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兰中医学社





题记

近来,脉诊验孕成为话题焦点,虽然这个话题是一场闹剧,但从这个话题里可以看出,中医在传承的过程中,的确有“鸳鸯绣罢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的思想,难免有些真正的技术没有得到普及。但是没有关系,这些技术仍然掌握在某些高手的手里。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有关女子的一切脉象都尽收眼底,脉诊验孕什么的,真的只是1.0版本。


一、妇女月经周期的现代脉象特点


女性脉象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已为临床研究所证实。而在月经周期中,体内各种性激素,如雌激素(E2)、孕激素(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等也呈规律性变化,其中,现代科学已经确认,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其他性激素的升高或降低也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动脉血管、血液以及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应激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着极其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而心血管系统、血液及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所以月经周期的脉象周期性的变化必然与性激素的分泌有着规律性的变化。


1. 月经周期的激素调节机制


在一个月经周期中,血液中的GnRH、FSH、LH及卵巢激素的水平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在卵泡期,下丘脑分泌GnRH,使垂体FSH分泌增加,促使卵泡逐渐发育,在少量 LH的协同作用下,卵泡分泌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随着雌激素浓度升高,对下丘脑的负反馈增强,抑制FSH的释放。此时虽然FSH浓度暂时处于低水平,但由于血中雌激素促进内膜细胞分化和生长、LH受体增加,产生较多的雄烯二酮,后者扩散至颗粒细胞,增强芳香化酶的作用,使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速率加快,形成月经周期中雌激素的第一个高峰。然后,雌激素高峰对下丘脑GnRH神经元起正反馈作用,导致LH峰的出现,大量的LH与一定量的FSH协同作用,使成熟卵泡排卵。排卵后,循环中LH和FSH均急速下降,黄体形成并逐渐发育成熟,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及孕激素的分泌高峰,使子宫内膜增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又对下丘脑的腺垂体发挥负反馈作用,使FSH、LH及E2、P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进入月经期,开始下一个月经周期的活动,如此周而复始。


2. 雌激素与血流动力、血液流变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动脉血管、血流及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为脉象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其他的全身各大系统则是脉象变化的调控中枢。血管的改变如血管壁的弹性、血管上组织的厚度,血管的顺应性的变化,也表现出特定的脉象。其他系统中如内分泌激素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调节心脏功能、血管紧张度等,从而引起血管搏动次数和节律、血管容量、血管弹性、血管顺应性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能反映到脉象上的变化。另一方面,雌激素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应激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明显的影响,也能进一步反映在脉象的变化上,从而为雌激素对脉象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雌激素具有血管活性,已被证实雌激素通过多种机制舒张血管,通过影响内皮舒张和收缩相关因子的合成、平滑肌细胞一氧化氮(NO)系统和离子通道或蛋白泵、血管内皮和平滑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等发挥血管舒张作用。其次,雌激素对血液流变学也有影响。雌激素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低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


3. 雌激素变化与月经周期脉象之间的关系


1)月经前期(黄体期)脉象主要为滑脉

黄体期脉象主要为滑脉。滑脉最大的特点是反映脉搏上升与下降的迅速和血管顺应性、弹性的增加。进入黄体期后,雌激素先稍微下降后又迎来了第二高峰,此后再次下降,总体来说,雌激素的分泌都是处于较高水平的状态。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大为下降,血流速度加快,符合了滑脉的生理学特点。而在月经前一两天,由于雌激素的分泌达到最高阈值,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血管舒张效应明显,血管壁弹性和血管的顺应性增大,所以脉象呈滑而略带洪象。


2)行经期脉象由滑脉转为弦脉

月经期即为卵泡期早期。排卵后的雌激素高峰来自于成熟黄体的分泌,由于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较强,使GnRH、FSH和LH分泌处于低水平,黄体萎缩,雌激素分泌减少,由于缺乏雌激素这类性激素的支持,子宫内膜缺血、缺氧,失去营养而坏死、脱落导致出血,经阴道流出而进入月经期。雌激素从黄体期分泌的高水平期向月经期的低水平期过度,其舒张血管效应也随之下降,从血管顺应性高的滑脉脉象变为血管顺应性低的弦脉脉象。


