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思想沙龙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01

本书简介: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首次发表于1904—1905年《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上,后收录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1997年国际社会学协会的专业评选中,排名20世纪最重要的100部社会学著作的第四位。

韦伯在书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与假想敌马克思进行辩论,在讨论新教伦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产生的影响。

02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大师,和涂尔干、马克思一起被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埃尔富特,早年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在柏林任见习律师,后进入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任教。后来与维尔纳·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与F.滕尼斯、G.齐美尔等人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并曾参与魏玛宪法的制定工作。

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政治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等。《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与政治》

韦伯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学术研究的视野也极为宽阔,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非常重要的成果,他也因此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思想家。

03

上篇作者引言+问题

董同学

作者引言-1920年引言来自于《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一、资本主义及其特征

生为近代欧洲文化之子,在研究世界史时,必然提出以下问题:仅在西方世界出现了具有普世意义的文化现象,应归功于哪些因素?

分析以下因素:科学、史学、法学、艺术(音乐、建筑)、印刷术(报刊)、教育、政治制度、学术、官僚体制。等,引出近代生活里决定命运的最关键力量: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特征:无止境的营利欲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及其“精神”所在

① 追求“收益性”

② 基于(形式上)和平营利的机会(与暴利、无道德约束相对)

③ 以资本计算为取向,收益应大于资本投入

二、西方特有的资本主义类型及其起源

“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的”企业,甚至某一程度的资本计算的理性化,早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只有西方世界发展出了他处所没有的资本主义种类、形式和方向。

第一种类型:资本主义冒险家:通过投机或暴力掠夺发展资本主义

第二种类型:对(形式上的)自由劳动进行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

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的特点:

与固定市场相协调,而不是与政治和非理性投机挂钩(非西方资本主义唯一特点)

两个特征:1、家计与经营的分离;2、理性的簿记形式;3、理性劳动组织(补充)

理性主义:韦伯的一个核心概念

西方科学:精确计算、可计算性(数学科学);西方官僚组织(科层制)

西方资本主义的特性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密切关联,由此引出世界文化史的核心问题:

有节制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如何起源的,或西方资产阶级(市民阶级)起源及其特点

对这个问题影响因素递进式的探究:

① 技术能力的进展(西方科学的独特性)→经济因素的驱动→西方社会结构使然

② 法律和行政机关的理性结构→资本主义利益及一些截然不同的其他力量

③ 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神秘和宗教的力量

三、论文集的研究问题及相关说明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研究问题

1、开头的两篇旧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论述近代经济生活的精神特质与禁欲主义新教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

2、后面关于“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数篇论文

世界上最重要的几种宗教与其文化环境中的经济及社会阶层的关系

研究的相关说明:

1、研究的局限性:作者非某种文化的专业人士、只能依赖翻译文本(中国的儒教、道教具有争议)

2、本书非文学作品、宗教布道,而是严肃的研究,对文化的价值问题不予涉及(价值中立)

3、本书并非从人种学、人类学、生物遗传学等方面来考察有关的差异

第一章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

一、天主教与新教的差异

统计事实(全书的立论依据):

1、大部分商界领袖、资本所有者、高级工人阶层,基本上都是新教徒

奥登巴赫:税收和高等教育(实业高中、职教)的比例

2、16世纪的古代帝国中,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都转向信仰新教,并使新教徒受益匪浅

引发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为什么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支持教会革命?

流行解释:经济决定文化,宗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比如桑巴特:新教是资本主义的结果

韦伯指出了3个对此问题的误判:

① 宗教改革并非是因为要摆脱教会的控制事实上天主教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很宽松,而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更严格

② 新教徒更多地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并非是由于继承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更多的是由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教育类型和职业的选择因宗教氛围的影响而不同

(天主教选择人文类、新教徒选择与商业有关)

③ 新教徒并非因为是被统治阶级才趋向于投身经济领域

天主教徒是少数派时也不会热衷于追求财富,反之新教徒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体现出发展经济理性主义的趋势。

