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潮人与香道文化

2015-11-27 图文:陈志民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成了诸多异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香道文化”即是其中之一。本文针对它的发展源流做了综述,揭示了它所含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通过引证韩江流域遗存大量“出水”古代香炉的事实,说明早在唐宋时期,潮汕先民早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进行贸易活动。至清代,“红头船”贸易兴起,各种交流更加频繁,潮人“用香”更为普遍,佐证了潮人与香道结缘的悠久历史。指出香应具备“洁、圆、幽、通、和”五品,“和”为“香道文化”核心。倡导“香道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归于自然”。既可凝聚精英文化阶层,又可惠泽普罗大众,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享有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情趣是当今幸福生活的标志之一。


关键词:潮汕文化 香道 品香


一、香道之源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形成了诸多异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特文化现象,“香道文化”即是其中之一。追根溯源,可以用:“始于春秋、成长于汉、诸备于唐、鼎盛于宋、风行明清”进行概括。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作《猗兰操》,虽然颂咏的不是沉香,但它以物寄情,物与神交,在精神层面上确立了品香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视之为中华“香道文化”之发端。

有关沉香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密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可见汉代先民对沉香已有了较深的认识。两汉时期出土了不少用于焚香的金银错青铜博山炉和釉陶博山炉,(图1)器型轻盈挺拔,炉盖仙峰层叠,焚香时轻烟似山穴云雾从空谷中缭绕而出,这是何等情境交融的境界,我们不得不佩服先民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力。由此可以断定:至少在两千年前,中华先民已经开始使用博山炉焚香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门弟子,王公贵胄,流行熏衣沫浴礼佛。文人高士,隐于林泉,焚香操琴,视为雅事,更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


代博山炉  陈志民藏

盛唐时期,对于如何鉴香、品香已进入“禅”的完美境界。上世纪80年代初在陕西扶风法门寺的地宫中,出土了两千多件皇家恩赐器物,其中的五足银镏金熏香炉,器表镌刻有华丽精致的纹饰,巧思妙制,令人赞叹。同时出土的还有依山峦走势进行描金的沉香山子若干块,说明沉香在当时已是用于“礼佛”的贵重之物,为皇家及佛门所珍。(图2)这些物品都一一列出并镌刻于地宫出土的《衣物帐碑》上,见证了唐代“香事”已经诸法具备。在敦煌壁画上手持鹊尾香炉的菩萨造像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唐代沉香  法门寺出土

香道发展至宋代更为鼎盛,品香、点茶、吟诗、作画,成为文人评判修养才情高低的标尺。毫无疑问,由于有了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文心雕琢,“香道”才真正上升到文化的精神层面并到了史上顶峰。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位精于此道的艺术大家,他一生追求道家澹泊靜穆的境界,而香道恰好与这种精神相契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为赵佶所绘的《听琴图》,描绘了一位身着素服的文士,端坐松下,轻抚琴弦,身傍香几上放置一个造型精致的香炉,一缕清烟袅袅上升,斜风轻拂,飘向操琴者,形象地展现了文人高士焚香操琴的场景,这也是宋徽宗心境的写照。”(图3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受到宋徽宗审美倾向影响,存世器物中有大量仿古鼎彝造型的香炉,其精雅高贵的品味,仍是陶瓷史上审美的极致,至今难以逾越。而诗人墨客,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品香、颂香的优美诗章。“棐几砚含鸐鹆眼,古奁香斫鹧鸪斑。”(南宋、陆游)“长安市里人如海,寄靜菴中日似年。梦中小炉花影转,小炉犹有睡时香”。(《全宋诗》周紫芝)宋人咏香妙句不胜枚举,这些意境深远的诗句向我们形象地描绘了宋代文人生活的一个侧面。而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巨制风俗图卷,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描写了首府汴京集市上繁闹的场景,画中绘有专门经营香料“刘家上色沉檀揀香铺”的画面。(图4)证明在宋代,品香再也不是皇家贵胄的专利,已经进入了社会各阶层甚至平民百姓之家。上品沉香更是“一片万钱”,被喻为“香中之王”。

品香之风延至明清时期仍风行不绝,帝皇之殿,王侯深院,道观禅寺,儒子书斋、乃至家道殷实的平民百姓厅堂,时有丝缕轻烟溢出,不同阶层的人均视焚香、品香为高雅之事。此时的熏香炉具,无论铸铜或陶瓷,品类繁多,鼎彝瑞兽,造型极尽其巧。著名的宣德炉就是皇家当年采用泰国所进的珍贵风磨铜料经反复精炼所铸,被后世香客奉为焚香炉具之极品,历代受到文人墨客的器重,万金难求。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至今还藏有清代皇家熏香所用沉香(图5)及不少古代香炉精品。

