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探秘:正史中的曹操跟演义中有何不同?他真的大奸大恶吗?

世人眼中的曹操,大都是中乱世之奸雄,打下大魏江山的创一代,狠辣无情的自私小人等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描写。演义终究是演义,始终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就像想象总是会和现实背道而驰一样。

罗贯中似乎对刘汉有一种特别的痴迷,所以将大部分的溢美之词都送给了蜀汉和刘备,为了突出刘备的正面形象,对曹操实在是有些过于贬低。正史中的曹操,其实并非演义中所写的那样。

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曾给了曹操一句极高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给曹操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曹操利用这句话,吸引了大量人才投奔他。

所以曹操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双面角色,一方面是忠勇的治世能臣,一方面是狡诈的乱世奸雄。尽管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操的忠勇所折服,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些典故,在刻画曹操治世能臣的一面。

二十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反出入城规,皆杖责;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十常侍乱政,同何进等人合谋清君侧;董卓当权,曹操只身带七星宝刀前往行刺,虽功败垂成,却亦是其忠勇的表现。

但更多的典故,都在极尽的渲染曹操乱世奸雄的一面,把曹操堆砌成了奸诈的化身。曹操成了一个京剧中典型的“白脸”形象,多含贬义之意,如同赵高、秦桧等人,象征着奸诈多疑的角色,代表着凶诈。

自举兵讨董卓开始,曹操的形象就急转直下,成了一个和袁绍、袁术等其他诸侯一般无二的,只想着篡汉而代之的诸侯,诸如挟天子以令诸侯,许田狩猎,以须代首等事件,都将其奸雄本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正史中的曹操是一个自小就发愤图强的爱国青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如张骞一样,建功立业,为大汉再开西域,希望能够封侯作征西将军,死后墓碑上能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三国志·武帝纪》:

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东汉大儒乔玄也认为,天下即将大乱,能平定天下的人,非曹操莫属。

《三国志·武帝纪》: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至于曹操到底是乱世奸雄,还是大汉忠臣,且容我一一到来

一、演义中的曹操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演义中的曹操,一直扮演着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形象,自董卓败亡,李郭二人作乱,曹操出人意料地主动派兵接回了被其他诸侯嫌弃的汉献帝,之后以天子的名义,一直压了其他诸侯一头。但正史上的曹操并非“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是袁绍的谋士沮授给袁绍出的计谋。

《后汉书·袁绍传》:

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曹操的谋士毛玠,给曹操出的注意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三国志·毛玠传》: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一个是挟,一个是奉,其差距不可谓不大。前者为奸,将天子完全当做了工具,丝毫不带敬意。但奉却是实实在在的尊敬天子,依然是尊大汉天子为正统,甘愿为臣,只是帮助天子,以天子的名义辖制各地诸侯。

②许田围猎,马越皇帝

许田围猎是《三国演义》中富有浓墨重彩的一出好戏。曹操携麾下重臣,陪同汉献帝外出围猎。汉献帝射鹿,连射三箭而不中,便让曹操帮忙,曹操讨要了献帝的宝雕弓、金鈚箭,一箭便中。随行中人明知是曹操射中,却依然只道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喊着“万岁”。曹操更是纵马直出,越过汉献帝,接受了重人的礼节。当时站在刘备后面的关羽,气的差点就要提刀拍马取斩杀曹操了。

事后曹操更是不曾归还汉献帝的宝雕弓,就自悬带。此次事件,无疑突出了曹操不忠,欲取汉室而代之的奸雄野心,但这件事却完全是演义虚构的,正史上根本不存在对此的任何描写。

二、正史中的曹操

(1)曹操自小的梦想,便是为汉室匡扶天下,早年汉灵帝在位时,昏庸无道,天下民不聊生。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欲谋废灵帝,立合肥侯,还邀请曹操一同起事。曹操虽然也知灵帝无能,却不愿违背君臣之道,对好友许攸的邀请婉言相距。