因此对于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种种差异,应从宗教信仰中恒久的内在特质来考察。

禁欲/苦行

字面含义:联系、训练

苦行行为:斋戒、独居、冥想等—苦行僧

二、宗教信仰中有哪些独特特质导致了上述的结果

以往定式化的看法认为:“新教徒倾向吃得饱,天主教徒青睐睡得好”,即天主教超尘出世,新教追求俗世享乐。

补充:基督教救赎观和世界观 此世 死亡 彼世

韦伯反对这一观点,因为:1、英国、荷兰、美国的清教徒的形象与享乐恰恰相反;

2、法国加尔文教徒与北日耳曼天主教徒一样超凡脱俗,法国下层人士中的天主教徒对生活享乐同样感兴趣。

因此以往的看法不符实际,但由此可提出一种假设:超尘出世、禁欲主义和宗教虔信与资本主义营利生活的参与有一种内在的亲和性

选择亲和性:更倾向于发生某种化学反应(打破决定论的局限)

这种内在的亲和性既不能归因于因反对拜金主义而信教,也不能归因于因反对禁欲主义而投身经济活动。

资本主义企业精神(商业意识)与虔诚的宗教信仰是新教教派独树一帜的特征,特别是加尔文宗,并且在各个国家都是如此。

但不是所有新教教派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加尔文宗(归正宗)、教友派(贵格会)、门诺派、虔信派相比路德宗(信义宗)影响要大得多。

因此应致力探究基督教各分支教派宗教思想的特质和相互间的差异。

但在此之前要先对试图对要进行历史性解释的对象(即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考察。

第二章资本主义精神

补充:韦伯的方法论

理解社会学

理想型(ideal type)

——思维图像、概念工具

韦伯的用法: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

价值判断无涉

1、大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授其个人的价值(学术与政治)

大学教师在一切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应毫无犹豫向听众,首先向自己本人宣明,那些陈述时纯粹从逻辑推演而来的或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 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年.p152

2、科学研究能否产生价值判断

3、规范原则而非建构原则

补充:

1、理解:(理解社会学)

理解是对社会行为进行的诠释性解读。

韦伯与其他早期社会学家不同,认为社会学应该关注社会行动,而不是结构。他坚信人类的动机和理念背后的动力,观念、价值和信仰具有推动转型发生的力量。根据韦伯的观点,个体有能力自由行动,塑造未来。他与涂尔干和马克思不同,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而认为社会中的结构是由行动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形塑成的。而社会学的工作正在于理解那些行动背后的意义。

人是悬浮在由他们编制的意义之网的动物

结合现实:大数据无法得知你的行为是社会行动还是生理反应

2、理想类型(概念图式)

理想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在真实世界里,理想型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通常也只是呈现它们的部分属性。然而这些假设的建构非常有用,因为对于真实世界里的任何情形的理解都可以通过与理想型的对比来完成。这样一来,理想型就成了一个固定的参照点。韦伯所说的理想型并不是指这个概念就是值得想望的完美目标,而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不是目的,是一个参照)

这类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在交换经济的社会组织、自由竞争和严格合理行动情况下商品市场过程的理想图像。这种图像将历史活动的某些关系和事件联结到一个自身无矛盾的世界之上,而这个世界是由设想出来的各种联系组成的,这种构想在内容上包含着乌托邦的特征,这种乌托邦是通过在思想中强化实在中的某些因素而获得的。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 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年.p45

是一个主观想象、概念化的过程(高富帅,工作、伴侣的理想型)

获取这种理想类型的方式或者是片面地强化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是把从属于这些片面地突出了的观点的一种充满混乱和分散的、此处多彼处少而有些地方根本不存在的个别现象联合在一个自身一致的思想图像之中。这种思想图像因其概念的纯粹性不可能经验地存在于任何事实之中,它是一个乌托邦,而对历史学家来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任务:在每一个别的情况下确定实在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远离这种思想图像,这也就是说某一城市中的经济特点在多大程度上应该被归类为“城市经济的”特点。但是如果运用得当,这个概念特别有助于达到研究和阐述的目的。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 韩水法、莫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年.p46

