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是如何运用《诗经》的?并非模仿照搬,而有深入解读

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写在了日本捐赠给中国武汉的物资上,一时间戳中了很多中国人的泪点,包括我在内。

我们感动于这句话,一是因为它出自中国古老的《诗经》,此刻被日本引用;二是因为它本身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三是因为,当我们把眼下中国的情势代入这句诗,那日本引用它想表达的就是:'谁说你没有口罩和防护服,我的就是你的!'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心思,在此时此刻,找到了这样一句既古老、又优雅、还特别贴切的语言。

有人说这是作秀,我倒不觉得,因为中国的《诗经》一直深印在日本的文学文化里。对《诗经》的使用,他们一直频繁而自然。

《诗经》在日本的流传和广泛应用

《诗经》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已无从考证。但是在五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国南北朝的南朝时期,日本雄略天皇曾向中国的刘宋皇帝进表,请求中国皇帝支援他征讨高句丽国。在表文的开头,雄略天皇这样写道:'封国偏远,作番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宋书·蛮夷传·倭国》)

其中这句'不遑宁处',应该就出自《诗经》里的《小雅·采薇》,原句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

《小雅·采薇》表现的是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就是说王室差事没完没了,没有能休息的地方。

雄略天皇改动其中一字,将'不遑启处'化用为'不遑宁处',表达自己心系国事、不能好好休息、内心也无法安宁。可以说引用得非常巧妙。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至少在中国南北朝之前,《诗经》就已经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就已经开始解读《诗经》了。

日本皇室没有把《诗经》看成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学习儒家思想的教材,从《诗经》中学习'德治''仁政'的理念。公元七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制定《宪法十七条》,第十二条中的'国非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就与《诗经·小雅》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意相同,可见是从《诗经》中借鉴而来。

不仅如此,日本一些城市、建筑物、商铺、学校的名字,也来源于《诗经》——

富山县高冈市,名字取自《诗经·大雅·卷阿》中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位于东京都的图书馆静嘉堂文库,专门收藏日文古籍,名字取自《诗经·大雅·既醉》中的'其告维何?笾豆静嘉。'

久负盛名的、经营熏香和文具的老店鸠居堂,名字取自《诗经·召南·鹊巢鸠居》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还有埼玉县的菁莪[é]小学,名出《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当然,这些应用都是在很久以前进行的。那到了现在,日本人是否还会自然而然地用到《诗经》语言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举一个例子——

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涉嫌廉价出让国有土地给森友学园,这一事件带火了一个词——'忖度',它不仅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还获得了'2017年U-CAN新语及流行语年度大奖'。

'忖度'一炮走红,源于森友学园原法人理事长笼池泰典的一次国会质询。当被记者问到安倍是否干预了国有土地买卖时,他答道:'安倍虽未直接干预,但由财务省相关官员'忖度'安倍的意向所招致'。

'忖度'一词,就源于《诗经·小雅·巧言》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有'揣测'、'猜想'之意。'忖度'的生存得益于日本的'暧昧文化',即不直接明确表达,而是通过揣测处理人际关系。

这个例子让我们感觉到,《诗经》在日本已经得到了本土化地应用。

日本汉诗,成为《诗经》语言的集中展示地

通过日本汉诗对《诗经》的引用,能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日本人解读《诗经》的深入。

什么是'日本汉诗'呢?

在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通用汉字,并引进大量中国典籍。尤其在初唐、盛唐时期,以弁正为代表的遣唐使,将灿烂的大唐诗篇带入日本,诱发了日本学习唐诗的热潮。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在《日本人与汉诗》中写道:'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

唐诗不仅受到日本人推崇,也让他们身体力行,开始用汉语创作诗歌,被称为'日本汉诗'。751年,日本有了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收诗作117首,大部分作者是天皇、皇族、官吏和高僧,因为当时的日本文化垄断于社会上层。

日本汉诗的思想内容,受《诗经》影响颇深。首先,有大量日本汉诗,都化用了《诗经》的诗句——

久家朗《墨竹幅诗》的'譬如伯氏埙,和以仲氏篪【chí 竹管乐器】',语出《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寓意兄弟二人相互应和。

三岛中洲《富岳》的'翼然垂拱温如玉,君子国中君子山',语出《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把君子之温和,比喻为玉之纯净光泽。

尾藤孝肇《读白氏长庆集》的'乐天若有知,必不我遐弃',语出《诗经·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表达对白居易诗作的喜爱。

洛阳龙门石窟白居易墓园周围,有许多日本组织和个人捐赠的石碑

以上这些,用的都是《诗经》里的原意。更难的,是使用《诗经》诗词的引申意义——

境部王《宴长王宅》'欲知今日赏,咸有不归情','不归'出自《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原意是如此盛大的晚宴,不喝一醉不回家。日本汉诗用了'不归'的引申意,用它烘托宴会上欢乐和谐的气氛。

野村篁园《惜秋华》'点缀墙阴,浑疑七襄新织','七襄'出自《诗经·小雅·大东》'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本指织女七次移动位置,却还是织不出文彩鲜明的绸子。日本汉诗将它活用,寓意为织成的美丽绸缎。

