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孔子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学霸——《论语》阅读心得
今天,201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7年的纪念日。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教育理想和学术主张始终都是各个时代师者与学者尊崇、研习的重要内容,历久弥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中云老师,在孔子诞辰日一起感悟《论语》中有关学习的道理吧。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觉得此言不虚,其实对广大学生来说,《论语》也是一部学习的宝典。孔子自己并不认为他自己是位圣人,而是承认自己是学人。按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就是今天的大学霸。他不仅是个大学霸还培养了72位如同颜渊、子贡、子路、宰我等学霸。那么,怎样也能像孔子一样成为一位真正的学霸和学霸级老师的呢?打开《论语》,从孔子自己及其弟子的言语中可以窥探到他读书的秘诀。

在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中,经常听到的是“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有“悬梁刺股”的痛楚,有“画粥而食”的艰辛,有“囊萤映雪”的凄苦。在不少人的记忆中,仿佛都内化成“学习是吃苦,学习须吃苦”的心理暗示。但是打开《论语》,我们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提倡的则是一种“乐学”的精神。也正是这份自我发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乐趣,让弟子们在老师周游列国时还能乐意跟随。

一、乐在求学
《论语》中,我们能看到的很多乐或乐的近义词。如乐、说(通悦)、好等。细细看来,说得就是要热爱学习,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这些句子有的是说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的学习方式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的是追求精神的快乐而忘了物质的匮乏,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有的是在研究的快乐中忘记了年华的逝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古人那里,音乐和快乐也是同源的——孔子会沉浸在《韶》乐中,忘了肉的滋味。他也会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忘了吃饭,忘了忧愁,忘了老年即将到来。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在求学中获得快乐是孔子成为“学霸”的根本原因。他总能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状态、学习结果中都可以找到乐趣,乐而忘我,乐而忘忧。如此,成为学霸,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反观我们现在,有很多学生对学习本身没有热情,对学习内容也没有好奇,唯一感兴趣的是考试的结果和成绩。这样的乐趣是浅显和短暂的。一旦考完中考、高考,这些学习的内容似乎和个人的发展再也没有联系,有一些学生甚至恨不得再也不要学习。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中,成不了真正的大家。尽管国家和有关部门正在提倡阅读,可是真正对阅读感兴趣的人并不多,甚至说,高中生的必读名著的引导,都成了令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们关心的不是读出自己的感受,而是关心考试怎么考,如何不用读那么多也可以拿到分。凭借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想成为真正的学霸几乎不可能。

因此,孔子告诉我们,回到学习最初的动机——热爱学习。

二、敏而好学
在《论语》中的好学的“好”出现了20多次。学习的乐趣是学习的基础,乐趣是继续学习和深入研究的真正动力。对老师而言,学而不厌,“毁”人不倦,光有义务和责任是不够的。而对学生而言,光有喜好还不行,孔子还增加了一个字“敏”,《说文》:“敏,疾也。”敏就是快速、积极、勤学。在这里,敏不是先天聪慧的意思,而是要讲究方法。孔子自己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是说,他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知识的人,只是因为喜欢古代的学问,并且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寻求而已。正是有了爱好、有了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地敏以求之,才让孔子成为了无学不窥的大学霸。

那孔子是如何“敏以求之”的呢?
敏首先是勤勉的意思。“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敏而好学”的出处,是孔子对孔文子的评价,也是孔子学习的自我写照。他学《周易》时,“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怎么读的呢?《史记》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系书简的熟牛皮都被孔子翻断了许多次。

敏也是行胜于言的诠释。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说法太对了,我们现在的学生志向还是有的,而且也敢于表达,但是经常是“常立志”,而不是“立常志”,更不是如孔子那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是啊,我们现在的学生可以对照这些来自我审视:我热爱学习吗?我学习勤奋吗?我是做得多而说得少吗?我做得快而说得慢而慎重吗?