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

马克思认为,事实价值不可分,但韦伯试图分开,却也不完全可分,因而提出了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两个概念。

价值关联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于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既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的活动领域,又是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系统和文化取向的领域。

价值无涉强调的是在科学研究中划清描述事实与提规范性建议的界限,即在科学结论中不断评价判断,彻底清除形而上学和哲学世界观的影响。

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

社会行为:行动者对其行为赋予了主观的意义;行动者行动指向他人,因而与他人的行为发生意义的关联。

四种行为类型:

①传统/习惯的行为;(家族)

②富有感情的行为;(爱情亲情友情)

③有价值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

④有目的的理性行为。(工具理性)

权力和统治:

权力,即一个行动者拥的置他人的反对于不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机会和可能性。

统治,即领袖拥有以承认为基础的不得不服从的机会和可能性。

权力+合法性=统治

三种统治类型:

①传统型;家长

②卡理斯玛型:宗教领袖

③法理型:葛兰西所说的协商的合法性的运作法律

一、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

通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文本给资本主义精神下定义:个人有责任增长他自己的资本,并将资本增长视作最终的目的。

韦伯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特的伦理和精神气质,不同于雅各布·富格尔的商业勇气和不带道德色彩的个人倾向的表达,而是富兰克林的带有伦理色彩的行为谏言。

这里研究的仅仅是西欧和美国的现代资本主义(狭义的资本主义),而不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及古代、中世纪的广义的资本主义。

盈利变成目的本身——“现今的资本主义秩序是一个巨大的宇宙,个人呱呱坠地于其中,对他而言,至少作为个体、这是他必须生活在里头的既存的、事实上如铜墙铁壁般的桎梏”——资本主义这样的经济秩序对个人有强大的强制力,个人的无力感—《摩登时代》

如今富兰克林的道德态度被染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但从其自传中引用的圣经语录(是其笃信加尔文宗的父亲向他灌输的)可以看出:合法赚钱是一种遵守天职的美德和发挥天职能力的表现,是富兰克林一直信奉的伦理观,而并非一种伪善。

“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是资本主义文化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所在。

二、寻找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

今天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一个浩瀚的宇宙,对每个人来说仿佛是不可改变的秩序,要上溯到前资本主义时代寻找其起源,应是一种人群团体共有的生活方式或观念。

韦伯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这一观念起源于对经济状况的反应,以美国新英格兰殖民地为例,那里的资本主义精神早于资本主义秩序的出现。

资本主义精神通过与全世界的敌对势力较量才能确立它的无上地位。

前资本主义

在古代和中世纪,富兰克林的那种心理状态被当作最低级的贪婪和一种缺乏自尊的态度遭到排斥,但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的差别不在于对金钱的贪婪程度。

对金钱的贪婪古已有之(而且有时更甚),但前资本主义是不受道德约束地追求财富,而资本主义建立在理性的劳动组织形式之上。

传统主义

当资本主义精神作为一种要求获得伦理认可的生活准则时,其最强大的对手就是传统主义。

三、资本主义与传统主义的斗争

1、从劳动者入手

雇主的苦恼:提高计件工资,雇工的工作量不升反降

原因:传统主义的劳动者(工人)只想赚足够自己生活需要的钱而不是赚尽可能多的钱。

但一味压低工资又阻碍了资本主义自身质量上的提高,特别是阻碍了想利用更高强度劳动力的企业的转型。因此需要一种劳动的态度:将劳动当成天职去履行,这种态度只能是长期辛勤教育的产物。

通过虔信派女工和循道宗(卫理公会)工人的例子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盟友就是宗教教育,宗教让这些劳动者拥有以劳动为“天职”的观念,进而破除传统主义。

2、针对企业家的情形

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也可能会有传统主义的特征,比如包出商,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支配商业行为的是传统主义的精神,即倾向于享受悠闲、知足的心态