3)月经后期(卵泡期)脉象表现为弦细-弦平-弦滑

在卵泡期前期,表现的脉象为弦细脉,现代研究认为,血管壁弹性降低是弦细脉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此阶段,女性雌激素处于低水平分泌阶段,使其产生的舒张血管效应随之减弱,血管弹性、血管顺应性降低,体现在脉像上为“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的细脉脉象;而血管相对变得紧绷,则体现在脉像上为“端直顺长,如按琴弦”的弦脉脉象。


卵泡期中后期,月经排血过后,变现为弦滑脉,弦滑脉脉象可表述为,切脉下指时感脉挺然指下,如按琴弦,脉搏动时,上升与下降时间较短,在脉感上由尺部向寸部传递时迅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滑脉更偏向于描述血粘度下降致血流速度加快,而弦脉更侧重于对脉管紧张度的描述。分析其原因得知,在此阶段,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作用解除,GnRH,FSH和LH的浓度开始上升,进而使雌激素分泌增加;与此同时,逐渐发育成熟的卵泡在分泌雌激素的同时,又加速雄激素的合成及转化为雌激素的过程,致使血中雌激素浓度持续增加。雌激素的增加,其舒张血管的效应逐渐增强,使血管弹性、顺应性相应有所升高;另一方面,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随着雌激素的增加而下降,导致血流速度的加快,均为弦滑脉提供了生理基础。


4)排卵时的脉象表现为稍滑-滑-滑甚

排卵前期脉象主要由弦转稍滑,此时的雌激素处于第一分泌高峰,是生理情况下育龄女性雌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雌激素的舒血管效应也最为明显。血管壁弹性、血管顺应性大大增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大为下降,这些生理改变,表现在脉象上应该为滑脉。排卵后由于黄体形成,产生的孕酮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致热作用而使体温升高。由于体温的升高,机体的代谢相对增强,此期的脉搏波上升支与下降支的幅度有所增大,表现为滑的程度的增强。


综上所述,女性脉象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月经后期第1、2周的主要脉象为弦细脉或弦滑脉,第1周以弦细脉为主,第2周以弦滑脉为主,与现代医学相对应,卵泡期脉象主要为弦或弦滑;排卵前期脉象主要为弦滑;黄体期脉象主要为滑;所以第3周脉象主要为滑脉;月经前期,子宫内膜充血,脉渐实,所以第4周则滑而略带洪象,行经期的脉象随着时间后移由滑脉转为弦脉、弦滑脉,如此周而复始。行经期脉象随时间后移由滑转弦。


因此,在现代脉诊中,可以不用病人开口,根据脉象便可大致推断出健康妇女的月经规律。


二、妇女妊娠期的现代脉象特点



现代科学已经确认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雌激素的增加,其舒张血管的效应逐渐增强,使血管弹性、顺应性相应有所升高,左寸侯心,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左寸脉的弹力会明显增强,结合传统中医,所以妊娠的脉象是指整体脉象滑数,除局部尺脉增强,还要加上左寸脉滑象的增强。


三、传统中医的妇女脉象特点


妇女有经、孕、产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疾病,其脉象亦随之出现相应的变化。

1. 月经脉


月经将至,左关、尺脉忽洪滑,大于右手。月经已至,气血调和者,脉多滑利。

月经失调的一些脉象特点


1)月经先期的脉象特点:

月经先期以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为多见。故脉多见滑数或细数之脉。如是血热妄行,月经先期的脉象多滑数有力,经色鲜红量多,质粘稠,心烦口干,小便黄为实热症。如是因阴虚不足,虚火妄行的先期,脉象多细数。经量不多无块,腰困手足发烧,为虚热。如因气虚不能摄血,经血提前脉多沉数或虚大无力。色淡量多稀薄,神倦少食属气虚证。


2)月经后期的脉象特点:

多见沉细弦 ,细为血虚,弦本为寒,虚寒相搏则后错。若偏于血虚兼见尺脉沉迟而弱,若偏于血寒郁,脉象多见两尺沉弦涩。


3)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脉象特点:

多见沉弦,为气血不调所致。若肝郁不舒,冲任不和者脉多见左手脉弦,时短、时结、时浮,脉气不定之形。若肾气亏虚,冲任不足者,兼见尺脉沉虚弱脉之形。


4)月经不尽的脉象特点:

