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临终前写给儿子一首诗,全文28字,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说到庐山,大家会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会想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它告诉我们看实物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看,不能被表象所迷惑。

那么关于庐山的诗,苏轼还写过一首《庐山烟雨》,这首诗又名叫《观潮》,内容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儿子的,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很老了,可以说是经历了人间疾苦,尝过人间千姿百味。

当时苏轼的儿子刚好要去任中山府通判,苏轼作为他的爹也作为过来人,不由得写下了这首《庐山烟雨》,以此来告诉儿子人生三种境界。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问这首诗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这首诗的前两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庐山的烟雨,浙江的潮水,没有亲眼看见到这些景象,应该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后两句:“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句话的意思是,终于见到这烟雨与潮水,才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庐山的烟雨就是庐山的烟雨,浙江的潮水就是浙江的潮水。

这首庐山烟雨其实是一首偈子,什么是偈子呢?偈子又叫偈颂,是佛经的体裁之一,僧人一般喜欢用它来讲一些佛理,所以这首诗里面讲的是苏轼所参透的佛理,体现出了苏轼对于人生境界的三种理解。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首诗开头和结尾都用了一句一样的诗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其实这两句是有不同的,那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不同就在于心境的变化,在没有目睹到想要见到的景色的时候,那心中是充满期待,甚至激动万分。

那么从佛家的角度上来说,就是一种执念,是一种对外界欲望的妄念,等真正见到了魂牵梦绕的景色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不过如此,自己看了之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激动,心态反而很平静,这个时候开始回归本心,执念开始慢慢放下,等到自己经历过之后就觉得烟雨就是烟雨,潮水就是潮水,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一切都是身外之物,也就是说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内心也不再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由此可以看到,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观景前、观景时以及观景后心境的变化,其实以小见大讲的是人生。

其实,我们看苏轼的人生,进京应考就名动京师,后来因变法的事情一直处于贬官、升官之中,还差点在乌台诗案中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最后苏轼在常州去世。

可以说,苏轼的人生非常坎坷,我想当时年轻时的苏轼意气风发,想要一展宏图,可是当了官之后才发现人生是那么多的曲折,等年老之后回望以前,真是感慨万千。

苏轼写这首诗时,心中应该是十分坦然,同时带有一点消极,也许苏轼是想告诉自己的儿子,人生刚开始总是那么充满期待,当走在人生这一条路上时,你会发现也就这样,等老了,经历很多事情之后,会意识到人生不要好高骛远,要活在当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临终给儿子的诗,短短四句话道尽人生三重境界,值得一读再读
苏轼晚年为儿子写下的这首诗,看似写得很一般,但是读来耐人寻味
苏轼在弥留之际为儿子写了一首诗,短短的28个字,每句都充满禅理
《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赏析(苏轼最后一首诗)
苏轼弥留之际为儿子写了一首诗《观潮》,读来感人肺腑,通篇都是佛家之语
苏轼最奇怪的一首诗,没人敢这么写,一般人读不懂,解开后大顿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