但一旦注入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就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变革,传统主义企业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迅速崩溃,开创此种变革者,即是理想类型的企业家。

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理想类型是将追求财富作为天职,但又反对虚荣和铺张浪费。

四、资本主义与理性主义

如今,资本主义精神可被纯粹地理解为对现有体制适应的产物,资本主义已不再需要任何宗教势力的推动了,任何人如不主动适应资本主义环境则必将破产或不能发迹。

不过只有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时,这种情况才会出现,因而要考察资本主义当初联合宗教势力的情况。

资本主义营利精神历来是被教会的传统立场所反对的,在道德上顶多是容忍,它是如何转变成富兰克林的那种“天职”呢?

这种情况不能被看成是物质条件在“观念上层建筑”的反应,而是有“经济理性主义”作为其观念背景。

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并不能被当成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因为理性化在生活的各个部门并不齐头并进,比如有些国家经济理性化程度极高,但法律的理性化程度比经济落后的国家还要低,理性哲学也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等。

天职观念和在天职观念中为劳动而献身的思想,在纯幸福论中是非理性的,这种存在于天职观念中的非理性要素,到底从何而来?

第三章 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

一、“天职”一词现代意义的由来

“天职”一词(德文“Beruf”,英文“calling”)蕴含了一种宗教观念:由神交付的使命,追溯这个词的历史,会发现在天主教占优势的民族里找不到,却存在于所有新教占优势的民族。

这个词的现代意义出自德语《圣经》的译文,体现的不是《圣经》原意,而是译者的精神(马丁路德原创)

这个词代表一个新的观念,日常世俗活动被赋予了宗教意义,是宗教改革的产物。

这一观念是由路德在其改革活动最初十年发展出来的,随着“因信称义”观念的发展和对修道士隐修生活的反对,天职观念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路德认为修道士抛弃现世的职责是自私的产物,而世俗的职业劳动是“邻人爱”(又译“胞爱”)的外在表现,履行现世职责是在上帝面前称义的途径。

补充:

人为何要工作(思考:996和新教伦理中的工作伦理有何不同)

圣经中的职业观:——失乐园,偷食禁果,亚当用劳动作为惩罚

新约中有强烈的反商情结

中世纪的职业观——阿奎那:世俗劳动是生物性的事情,是信仰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无关道德

中世纪修院生活——双重道德

命令:所有人——繁重的劳动

劝告:修道士——服侍上帝(修院生活本身就有一种苦行意味)

二、路德的天职观仍是传统主义性质

虽然赋予俗世职业生活以道德意义是宗教改革和路德影响深远的一大成就,但路德与上文的“资本主义精神”并无什么关联。

宗教改革的成效仅止于与天主教的见解相反,使现世职业劳动得到更多道德重视和宗教认可,“天职”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则取决于各新教教会。

路德的天职观后来越来越强调神意的因素,认为个人应一直安分地保持上帝安排好的身份和天职,并根据已安排好的身份调整自己的行为,强调绝对服从神的意志并接受现状。这一点的重要性超过了路德天职观中的另外一种思想:人们履行天职是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务,这一思想后来得到了正统路德(信义)宗教义更多的强调。

因此路德的天职观仍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性质,宣扬服从权威和安于现状,带来的伦理影响是消极的,路德的天职观对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有明确的不重要性,故应从其他教派的形态来考察。

三、加尔文教派具有“另一种精神

加尔文教派在宗教生活和世俗活动之间的所筑起的关系,与天主教和路德宗(信义宗)完全不同。

从宗教的文学作品风格的不同中就可看出,清教徒更加重视现世,承认人的现世使命。

我们的任务是以准确一些的逻辑陈述取代这种模糊的感觉。

此种不同不能归结为“民族性格”,而是由于宗教的力量造成的。

四、宗教改革的文化影响是改革者未曾想见的

在研究早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展之间有何关联时,要以加尔文宗及其他清教教派作为出发点,但这些教团创建者及其代表人物一开始都不是以唤起“资本主义精神”作为终身事业的目标,灵魂的救赎才是其生涯与事业的核心

