语或纪年的铭文砖如“长乐寿未央”“元康四年造作”等实物最为珍贵。这些实物,均具有典型的汉晋文化风格,由此推测该古城的形成时间,当在我国中原文化大发展的汉晋时期。

学术界对永昌文化的固有认知被一次次刷新。经多年调查、发掘和研究,目前学术界已基本确认这里就是当年的永昌郡址所在地。城址于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郡城的发现,开启了保山考古的新纪元。它的发现,为进一步揭开古代保山乃至整个滇西地区的开发进程及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提供了重要证据。一个以永昌郡城为主体,俯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范围包括今云南西部楚雄以西、丽江以南的大部分州市和缅甸北部一带,在全国105郡中位居第二的永昌郡版图逐渐清晰。一个雄踞古道要冲,地势开阔,气候温润,物产丰富,以稻作、商贸、城市建制为特点的距今1900多年的永昌文明呼之欲出。

“哀牢归汉”:

中华民族统一进程中的大事件

“考古的意义,并不只是为获得惊世文物,而是要理清这些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地解读、还原和传承。因此,考古学最大的意义,是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被湮没的记忆,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来说非常重要……”回望永昌郡城遗址,李枝彩感慨地说。

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保山的前身——古哀牢国及永昌郡、永昌府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公元69年,即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率邑王 77名,族民5万多户共 55万多人内属,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哀牢归汉”大事件。汉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并和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一道设置永昌郡,郡治就建在今保山城南汉庄古城。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当时为举国上下所重视。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东都赋》中写道:“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内抚诸夏,外绥百蛮……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

从此,暗含“见龙之耀,日月相属”(《广志》)之愿且值得保山人自豪的“永昌”二字便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亮起来。文献记载,当时的永昌郡地域极广,大致相当于今滇西、滇南及缅北广大地区,有20多万户计189万人,为卓立东汉的第二大郡。它的建立,为加强我国中央王朝对西南边地的控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哀牢举国归汉之后的首任永昌郡太守郑纯在这里值得一说。

在《华阳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永昌府志》乃至方国瑜主编的《保山县志》中记载的14位东汉永昌太守中,郑纯被誉为千古颂扬的“云南清官第一人”,“哀牢归汉”得以成功,郑纯功不可没。

郑纯声名远扬是因为他在西南边区的开拓发展中功绩卓著。他是永昌郡第一任太守。广汉郡郪县(今四川中江)人。公元67年,汉明帝将益州西部洱海周围3个县和澜沧江两岸原属哀牢国的比苏、不韦、嶲唐3个县合设为益州西部属国,派郑纯为都尉。益州西部物产丰富,又多奇珍异宝,先前来做官的人大都贪婪以致“富及累世”,各民族因不堪其苦而时生边患。

郑纯特别清廉能干,对各民族“毫毛不犯”,反复宣示官吏廉政规范;他又与哀牢各部约定,哀牢人的税费只需“邑豪”们每年各交两件布衣和一斛盐、禁止一切杂派;他还积极传播内陆汉文化及先进技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使哀牢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交通、商贸得到迅速发展。哀牢各族对他深怀感激敬佩之情,哀牢王柳貌及所统辖的77名邑王终于一致决定“举国归汉”。

此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朝廷几度易主,但永昌郡作为西南边地的一级行政区,一直存在,辖地亦承旧境。至唐宋时期,保山先属南诏,为永昌节度;继归大理,前期仍承节度,后改制为永昌府。前后延续达500余年。

“永昌古道”:

汉文化在边地交流传播的“特区”

那么,当时东汉王期为啥要在这西南边地设置永昌郡呢?“这与保山地处南亚板块与亚洲大陆接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途经这一带的著名'南方丝绸之路’有关。”李枝彩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商大道——“蜀身毒道”的咽喉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保山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门户。据司马迁《史记》所载及近人考证,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国面君,带来了一个极重要的“情报”:西南夷地区有一条民间商道可直达印度。这引起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高度重视,决心控制并利用这条当时民间已沿用很久的我们现在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古道,以打通并强化汉王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遂有“取哀牢地”,经略西南边地的构想并付诸实施。“西南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大道,而是由内陆从北及南一路向西,几条干道汇合后往西都要经过“永昌道”到保山汇合,然后又分为三条岔路至印度、缅甸、泰国。由此不难看出,保山在千里古道上实际处于“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因而,要打通古道,必先“绥哀牢”。汉王朝的“既定国策”经过大约一个半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哀牢归汉”和永昌设郡之时得到了彻底的实现。

要想富,先修路。从2000年前永昌道上源源不断走来的马帮商旅到今日保山进入动车时代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而保山作为雄踞大西南边陲的战略要冲、军政基地和中外文化碰撞、交流、包容与融合的一大“特区”,始终在祖国大家庭中拥有十分特殊的历史地位,并在自身开发、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辉煌夺目的光芒。

永昌郡城遗址所在地如今叫汉营社区,在民间又称为“诸葛营”,亦称凤凰村。从地名的3个叫法来看,均与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密切相关。

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今保山一带“置嶲唐、不韦二县”,并迁中原望族吕氏后裔“实之”,这其实已标志着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的相遇与融合。“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歌谣,从一定意义上说,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三国时,诸葛武侯南征,军屯就驻扎在汉营,此后也才有了“诸葛营”的来历。汉文化“随军南下”,在较大范围普及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和耕作技术,如“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注重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等,从而使边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得以改观,并吸引了一些居住在莽林的“上方夷”渐离山林,徙居平地,成了“下方夷”(《滇考》)。

如今,当年武侯南征时期修建的已有1700余年历史且至今仍在造福于保山人民的云南最早的水利设施诸葛堰,就为此提供了依据。

在今天汉营社区,留下了众多浸润着汉文化遗存的古建筑、古遗迹、古遗址,极具考古研究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我们要守住我们的根,护住永昌文化的魂。让人间皆安,永昌永存!”今年64岁带领汉营居民重修东岳庙的文物爱好者赵国朝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秘的保山》 第3期 “永昌文化”
古道上的云南,见证古老的全球化时代
每月一讲:滇西南神秘古国——哀牢
这,就是保山!
湖南地区的文明化与华夏化进程
河北之美·行唐故郡 听文物诉说,一段传奇的湮灭与重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