各式香料  北京故宫藏

但解放后,焚香、品香则被斥为腐朽沒落的封建文化糟粕遭到荡涤,曾经辉煌的香道文化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珍贵的沉香也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中,特别是经过文革扫荡后几乎绝迹。

二、潮人与香文化

粤东先民接触香道文化,最早应源于历史上南迁的中原移民。据史家考证:秦汉设治之前,粤东为古越族一支繁衍生息之地,人烟稀少。史上有秦王迁徙中原五十万人驻岭南的记载。在韩江临海口处澄海龟山,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发掘出一处建筑形制及规模均属官府规格的汉代遗址,同时出土了不少瓦当与陶器,无论器型与纹饰,和中原地区出土的器型十分相近,证明粤东地区在汉代已有了直属中央王朝的政权建制。如龟山附近韩江即“出水”有灰陶三足鼎式炉。(图6)特别是相邻南山出土的博山炉盖,(图7)盖上留有透烟气孔,上面有捏塑和刻画纹,造型及纹饰带有典型的东汉时期中原地带博山炉风格,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早在汉代,粤东先民己开始接触焚香,从中可窥见中原文化对两广文化影响的印记。

代三足炉  陈志民藏


代博山炉盖  陈志民藏

汉朝末年乱纷争,迫使中原人向东南移民,特别是东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口再次大量迁徙至粤东,潮人氏族中,有不少为逃避中原地区战战乱而迁徙入潮的晋人仕子后裔,在这片大地繁衍生息。现今潮汕乡间民居门楼上,常常见刻有“颖川故家”、“济阳世家”的石牌匾,即含蕴潮汕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血缘依恋。另外,历代在中央被贬或朝廷任命的入潮官员,都会带来中原主流文化。例如韩愈贬潮,重儒学,兴文教即是典型的例子。清朝乾隆年间,有外方名士孟良入潮,初见潮汕妇女存古风、尊礼仪形象,倍感新奇,撰有《潮州竹枝词·上元》,有“怪他风俗由来异,裙屐翩翩似晋人”的诗句为证。可见粤东虽处荒闽之地,远离中原集权中心,恰好得以避开战乱,中华传统文化及古俗,反而得到较好的保存和传承。中原文化与古越族文化结合碰撞,且反客为主,成为潮汕文化的主体。潮汕人对香道文化的认知,虽不见典籍明确记载,但结合文化渊源及遗存古器综合推断,始于中原文化传统是不容置疑的。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强盛、对外最开放的时代。但生态的失衡导致北方气候的逐渐恶化,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逐渐阻塞转而渐渐东移,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朝廷为管理海外贸易,唐开元二年(公元713741),广州最先设立市舶使,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的事务。潮州当时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潮州港作为广东的第二大港口,有极佳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位于唐代开放港口泉州与广州之间,刚好填补了两港之间的空档,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是广东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据有关史籍唐德宗王虔休《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中记述:“近得海阳旧馆,前临广江,大槛飞轩,……今年波斯古逻本国二舶,顺风而至,亦云诸蕃君长,远慕望风,宝舶荐臻,倍於恒数。臣奉宣皇化,临而存之,除供进备物之外,并任蕃商,列肆而市,交通夷夏,富庶於人。”由此可窥见广东唐宋时期港口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可以推断:在这些外国商人的交易货物中,除了它国的物产奇珍异宝外,肯定有“古暹国”商人带来的沉香等货物。唐天宝年间,即有称广东贸易船只为“宝舶”、“香舶”之称。

唐宋时期潮州港与外洋贸易货物中,瓷器为大宗。北宋潮州笔架山窑出产的瓷器大多销往东南亚诸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澄海凤岭古港遗址发现有沉埋于地下远洋船只的大船桅、大缆绳,并散落有大量古陶瓷片。在泰国等地都曾出土过潮州窑生产的唐宋瓷器。近些年来,船民在韩江中捞取建筑用沙,在古港附近水道沉积沙层搭沙,“出水”时时捞起古瓷,其中以北宋笔架山窑产品居多。因为外销,所以这些瓷器在国内其它地方均极为罕见。出口南洋的外销瓷,品种繁多,但其中有各式陶瓷香炉则特别引人注目,最为常见的是各式青白釉瓷刻莲花弦纹托盏香炉,造型很有特色。

自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以来,莲花即被佛家视为圣洁之物,南北朝的莲花炉脱胎于汉代博山炉。唐宋以来,莲花成为香炉主要装饰图案一直沿用,北方各窑口及耀州窑也多有烧制。不过南北造型及装饰则略有区别。潮州笔架山窑的莲花炉图案,多为立体多层深雕,更有立体感。(图8、图12、图13这些莲花香炉大小不一,有的甚至高达十九公分,多为弦纹高足托盏式,弦纹高足非常方便托于掌中移动,俗称“行炉”。(图9