宗教改革的结果是改革者未曾想见和愿见的结果。

意图和结果的背反:主观的意图和客观的结果(技术与社会)——反对单因论

反对经济文化决定论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和他后来的发展)

接下来的研究(最后两章)会帮助我们理解观念是以何种方式成为历史上实实在在的力量的(总问题)。

五、对研究问题和研究流程的说明

1、为避免误会我们主张纯粹理念具有历史作用的用意,做一点简短的说明:

不对宗教改革的思想内容加以价值判断,只是要问资本主义文化独具特色的内容有哪些可归因于宗教改革。

不可认为从经济变革中能推导出宗教改革这个“历史必然”的结果,因为无数的历史情况,特别是纯粹的政治过程,不可被简化为经济因素,多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新产生的教派得以存续。

无意主张荒谬而教条式的命题,如资本主义只能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因为某些资本主义组织形式早于宗教改革而存在。

2、想要明确的目标:

①宗教力量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和扩散的过程中是否起了作用?起了多大作用?

②资本主义文化哪些具体层面可以追溯到宗教力量的影响?

3、研究流程:

①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与职业伦理间是否及有哪些方面具有“亲和性”?

②由于此种亲和性,宗教运动影响物质文化发展的方式及总的影响方向为何?

③进而评估,近代文化内容在其历史形成的过程中,何种程度归因于宗教力量或其他力量?

04

下篇 禁欲主义新教的职业伦理

许同学

问:为什么资本主义利益在中国或印度没有产生出它们在西方那样的影响?为何这些国家的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的发展没有步入西方所特有的那种理性化的轨道?

答:因为经济理性主义的起源不仅依赖于理性技术和理性法律的在先发展,而且取决于人们指出某些践行的、理性的生活方式。在过去,巫术和宗教力量以及基于对这些力量之信仰的关于义务的伦理观念一直是人类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形塑因素。因此,马克思韦伯论述的主题是,某些宗教观念对一种“经济的思想框架”之起源的影响,也就是对一种经济形式的“精神气质”的影响。而他将借助于现代经济的精神气质与禁欲新教的理性经济伦理之间的关联性来论述这个主题。

下篇的研究计划:

1.确认宗教信仰与职业伦理之间的“亲和性”

2.宗教运动如何影响物质文化及其方向

上篇提出的总问题:

理念如何在历史中起作用?——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经济制度?

韦伯对宗教并不感兴趣

理性与信仰——雅思遭遇耶路撒冷

现代性是反对信仰的,启蒙哲学家反对

世俗化命题:1.宗教的衰弱和消化2.功能的分化3.私人化命题

德国的宗教改革:95条论纲,反对腐败赎罪券

宗教改革内容:因信称义——古登堡印刷术,翻译德语圣经

瑞士宗教改革:加尔文预定论,加尔文宗

英国宗教改革:亨利八世,玛丽一世,新教运动:五月花号

宗教与西方文明

1. 建筑:教堂

2. 艺术:米开朗琪罗

3. 音乐:巴赫唱诗班

4. 政治: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协商制度(选教皇)、使命感、契约精神

5. 对外冲突:十字军东征;内部冲突:宗教战争——威斯特法利亚合约——教随君定

第四章 现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加尔文派的神学特色:神恩蒙选&预定论

预定论:哪些人被拣选是在上帝创世以前就被决定的事。

两条可能的道路通向预定论教义:对救赎的宗教感觉与每个人得救命运的确定性的感觉相伴相随的现象必定被排他地归因于一种客观力量之手——个人自己的影响微乎其微。

预定论实际上可以被理解为排他地新信任上帝的极端形式:上帝不是为了人而存在的,相反,人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上帝的意志。

双重神谕”——可怕的裁定:人们仅仅知道少数“选民”能够得救,其余的将沦入地狱。

-->献身于预定论教义的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孤立个人的不可想象的内在孤独感。因此,永恒救赎的问题构成了人们的首要生活关注,并被指导着孤独地行走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

现世的目的:为了荣耀神

“救赎确证”:

对每个信徒而言,有一个特殊的问题迫使所有现世的利益都退入背景之中:我是否属于那预定已经获救的人之中?我如何才能确定我作为选民之一的地位?