三、不厌不倦
成为学霸,还要有另外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条件——那就是不满足于学习的求知热情,不止于当前的成就的探究精神以及不产生厌倦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让孔子成为学霸的还有“无倦”和“无厌”四字。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是啊,孔子说,我哪里敢称自己是圣人和仁人,或者可以说我是个做教育做学问从不满足,教育学生从不倦怠的人。对于有一点教学经验的人来说,教育人其实是个很琐碎的活儿,刚开始投入时,好多老师是雄心勃勃,立志要干出番事业来,几年下来,几十年下来,基本上就剩下了“倦怠”二字了。在教师行业,也难免有“毁人不倦”的自嘲。但对孔子来说,他从三十开始从教,一直到七十岁,能做到名副其实的“诲人不倦”,实在是太难得了!研究学问,更是个艰难的事情,好不容易取得些成就难免会得意一下。可是孔子讲要“不厌”,不满足。难怪孔子可以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都要敏而好学,诲人不倦,好学到城里没有比他更好学的了。何况我辈这些“学而知困者”呢?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其实,有时不是我们要倦怠,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精力都容易出现倦怠,所以孔子讲的是,想成为学霸,保持求知的热情,保持不厌倦的身体素质。

四、内外通达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

达街的人说孔子博学,可惜没有什么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这恰恰不是孔子受批评的地方,而应该是他被夸赞的地方,因为孔子追求的恰恰是“君子不器”,不愿成为某一个具体的器,掌握了很多技能,却又不是用哪个技能来安身立命。这样才是“内外通达”的境界。孔子谦虚地称,自己是驾车的,没有大儒的架子,没有圣人的清高,普通地仿佛身边的一位车夫。正是因为他不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他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一位车夫,他才能可上可下,居庙堂之高时为帝王驾好国家这辆车,处江湖之远时驾好师生传播学问的这辆车。进亦可,退亦可,从从容容,坦坦荡荡。

原来我的想法中,觉得孔子是个特别执拗的人,思想顽固,不知变通,不撞南墙不回头。读了《论语》,才发现孔子是位通达从容的长者。他看明白了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自由灵活地前进。比如说富贵,孔子并不一味地反对,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可以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孔子不怕事情琐碎、地位的卑微。当如果不可用正当的方式获得,孔子则不为所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持做内心喜欢的事情,“从吾所好”。

孔子一生陈述和整理的先朝经典很多,但他更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把这些经典传承下去,是孔子最为迫切的任务。君子忧道不忧贫,也是孔子的人格追求。把目光放在众生的苦难上,放在众生的教化上,这恰恰是圣人的人格境界!

孔子的这四条秘诀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天的学生似乎对分数更有兴趣,如果哪门功课不考试,不占分,一定没有多少人去学了。孩子们从小奔波在各种辅导班之间,又有多少是孩子发自自己内心的兴趣呢,所以,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一旦拿到大学的通知书,有很多孩子们长松一口气说:再也不用上辅导班了!因为喜欢一本书,把书读烂了,这样的事情则少见了。再说敏学勤思,这一点也同样欠缺。课堂上,学生等待着老师公布标准答案,而不愿意自己去思考。思考力是衡量一个人有否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一点上,亟待加强。我们的孩子面临的世界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竞争的时代,千万不要出现机器人教人类如何思考的局面。不厌不倦是必要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实也是孔子的“克己”的修养。而内外通达则是更高的智慧,是现代的学生们特别缺乏的。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学校中过多地强调了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基本的素养的提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确立的基本的原则,他在生活中的从容和通达,达到了生活中无可无不可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我虽然已年已不惑,但是还是觉得在孔子的身上还是获益良多,记录下来,和同行者共勉。

开学了,无论您是想成为学霸还是要培养出学霸,都要好好捧读《论语》。
作者介绍
 
唐中云

高级教师,热爱课堂,热爱古文。
本文转载自“章黄国学”公众号,已获得授权。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华鼎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味孔子(一)
【名作欣赏│经典重读】「刘毓庆」《论语》应该怎么读
高校的师生关系如何处?
没有子路就没有圣人孔子
文言名句集锦
《论语》妙喻30则浅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