潮州宋代笔架山窑的莲花炉  陈志民藏


潮州宋代笔架山窑的莲花炉  陈志民藏

笔者采集有一个弦纹高足托盏炉,造型奇特,构思极为巧妙,折沿五花口,炉中间捏塑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镂有通气小孔,内可置香片或口可插线香之用,至今国内发表资料未见有此炉式。(图10)另有青白釉狮子熏炉,虽然仅存炉盖,仍可窥见其造型精美程度。狮子蹲坐于圆形台座之上,扭头顾盼,体态生动。(图11与莲花炉开敝式不同,它为闭合式,焚香时烟从口出,如吐祥云,舒而缥缈,更具禅意。狮子为佛教瑞兽,也称之为“狻猊”,唐代即有狮子熏炉,至宋代仍然十分流行,颇受文人推崇。陆放翁在《老学庵笔记》中将它称之为“香兽”。这些香炉不但粤东先民自用,同时也是出口瓷,东南亚诸国民众信仰佛教,有熏香礼佛习俗,这些香炉应是善男信女礼佛敬香用器。在韩江中搭沙,“出水”香炉除大量为北宋潮州笔架山窑产品外,也有福建窑、浙江龙泉窑产品,其中以南宋龙泉窑粉青弦纹炉最为精美。(图14)在日本,宋代龙泉窑炉被奉为香道用器之极品。从韩江“搭沙”捞起的大量古瓷香炉,说明潮人在古代很早就开始接触香道文化,精于品香,同时也佐证了早在唐宋时期潮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长期从事贸易的历史。

我国有些地区虽然也产沉香,如海南岛所产沉香,质量最优,为宋人极力推崇,历代均奉为上品,但它数量稀少,产量远远未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因此大量香料需要从东南亚诸国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宋代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卷之五中论述:“产占城国则不若真腊国,产真腊国则不若海南,诸黎峒则不若万安,吉陽之黎母山,至是冠绝天下之香,无能及之矣。”评鉴十分精辟。东南亚诸国盛产沉香,在宋代,我国与东南亚进行频繁的通商贸易,大量的陶瓷器、丝绸、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换回国内所需的珍稀物品象牙、珍珠、犀角、沉香等。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之七“香门”中记载:“沉香来自诸蕃国者,真腊为上,占城次之。真腊种类固多,以登流眉……。所产香,气味馨郁,胜于诸蕃。若三佛齐等国所产,则为下岸香矣,以婆罗蛮香为差胜。……”对于沉香产地及质之优劣做出精确评判,同时也道出在宋代,我国沿海与东南亚沉香贸易之盛。另据史家考证,明初自永乐年始,“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南澳县博物馆征集到一件重要文物“三保老爷”石香炉,就是很有说服力的物证。明代中晚期,因为东南沿海倭寇不断进犯,朝廷一度实施海禁,致使与海外贸易时断时续。但在近期“南澳一号”沉船水下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福建平和窑瓷器及其它货物,均印证了晚明时期,闽南及粤东地区边民与海外的贸易交流从未间断的史实。

潮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侨乡,究其原因,进入明清以来,由于人多地少,潮人有不少人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开启海禁后,潮人再度大批移民海外,随着“红头船”贸易兴起,从澄海樟林港乘船“下南洋过番”者甚众。乾隆年间,清廷允许商人到暹罗〔泰国〕等国进行贩买大米、红糖等商业活动,为潮人发展事业提供了机遇。在经商项目中,沉香是潮人与东南亚诸国开展货物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由外洋输入的沉香不绝于潮汕,可谓香道通四海。

在潮汕地区,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与东南亚有海外关系。不少家庭中均有亲友在海外经商,沉香是潮商经营的高档货品之一。俗语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家道殷实人家几乎都存有沉香,以备药用及熏香之需。(图15潮人对沉香极为珍惜,清代潮州金木雕中有小型器作宣炉罩,即为置放焚香炉具专用,是富裕家庭必备之物,至今民间遗存甚多,形制多样,精雕细镂,人物瑞兽,描画赋诗,髹漆贴金,极其华丽尊贵,工艺之美,可冠华夏。(图16过去潮汕女子出嫁之前,需绣制香包或香囊一批,用于赠送闺中姐妹和亲友,一针一线,用心绣就,精美秀雅,体现了潮汕女子心灵手巧的气质,也间接折射出用香的普遍和香料的贵重。﹝17﹞可见潮人对于香道十分推崇和讲究。