而加尔文宗对此给出的答案却是:坚定的信仰会产生救赎。

于是产生了两种劝告

一是每个人都由义务相信自己是选民,将自己置身于少数选民之中,于是信徒紧紧把握他的天职,便被理解为一种在生活的日常奋斗过程中获得预定得救和称义的主观确定性。

二是在职业的天职中无休止地工作被推荐为是获得关于个人属于选民之列的自信的最佳可能手段。

加尔文宗的禁欲气质:

清教禁欲主义致力于使信徒能够产生“恒定的动机”,清教徒通过禁欲主义自身的实践被“训练”得用这些动机去对抗“感情”。它(苦行)的目标是使人能过一种警醒、自知、自明的生活。因此,摧毁自发的生活享乐构成了最紧迫的任务。将秩序带入信徒的生活则是最重要的手段。

宗教改革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新情势的形成:每个基督徒都必须终身成为僧侣。“现在一堵堤坝耸立起来挡住了禁欲主义流出日常生活,于是那些虔诚的、具有严肃的宗教灵性气质的人(以前他们中的最佳代表会被送进修道院)现在指导在现世的、职业的天职之内去寻求他们的禁欲理想。”

1、加尔文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添加了某种积极的因素:即必须在现世的、职业的天职中证明个人信仰的观念。于是,加尔文宗就赋予了更广泛的具有宗教倾向的人群以走向禁欲主义的积极动机。

2、路德式的“丧失恩宠”尽管总是可以通过虔诚悔悟而重新赢得,但却根本缺乏一种“恒定的动机”以促使形成信徒的有系统的、理性的伦理生活。而在加尔文宗这里,一般信徒的伦理实践丧失了它那无计划的、不系统的特征,而被模塑成一种逻辑一致的、有条理的对他的整个生活的组织。这一指向生活的有条理的理性化的动机构成了虔诚信仰的禁欲特征的条件。

B 虔信派

预定论的观念也是通常被称为虔信派的禁欲主义运动的出发点。但它的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是动摇的、不稳定的。与加尔文宗的禁欲主义基础严格的逻辑一致性相比,虔信派的禁欲主义基础要薄弱得多。部分由于路德宗的影响,部分由于虔信派宗教信仰的情感特征。虔信派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出了对信仰的情感方面的日益增加的强调。

C 循道宗

一种基于情感却仍然禁欲的宗教信仰与对加尔文宗禁欲主义教义基础的日益增长的模式或者拒绝的关联,也是循道宗的特征,体现出了其与虔信派的亲和性。循道宗一开始就表现除了非常强烈的情感特征,原则上首先将纯粹感知的宽恕的绝对确定性视为救赎的确定性的唯一的、无可怀疑的基础。

D 浸礼运动诸教派与教会

虔信派和循道宗在禁欲主义的发展方面都是次要的运动,新教禁欲主义的第二个独立担纲者是浸礼运动诸教派与教会。

在所有这些团体中有一个原则上最具历史意义观念的基础--“信徒的教会”。根据这一概念,宗教团体不再被视为一种为超自然目的服务而设立的责任机构,而被视为由真诚信徒与选民组成的团体。

在那些加尔文宗作为国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地区,对于信徒生活的教会警察式的监管达到了可以与宗教法庭相比拟的地步。只要教会在粗暴威权的方向走得太远,往往会削弱了个人以有条理的方式组织生活的动机。而浸礼运动在其所在宗派中所创立的是教派而不是教会,这有利于增强其禁欲主义。

浸礼诸教派拒绝预定论的观念,所以他们的道德中具体的有条理的特征在心理上主要基于等待圣灵的影响的观念。克服本能的和非理性的东西,乃是这种默默等待的目的。这一行动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

