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

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

三、法国新浪潮“左岸派”

四、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末,在好莱坞的强大冲击以及电视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下,法国电影步履维艰,传统制作模式受到威胁和动摇。以巴赞为代表、以《电影手册》为精神旗帜的一批的影评人和导演:特吕弗、戈达尔和马勒等所主张的低成本的,反传统的创作理念得到了试图挽救法国电影业的投资者的认同,于是一群年轻的创作群体从此担起传统电影革命的历史使命,在法国电影史上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即法国新浪潮。

《电影手册》可以说是新浪潮电影的思想孵化器,新浪潮的健儿们大多是其评论员或撰稿人,以特吕弗、戈达尔、候麦、里威特、夏布洛尔为代表人物因理念相近而结成联盟,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他们占据着电影评论阵地,反对当时法国电影“品质传统”,要求电影革新。

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提出“摄影机笔论”,主张“电影应该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无论多么抽象就像写小说或者论文一样......这个电影的时代即'摄影笔’的时代”。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文章将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称作是“老爸的电影”,把“品质传统”导演的作品批判成一无是处的电影。认为电影是文学家或者编剧的电影,导演应该独立创作,不应该受制于电影企业。被看做是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雏形。

1959年,马塞尔·加缪的《黑人奥菲》、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分别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国际影评人大奖,标志着法国电影新浪潮涌入世界电影史。

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

1959年《黑人奥菲》、《四百下》和《广岛之恋》的成功确认了新浪潮的时代性和正确性,由此激发了一批青年导演,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四百下》《精疲力尽》《表兄弟》等在票房上的成功,体现出新浪潮的影响力,不但开拓了新浪潮的电影市场,而且扩大了新导演的生存领域。

新浪潮反对品质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和叙事方式,要求电影回归电影,电影导演应该像小说家一样,把摄影机当做小说家的笔来使用,不受制于剧本和所改编的小说,也不受制于电影企业的商业模式的限制,拍摄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新浪潮虽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美学信念,但他们把电影当做一门独立的艺术,主张利用和研究电影的本性特质。

法国新浪潮电影特点主要表现在:

1、叙事层面体现出开放式的叙事特征;

2、剪辑上与开放式叙事相对应建立起电影的新时空,表现为时空不连续、声画不对位。

3、表演上偏好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表现为片中出现导演的解说,人物面对摄影机独白,由此将观众从一个偷窥者的位置拉到电影现场,同时不断让观众返回现实,观众能一直保持清醒,并意识到自身和剧情的距离而不至于陷入角色认同。

4、坚持电影作者论,关注现实题材,并且带有强烈自传性质。

5、制作层面反对品质电影中规中矩的电影片场作品和精细制作,强调实景拍摄,即兴创作。

6、重视个性和偶然因素、增加了导演个人色彩、理解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总体来说,新浪潮导演反对片场电影风格,蔑视传统电影的精致和循规蹈矩的面貌,提倡个性化的、随意的、灵活多变的、即兴自然的创作风格。新浪潮大胆挑战观众既成的观影习惯,如:对白的口语化、表演的即兴化和生活化、打破“第四赌墙”、反对传统的缝合体系、断裂式的不合逻辑的情节等,形成了天马行空的、标新立异的创作理念。

三、法国电影“左岸派”

左岸派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内部的一个派别,导演多是作家、纪录片导演、记者、画家等有所建树的人,因聚集在塞纳河畔左岸(南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左岸派没有统一的美学思想,影片创作多体现在青春岁月经历战争的人,对战争和历史创伤的集体记忆,一种相似情感的自发表达。代表人物有玛格丽特·杜拉斯、乔治·弗朗叙、阿伦·雷乃、阿兰·罗布·格里耶、克里斯·马克、路易·马勒、阿涅斯·瓦尔达等。

如果说法国新浪潮是现实主义风格、那么左岸派电影更多是超现实主义风格。表演上都受到布莱希顿“间离”理论的影响。左岸派不重视观众的对角色的认同,把角色有关的信息简化到最低限度,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故事的政治历史背景、人物信息都是空白,角色的名字甚至被抽象为代码。

左岸派政治立场都偏左,反对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商业电影和类型电影保持距离。他们对二战有着深刻记忆,载电影中多是对战争、人性的深刻思考。故其叙事策略与传统电影相去甚远,形式上显得自由和随意,时空组合零碎且自由、旁白与对白自由剪辑。

四、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1968年,法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五月风暴”爆发,新浪潮百名电影人参与示威游行,新浪潮受到巨大影响。此后,戈达尔电影创作转向政治化,如他的《男性女性》、《我所知他的二三事》、《周末》、《愉悦的智能》、《一加一》等,成为了进行政治批判,表达政治理想的工具。并于1968年成立“维尔托夫”电影机构,以革命家的身份要求自己,拍摄《英国之声》、《东风》、《意大利的斗争》、《弗拉米尔和罗莎》、《钢铁厂的调查》、《南北对抗》等片,试图用电影拯救法国人,为第三世界打抱不平。

新浪潮另一主将特吕弗抛弃以往创作观念,回到了传统主流的电影拍摄中。从《射杀钢琴师》开始继承接受了品质电影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改编、剧本题材和选取明星都回到了他曾反对的主流中去。两大主将电影观念和美学追求从此发生巨大分歧,私人关系破裂。两大主将的转变标志着新浪潮电影落下帷幕。

法国新浪潮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达到鼎盛,60年代末落下帷幕。新浪潮对电影艺术本体的确认,电影语言的革新等融入到了后来的电影当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日本新浪潮”“德国新电影”“英国自由电影运动”“巴西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中国电影第六代”。

新浪潮的历史贡献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电影艺术的确立;二是对电影文化的革新。一方面,新浪潮电影把电影提升为知性的艺术,把电影从文学和戏剧的附属中分离了出来,构建电影的特性。在这个时期,新浪潮电影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和及精神分析心理学两大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建立了电影的现代性。

新浪潮电影把表达的领域扩宽到个人的本能、潜意识、幻觉、梦境、自由联想。电影成为了人们意识形态交流的共工领域,宣泄集体无意识的合法途径,确立了电影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对电影语言的革新上,跳接、定格、标题、旁白的使用,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做出了实验性的贡献。

另一方面是对电影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激励一代又一代电影青年勇于争夺电影话语权。新浪潮的历程电影是电影青年争夺电影话语权的过程,他们摄于利用新设备、新技术、对传统电影的盲区进行大胆的实验和开拓。在21世纪电影技术日新月异和便携拍摄设备走进大众生活的今天,新浪潮的以一种异化的余震影响着当今的电影创作和媒体生活。

本文写作借鉴参考来源:

《西方电影理论及流派概论》黄琳

《世界电影史》大卫·汤普森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胡滨

《西方电影史论》邵牧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国新浪潮电影 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特吕弗的名作《偷吻》1968年
世界电影史
每到夏天,我就想起这部电影
今年,这两位国际知名电影大师百年诞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