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去元朝看一出好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蒙 元 

走,去元朝看一出好戏!.mp3 来自那些年 00:00 53:03

转眼到了年底,又是一年的好剧盘点时。这一年的热搜榜上,广受好评的热门IP着实不少:《长安十二时辰》、《都挺好》、《庆余年》…… 2019年,你追了几部好剧呢?
如果我们把时光推回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当时的人们或许也正在街头巷尾、瓦舍勾栏谈论着最近演出的热门剧和爆款剧:听说《西厢记》评分挺高?据说《墙头马上》能逗人开怀一笑……你可能想不到,在元代,闲来追剧也是人们的日常。

元杂剧的黄金时代

金末元初,一种戏剧形式迅速走红,它集合了音乐、舞蹈、歌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这就是元杂剧
一般情况下,元杂剧的故事结构为“四折一楔子”,即每个剧本都有四折戏,代表了故事的起承转合;折与折之间的过渡叫“楔”,起承前启后、连接剧情的作用。元杂剧的表演类似于今天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主要以唱为主,辅之以动作、表情。演唱之外还有宾白(对话、独白)从旁配合,这就是元曲讲究的“曲白相生”。

元杂剧虽然走红的快,却并非横空出世。它的迅速流行主要还是依托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时机来看:元杂剧的前身是宋杂剧、金院本,有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说唱文学等艺术形式打底,这些积淀都为杂剧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另外,元朝建立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也为杂剧兴盛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从地点来看:元杂剧最早盛行的地区是元大都。元朝建立后,大都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跻身世界超级城市的行列。热闹繁华的元大都,容留了大量人才,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让它成为杂剧创作及演艺的最繁盛之处。元杂剧前期以大都为中心,在北方流行。后期,杭州成为南方的创作中心。在两大城市的影响下,元杂剧很快就流行到了全国。
从受众来看:元杂剧不再是少数文人参与的“雅文化”,因为它够“俗”,所以吸引了大量的文人、表演者、观众参与其中。元朝的统治者总体上更倾向于歌舞表演这种艺术形式。因此在元代,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对于百姓而言,在经历了频发的朝代变换和激烈的社会碰撞后,他们需要更多的表达渠道,元杂剧就成了为他们代言的一种形式。
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元杂剧这种接地气的艺术就闪亮登场了。在元代,戏剧演出活动非常频繁。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看戏都成了他们日常的一个重要娱乐选项。

高水平的创作团队

人才兴盛,是元杂剧走向鼎盛的必要条件。
在元代,文人儒士的社会地位很低,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举考试这个入仕的途径被关闭。文人墨客或因为仕途上不得志,或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把经世济民的愿望从庙堂转向民间,于是大量文人参与到了元杂剧的创作中。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收录的杂剧作家就有152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推为“元人第一”的关汉卿了。除他之外,位于作家的第一梯队还有我们熟知的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白朴等,他们都留下了不朽的传世名作。除了这些留名青史的作家,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们却依靠创作这门手艺得以养家糊口。这个时代的文人,无限靠近百姓生活,很多时候,他们本身就是底层百姓中一员。

元杂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剧本写作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艺人配合表演才能完成。这些表演者多为教坊中人,主要聚集在大中城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大都城中的艺妓数以万计。教坊中的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但是技艺代代相传、十分精湛。无论是重大庆典还是日常宴饮场合,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表演行当里,竞争相当激烈。当时的领军人物首推珠帘秀,据说她的演技出神入化,无论扮演什么样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心得三昧,天然老成。因此她被奉为杂剧表演界的祖师爷,人称“朱娘娘”,时人盛赞其“姿容姝丽,杂剧当今独步”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艺人,因为他们对杂剧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艺人文化素养深厚,能够结合自己的表演,向创作者提出意见;甚至直接参与到创作中。这种情况下,作家和艺人结成的同盟——书会也应运而生。在书会中,作家和艺人切磋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创作质量。据记载,艺人红字李二和花李郎就曾经和马致远等合作完成了杂剧《黄粱梦》。
从“雅”到“俗”,从小众乐趣到大众文化,有了文人、艺人的通力合作,元杂剧才得以精品频出,达到了创作的盛境。


接地气的创作选题

和今天一样,打造一部爆款剧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创作团队,而且也要选对题材,找对观众的胃口。这样才能让观众用脚投票,心甘情愿的掏出银子。
当我们盘点元杂剧的内容时,会发现今天影视圈流行的各大题材在当时几乎都聚齐了!
一、爱情类:古往今来的文化中,爱情总是长盛不衰的主题。在元代,最经典的爱情剧有《西厢记》《拜月亭》《倩女离魂》《墙头马上》……从这些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角们对爱情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最难可能贵的还有她们对自由平等的大胆追求。

二、推理断案类:在元杂剧中,包公的形象大量出现。很多创作者从包公身上找到灵感,创造出构思巧妙的断案剧,著名的剧集有《三勘蝴蝶梦》、《智斩鲁斋郎》、《陈州粜米》等。
三、神怪故事类:大家熟知的《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作品。但其实在元代,杨景贤写作的杂剧《西游记》就已经是一出爆款剧了。杨景贤将民间广为流传的唐僧赴西天取经的故事整合加工,最终写成了一部六本二十四出的长剧。剧作中他还创造性的塑造了孙行者、沙和尚、猪八戒、白龙马等形象,完善了故事情节,使得西游记的故事更加丰富精彩。这部杂剧也为后来吴承恩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四、历史类:元人也喜欢挖掘历代帝王故事和权力斗争的素材。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应该就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了。值得一提的是,《赵氏孤儿》之后随着传教士流传到欧洲,被欧洲人一再翻译、改编、创作,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还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公案剧、家庭剧。公案剧往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李行道的《灰栏记》等,让我们对元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家庭剧也是充斥着各种矛盾纠纷、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嬉笑怒骂之中再现了当时的家庭生活。
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或者取材于传统故事,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加工创新;或者选择旧有题材,加入自己的特色,自成一家;或者根据所闻所见,书写现实,针砭时弊……
有了接地气的题材,创作者的匠心独运,才有了层出不穷的佳作。

经典文化的去与留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人有赋,唐人有诗,宋人有词,到了元代,元曲成了集大成者,其中的杂剧也空前繁盛,成为文学史中的一座高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元曲:“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

然而,元杂剧在迅速取得光辉灿烂的成就后,却很快谢幕了。元杂剧最鼎盛的阶段应当是在大德年间(1297~1307),繁荣过后很快式微,到明代的时候,杂剧的演唱基本失传。很多学者曾经分析过杂剧衰亡的原因:一说是因为社会经济衰退;一说是因为创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也有说法是因为元杂剧的演唱体质不利于流传保存……
元杂剧这门在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艺术,最终止步于舞台了。它的唱腔、曲韵、舞蹈也都留在历史中,成为绝响。因为它的失传,后人很难全方位再现当时的盛景。所幸,还有部分剧本传世,让我们能够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剧中人物的浅吟低唱中一窥当时好戏上演的盛况。如此想来,后人也少了一些遗憾。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代文学
元人小令鉴赏之一
那些身影模糊的杭州元杂剧作家群体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特定年代的必然产物
元曲三百首
论清代杂剧对徐渭《四声猿》的接受(转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