“蒙恩状态”:这一蒙恩状态在所有教派里都作为一种特殊身份将获得这种身份的人从肉体欲望的堕落中,从“现世”区分出来。只有通过对信仰的证明才能获得这以状态,对于要证明信仰的人,随之而来的是有条理地指导他或她的蒙恩状态的动机。对生活的组织与指导接踵而来,而在这一过程中,禁欲主义渗透了它。

禁欲主义新教的天职概念的后果:这一禁欲的生活方式以为着整个存在的以上帝的意志为取向的理性形塑。进而,这一禁欲主义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成就,而是所有希望确知其救赎的人都被期望做到的事。最重要的是,圣徒的特殊生活——完全与充斥着需求与欲望的“自然”生活相分离——不再在遁离此世的修院团体内完成,相反,宗教信徒现在必须在尘世及其世俗事务中过圣徒的生活。这一有组织的、受指导的生活的理性化——现在是身处尘世却仍然面向超自然——是禁欲主义新教的天职概念的后果。

第五章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巴克斯特(清教的代表)

·巴克斯特的财富-时间观:

1.真正在道德上应受指责的是安于个人对个人财产的占有和对财富的享受。这样会导致懈怠和沉溺肉体的欲望,尤其会分散信徒对“圣洁”生活的追求的注意力。

2.只有劳作,而非懈怠和享受才有助于增加上帝的荣耀。因此,虚掷时光便成为万恶之首。

“时间就是金钱”——富兰克林

·在此有两个动机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巴克斯特的劳动观——人要刻苦地持续肉体劳动或智力劳动:

1.工作是禁欲主义实践的试炼与证明的机制

2.工作根本上是上帝所规定的人生目的本身

·巴克斯特的社会分工观

清教的观点以不同的方式细致入微的表现了社会力量与私人经济利益的相互影响的神意特征。

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层的观念被他们看作是上帝神圣计划的直接明证。因为职业的专业化使得工作者发展技能成为可能,这导致工作者的生产率在质与量上的增长,并因此服务于共同利益。这也是清教徒的天职观念不断强调职业禁欲主义这种有条理的特征的体现。

入世苦行小结:

1.抵制自由享乐,反对奢侈消费

2.对抗财产的非理性使用

3.以致富为终极目的而追求财富

4.以世俗劳动为之高的苦行手段

通过禁欲的强制节约形成了资本的形成————那后来呢?

·禁欲主义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禁欲主义犹如严霜覆盖了快活的老英格兰的生活。”

清教徒冷静的工具主义在反对每一种艺术倾向的应用上都占了决定性的上风。这种使生活方式统一的强有力倾向今天仍然支撑着资本主义对生产“标准化”的兴趣,而这一倾向的观念的基础来自清教徒对所有“神化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拒斥。

联想: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个人只是上帝恩惠赐予的文化表演的管理者。有一种富有特点的藩篱总是阻碍着将合法性赋予从服务于纯粹审美快感的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体验到的快乐:这些快感不应当付出任何代价。(而应该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

联想:文化经济、受众商品论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斯迈兹

·从工人视角看禁欲主义:

忠实的工作能够高度取悦上帝,即使这一工作由那些在生活中处于巨大困境,并无其他机会,且是为了微薄工资的人从事的。

教会的教规特别将禁欲主义强加于一无所有的阶级——也必定会提高资本主义字眼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并因此服务于共同利益。于是,把劳动视为“职业天职”的观点成为现代工人的特征,正如把获利视为“职业天职”的观点成为现代雇主的特征一样。

联想:霸权理论

在霸权之中包含了一种共识:某个社会群体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

·“断根”的资本主义(禁欲精神逃离后的资本主义)

正如被赋予了禁欲意义的固定的职业天职为现代的专家群体投下了伦理光环一样,对个人获利机遇的神意解释也为商业人士提供来了荣耀。

而韦伯在后面的一段话对“最后的人”的诠释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神意特征的后果——“狭隘的专家没有头脑,寻欢作乐者没有心肝;在这个虚无者的想象中,它幻想着自己已经攀上了人类前所未至的文明高峰”