老沉香  陈志民藏

香囊   陈志民藏

清代潮州金木雕宣炉罩  广东省博物馆藏

、品香论道

改革开放后,扫除极左思潮,经济发展,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盛世收藏,久违的沉香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香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和国粹重现人间,作为一种高雅文化开始风行于神州大江南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乃至追捧,在藏香、品香中,越来越多的人亲身体验到香道的神妙之处。

尽管品香在精神层面上,儒、释、道皆十分推崇,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奥妙确实很难用言语描述。可以说: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修养、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如何品香的体悟肯定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不少初学者刚一接触,马上会给它妙不可言的独特香韵深深吸引并“独为伊人醉”。

初入香道,识香可教,懂香靠悟。首先要学会惜香、敬香,懂香。根据本人体悟总结,认为品香可以概括为如下五个特点:洁、圆、幽、通、和。

洁:香味气韵独特、清纯高妙、不浊不野、天下无双。

圆:香品圆润醇厚、甜馥内敛、不破不燥、回味无穷。

幽:香烟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宁静致远、曲径通幽。

通:香韵通达三界、开启灵窍,拔除沉痼,身心调谐。

和:香气绵长灵动、不疾不散、以香观心、神自归一。

何谓香道,初涉香道易,进入化境难。必须在选料,用器,方法,环境四个条件进行精心考究,若四方面都完备,即可达到香道的最高境界。沉香因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级,香味韵致自有高下之分,或为浓烈,或为清淑,可根据个人偏爱各取所需。焚香选料重在气味纯正,香韵绵长为胜。顶级沉香棋楠有“一香三味”之韵致,即使是非初学者也需有机缘慢慢体验才能学会识别。焚香器具最重要的是香炉。现今要得一件古器,如宣德炉真品、宋代名窑所产瓷香炉更是天价难求,可谓凤毛麟角。即使要寻得清代景德镇仿宋哥釉炉,(图18德化窑象牙白釉炉已属不易,(图19如求得,应“宝”之。用古器焚香之时,追慕古人幽思,可增添古雅气氛。古人焚香之法十分考究,可供借鉴。需选用特制香炭,点燃后轻拨香灰,浅埋香炭,置银叶于炭之上,或用云母片隔火,再用香匙添上适量香料,让金属片之热力将香气慢慢迫出,以少烟,舒缓,香韵悠长为要旨,切忌猛火烧烤,如燃焦炭,无疑是糟蹋天物。现有利用现代科技制作的电香炉,可调控温度,使用十分简便,是初涉香道者首选。至于环境,以静室为宜,如果能约上三二好友,寻一处林泉高远之清舍,焚香听曲,品茶论道,可视为人生一大雅趣,对陶冶身心十分有益。

清代德化狮钮白釉炉  陈志民藏

清代黄哥釉炉  陈志民藏


香道“五品”,“和”为香道文化之核心。万事和为贵,宁静致远,品香不但对人体痼疾有独特疗效之功,更可宝贵的是它有调作现代人浮燥心态,使人平和达观,净化心灵之功。“香道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归于自然。

四、结语

自古以来,潮人与沉香有缘。也可以说:有海的地方就有潮商,有潮商所到就有沉香。

如今沉香收藏已成为一种时尚,“香道文化”已渗透进入了社会的高雅文化生活之中,我们只有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沉香的文化底蕴及历史渊源,珍惜其珍稀资源,合理进行开发和利用,才能使中国博大精深的“香道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更好地丰富于我们的生活。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和谐,享有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情趣,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幸福生活的标志之一。倡导“香道文化”,既是凝聚精英文化阶层,又可惠泽普罗大众,无形中可以提升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挖掘“香道文化”的内涵并加以正确引导,为推动潮汕大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壬辰年冬月完稿于紫云斋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汉:《交州异物志》 杨孚著

  2. 唐代:《进岭南王馆市舶使院图表》 王虔休著

  3. 宋代:《铁围山丛谈》 蔡绦著

  4. 宋代:《岭外代答》 周去非著

    (注:本文引用图片除注明引用处,均为近年作者采集韩江“搭沙”出水器及私人藏品,如有谬误由作者负责。)

    作者简历

    陈志民,男, 198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到汕头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1985年参与创建美术系,任筹备小组副组长。历任汕头大学美术设计系主任,艺朮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委员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岭南传统艺术专家,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顾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汕头市沉香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州香道文化
#香道文化 谁说没有香炉就不能点香了,手工制作香炉
品香最高境界:沉香
说到潮汕饮食,必须从一碗“糜”开始
香道,袅袅升境燃原芳
一千年前的焚香雅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