临床上常见有气阴两亏,血热妄行,气不摄血,冲任不固,四个类型。气阴两虚脉多见浮弦细短涩。尤以尺脉多见浮。浮乃本气虚外越之形。弦细主阴血不足阴不敛阳。短涩为阴液亏损。尺脉浮主真阴不足,阳气扰乱经宫,以至月经不断。如是血热妄行型,多见弦滑长涩之脉。弦为肝气旺,滑主血热故属实证。如是气虚不摄型,脉多见细弱,尺脉更是细小,细主血虚,弱主阳气衰,细弱为阴不敛阳,阳不摄血,故月经不断。如因劳伤过度,而致冲任不固型,其脉多见浮细小,尺脉虚大。尺脉虚大为冲任脉虚之脉象。


5)崩漏的脉象特点:

崩漏是妇女不再行经期间的大量出血或者持续性出血的疾病。临床上常见有阴虚络热,气虚不摄,阳不束阴三个类型。如见子宫出血,人迎脉滑大,右脉细滑数,尺脉虚大者为阴虚络热之崩漏。如见到右手寸关脉虚大,尺脉沉弱为气虚不能摄血之崩漏。如见虚小或沉细迟的脉象为阳虚不固的崩漏。多出现在劳累后突然的大出血。这些病症如系大出血,应立即固经止血而后治其根本。


6)闭经的脉象特点:

经来中断,数月不行谓之闭经。闭经病往往与初妊的脉象难以鉴别。一般来说,妊娠脉见寸关滑数两尺滑利或两尺细长按之不绝。闭经则见两尺涩小或沉结。如见闭经而脉虚细涩者,虚细为阴血亏损,涩主血脉不行,为阴血亏虚的闭经。如见弦涩或弦结之闭经者,,弦谓肝气郁结滞。涩主经血凝滞,结为气滞血结。故谓情志不畅气凝血结之闭经证。


2. 妊娠脉


已婚妇女月经正常,若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尺脉尤显,兼有饮食偏嗜,呕恶等症状者,是妊娠表现。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与男子不同,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妇女怀孕后脉象的改变,需要认真地去辨别。妊娠的脉象多见滑数,而滑数之脉象不一定都是怀孕。此外,妊娠期间兼见的病脉,亦须细心地去体察,如兼见腹痛,脉必沉涩,呕吐甚者可见虚数,若见沉细短涩之脉象则胎元不固。


现将古人对妊娠脉的论述选录如下:《素问·腹中篇》中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素问·阴阳别论》中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脉经》中曰:“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脉经》中曰:“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又曰:“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脉经》中曰:“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脉诀》中又曰:“寸微关滑、尺带涩,往来流利,并雀啄”。又曰:“尺大而旺,有胎可庆。”《诊宗三昧》中曰:“有因胎病而涩者,然在二三月时有之,若四月胎息成形之后,必无虚涩之理。”《脉理求真·四言脉要》中曰:“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阳疾为男,阴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又曰:“妊娠之脉,实大为宜,沉细弦急,虚涩最忌,半产漏下,脉宜细小,急实断绝,不祥之兆,凡有妊娠,外感风寒,缓滑流利,其脉自佳,虚涩躁急,其胎必堕,胎前下利,脉宜滑小,若见疾涩,其寿必夭。”崔嘉言在《四言举要》中曰:“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斧,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诊家正眼》中曰:“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足以养胎。”


综上古代医家所述,指出妊娠脉象特点是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此为血聚养胎,胎气鼓动肾气所致。凡妇人怀孕应以脉搏滑利动数为宜,即使体虚之妇,亦当以按尺部脉不绝为佳,假若出现沉细涩弱之脉,皆属血虚之候,即非妊娠之象,虽然怀孕,胎亦难成矣。此外,妊娠停经之脉须与疾病引起的闭经之脉相鉴别,妊娠脉多滑,闭经脉多涩。


3. 临产脉


临产的脉象变化,以滑、动、疾为主。历代医家有不同的阐述。如《产孕集》云:“尺脉转急,如切绳转珠者,欲产也。”描述了孕妇在临产前脉象的变化。《诸病源候论》记载:“孕妇诊其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又如《医存》曰:“妇人两中指顶节之两旁,非正产时则无脉,不可临盆,若此处脉跳,腹连腰痛,一阵紧一阵,乃正产时也。”这种中指指动脉的明显搏动亦称离经脉。《景岳全书·妇人规·产要》云:“试捏产母手中指本节跳动,即当产也。”也有一定临床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月经是什么
【病例】多囊卵巢一例
FSH与LH的作用
​红糖跟它这样用,卵泡小、宫寒、月经不调统统调理好!分享好孕茶
月经与怀孕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女性不孕症切诊切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