更见深度的,是引用《诗经》中的意象——

比如'禾黍',泛指庄稼,但《诗经·王风·黍离序》用这一意象来比喻亡国之悲:'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日本松平康国的《咏史》说:'巨桥之粟鹿台财,身后唯余禾黍哀',也是用了'禾黍'的这层深意,表达对国破家亡百姓的同情。

又比如'桑中',即桑林之中,在《诗经》里'桑中'经常成为男女幽会的场所——'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诗经·都风·桑中》)日本广濑淡窗《读小说》:'为君更固金兰约,不比桑中契易迁',就是借用'桑中'意象,表达桑中欢会不如君子之约。

再有就是'同袍',象征朋友,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日本广濑建《桂林庄杂咏示诸生》说:'休道他乡多苦辛,同袍有友自相亲',用'同袍'寓意亲密无间的手足亲情。

对意象的引用是不容易的。首先得熟悉《诗经》原篇;然后还要读懂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再然后,才能将之灵活地融汇到自己的诗里。

从意象引用这点上,日本人对《诗经》的解读之深入,可见一斑。

日本从《诗经》里,提炼出“性情”和“教化”的主题

从上述日本对《诗经》的运用情况来看,模仿和照搬并不是他们学习《诗经》的最终目的,正如我国著名古典文学家郭绍虞先生所说:'实则昔人拟古,乃古人用功之法,是入门途径,而非最后归宿。'

从实际应用情况看,日本主要从《诗经》里提炼了两个元素进行吸收、化为已用——

一是'性情',日本人喜欢引用《诗经》里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诗篇。

就拿'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说,原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让人感受到大敌当前,军民与周王室保持一致,舞戈挥戟,慷慨激昂奔赴前线的英雄气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诗经·王风·黍离序》里的'禾黍'意象,比喻亡国之悲,有鲜明感情色彩,松平康国便将它化用到自己的《咏史》里,表达对国破家亡百姓的同情。

服部元乔的《明月篇效初唐体》说:'齐什陈篇歌相见,佳人少妇照可怜。''齐什陈篇'是指《诗经·齐风》、《诗经·陈风》中与明月有关的诗篇,表达月夜怀人的相思。作者化用此意,表现佳人少妇的闺怨,使诗作的情感婉转浓郁。

这些诗篇,'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思想感情,能够引起日本人士心灵的共鸣。'(夏传才《中国诗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

可以说,尊崇人情、重视性情抒发,是日本人士喜欢《诗经》的重要原因。所以伊藤仁斋说:'《诗》以道性情'(《童子问·下》),'人情尽于《诗》'(《伊藤仁斋·伊藤东涯》)。

另一个他们喜欢的元素是'教化'。《诗经》中有很多诗篇,具有道德教化意味——

比如前文提到,《诗经·小雅·北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被日本皇室借鉴,改动后用在了本国宪法里,这句诗指出了君王的责任:天下之大,都是君王需要为之负责的,不能推卸给别人。

还有前文提到的日本高冈市,'高冈'这个名字取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句以凤凰比周王,当周王站在高冈上,高冈上的梧桐就郁郁苍苍,向阳而长,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

而'菁莪小学'的'菁莪'二字,也是有教化意义的。'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莪:即莪蒿,一种野草。'菁莪'就是茂盛的野草,喻指少年。而当少年见到'乐且有仪'的君子,就产生了一种教化作用,这个名字里寄托了让君子育才的愿望,以及对少年的良好祝愿。所以把它作为小学之名,再合适不过。

日本人士对《诗经》的继承和应用,突出了它温柔敦厚的诗教作用,和强烈鲜明的人性情感。这建立在对《诗经》的深入解读之上,是日本学习《诗经》的重要特征。

日本学习和应用《诗经》语言的意义

首先,《诗经》丰富了日本的文化表达。作为儒学典范,《诗经》凭借自己的语言意象、思想情感,走进日本文化。它最初是日本皇室的教科书,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它也是社会各界表达美好希冀的语言宝藏,是他们为城市、建筑、学校等等取名的灵感来源;后来它又成为日本诗人的随身之物,'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空海《文镜秘府论·南卷》),是日本汉诗发言立论的重要资料。

《诗经》元素已深深渗透到日本文化之中,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宝贵资料。

其次,日本的学习和应用,也扩大了《诗经》的文化内涵。日本人士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照搬,而是把《诗经》作为一个意象符号融会到日本文化之中。金子彦二郎认为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摄取醇化' 功能,也就是'将所有外来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赋予日本的生命,以日本国民的血液作为其营养元素,使其生成发展。'(《平安時代文学と白氏文集》)

所以日本人士在借鉴和化用《诗经》的同时,也在意境上进行创新,在表达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前文所举的'忖度'一词,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学中有创的方式,使《诗经》在日本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里,折射出异样的光彩,这光彩同样也反射回了《诗经》身上。

最后,这种学习和应用,彰显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日本对《诗经》的各种化用,其实也是在表达他们对《诗经》的理解和体悟。这些理解和体悟,为《诗经》学研究提供了额外史料,也为我们认识《诗经》在域外的流传和接受情况提供了重要参照。这个过程,既彰显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也体现了两国文化互重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原文及译文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原来古人的鸡不只是拿来吃的!且看《诗经》中的“鸡”~
《大学》白话文解释
王光明:张枣与现代汉语诗歌
龚鹏程|礼乐的衰亡为什么最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