《三国志·武帝纪》: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

(2)董卓入京乱政,十分看得起曹操,也曾邀请了曹操为他所用,但曹操却不愿做那乱臣贼子,虽不曾像演义里写的那样,持七星宝刀入内刺杀董卓,但一样是改名换姓,逃出洛阳,为国尽忠,举兵讨伐董卓。

《三国志·武帝纪》: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3)十八路诸侯会盟讨饭董卓时,虽高举义旗,却依然碍于汉献帝在董卓事后,有点名不正。诸侯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想了一个办法,重新立一个皇帝,以此来和董卓分庭抗礼。联军盟主袁绍和其他诸侯都已经确定好了人选,正是大汉皇叔,幽州牧刘虞。

但当此事传进曹操耳朵里时,他却对此言辞拒绝,认为臣子岂能随意立帝?如此行径又和董卓有何区别?并且天下之所以如何动荡,本就和更帝有极大关系,如今再次更帝,天下如何能够安定?可见曹操是一腔心思,都是大汉和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

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

《魏书》:

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觽、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

正因为曹操一直对汉室有一种特殊的归属感,所以在接天子回许都之后,一直对其尊敬尤佳,对汉献帝从来没有不服过。只是可能身为权臣,再加上曹操本就比较特立独行,所以才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认为他想篡位,但曹操从始至终都没有篡位,最后篡位的是他的儿子,还是在曹操死活才发生,说不定曹丕死后见到他老子曹操,还会被痛骂一句:不忠不孝。

确实也曾有人劝过曹操,让他取汉而代之,但是曹操一直就没有同意过。

《三国志·武帝纪》:

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可见在曹操的心中,一直都是大汉的忠臣,并非奸臣

曹操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的,便是其狠辣的行事风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星夜逃离洛阳,而后董卓发布海捕文书,重金悬赏捉拿曹操。后来曹操被陈宫所救,两人四处逃难,最后去无可去,曹操只得带着陈宫投奔了自己父亲的老友吕伯奢。

但就在吕伯奢外出为两人买酒,曹操和陈宫在吕伯奢家休息时,却听到从屋外传来了一阵磨刀声。并且嘴里振振有词:“今天晚上就宰了你。”

曹操以为人心难测,吕伯奢是假意招待自己,其实是想杀了他找官府领赏,便主动出击,把吕伯奢一家杀了。随后,曹操和陈宫发现在院子里竟然有一头被绑着的猪。两人恍然大悟,原来吕伯奢一家并不是要杀自己,而是打算杀猪招待自己。两人自知做错了事,愧疚不已,想到无法和吕伯奢交代,便连忙逃跑。只是没想到,在路上正好遇上打了酒回家的吕伯奢。吕伯奢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正要招待曹操,就被曹操一刀给杀死了。

老实人陈宫在一旁惊呆了:“你明知道事情缘由,怎么还把他杀了?”曹操便回答了这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于是陈宫自觉曹操太过狠辣,跟着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便选择了和曹操分道扬镳,再不往来。

先不说曹操做得对不对,吕伯奢到底会不会向官府告密,不这样做曹操很难保全自己和陈宫的性命,但在正史上,根本没有这种记载。

据《魏书》所讲,曹操确实是杀了吕伯奢的儿子,当时吕伯奢外出打酒,让自己的儿子招待曹操,但吕伯奢的儿子贪图曹操的财物,一时起意,想要抢劫。曹操为了自保,也只得痛下杀手。但却没有杀吕伯奢,更没有说过那句话。曹操说的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由此可见,曹操并没有演义中那么狠毒。

《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倒是在杂技中,曹操说过这么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意思是,难道就只有我负了别人,别人就没有辜负我吗?

《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所以正史中的曹操,可能也有一部分乱世奸雄的属性,但远远不如《三国演义》中所讲的那么夸张,更多的还是一个为大汉、为天下尽心尽力的良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人,陈宫全部看在眼里,为什么不杀了陈宫?
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史料记载:真没杀错,吕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史料中记载:真没杀错,吕伯奢一家死得不冤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说曹操杀吕伯奢,是讲了一个好故事
嘻哈读三国:奸雄本色,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是不是真心辅佐吕布?他选择吕布背离曹操的原因又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