禁欲主义为资本主义追求“获利性”的合理性设置了一个前提,即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并非是为了个人享乐,只有这样才满足清教徒禁欲主义对共同利益的要求。

1.经济人

禁欲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永远在追求善又永远在创造恶”的力量。通过禁欲主义的强制储蓄导致资本的形成,针对财富消费的种种限制在生产上有其作用,因为利润和所得变成了投资的资本。

而清教的生活理想在考验——财富的“诱惑”——变得过于强大时难以回应挑战。“因为宗教必定会产生勤劳和节俭,而勤劳和节俭又不可能不产生财富。但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傲慢、愤怒、和对现世的一切事物的热爱也将增长。”

随着对上帝天国的狂热寻求逐渐分解为职业天职的冷静美德,以及随着这一运动的宗教之根缓慢枯萎,对世界的功利取向开始固定下来,在精神上寻求上帝天国的“朝圣者”逐渐被“经济人”所代替。

2.宇宙秩序

清教徒想要成为拥有职业天职的人,而今天我们被迫(必须)成为这样的人。随着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斗室移出而转变进入职业天职的工作生涯,后来又开始统治世俗道德,它帮助建立了强有力的现代经济秩序的宇宙。而这一经济秩序现在却深受机械和机器生产基础上的技术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今天这一秩序决定着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而仅仅是那些直接参与进来谋生的人。这一脉动机制以压倒一切的威力运作,也许它将持续到最后一顿燃料烧成灰烬的时刻。

3.钢铁牢笼

根据巴克斯特的说法,对圣徒来说,对物质财富的关注只应是“披在肩上的一件随时可以甩掉的轻飘飘的外套”。然而命运却注定从这一外套锻造出一件钢铁般坚硬的外壳。一旦禁欲主义着手改造世界,尘世的物质财务就获得了日益增长的人类最终无法逃避的控制力量,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今天,禁欲主义的精神已经逃出了这一外壳,这是否是最终的结局,谁知道呢?无论如何,大获全胜的资本主义,自从栖息在机器的基础上,就不再需要禁欲主义的支撑了。

补充:

正如被赋予了禁欲意义的固定的职业天职为现代的专家群体投下了伦理光环一样,对个人获利机遇的神意解释也为商业人士提供来了荣耀。

而韦伯在后面的一段话对“最后的人”的诠释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神意特征的后果——“狭隘的专家没有头脑,寻欢作乐者没有心肝;在这个虚无者的想象中,它幻想着自己已经攀上了人类前所未至的文明高峰”

现代性的悖论、资本主义的悖论:便利效率、异化与压抑

本书讨论了什么:1、宗教与理性 2、韦伯的整体论证方法

最后补充:

道教与儒教:

·中国社会的特征:传统主义

1. 家产官僚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家族的权威

·金字塔式的官僚结构:家臣

·同质利益群体

·利弊:高度稳定,反对变革——中国朝代更替,实际变化很小

·中国的城市:宗族权力,卡里斯马、

·士人阶层

1.(开放性vs自主性低)2.君子不器,缺乏专业能力3垄断4.政府无所不在,软弱无力,官员腐败

中国的宗教

·泛神论(巫术花园)

-皇帝祭祀

-祖先崇拜

-民间宗教

-没有宗教先知和强大僧侣阶层

-儒家理性主义vs民间宗教和祖先崇拜

儒家伦理和东亚文明: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质疑韦伯

1.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的传统宗教是否对资本主义产生影响

·三教合一出现了入世转向

·心性论

·此世不是适应而是积极改造

·以天下为己任

·明清商人精神

·新四民论:商人地位上升,弃儒就贾

·商人伦理;诚信、诚信不欺、天和理

·贾道-合理化

总结与思考:

·经济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器物与精神

·什么是现代化/传统是负担还是资源

·文化中心论vs多元文化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经济伦理思想及启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在哪里?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pptx
论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的分道扬镳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