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五种孩子最容易被欺负,看看你家娃在不在其中!




在我们公号后台,父母类似“孩子被欺负怎么办”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断过:


去年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被炒得火热,我们曾邀请小马君写过一篇《残酷发问:为什么你家孩子容易挨欺负》里面提到了“软柿子”是如何养成的、比“打回去”更好的办法,“弱者优势”以及自我防御的方法等。


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戳以上链接。


时隔8个月,面对越来越多“被欺负”的问题,小马君私信说又多了一些新的思考,赶紧请他出来跟大家聊聊。

小马君简介   



▲小马君就是我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

小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众号开设专栏,每周四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

根据平时的观察、对多份心理学的学术论文的查阅,我最近总结出了容易受欺负的孩子所具有的5大共性。今天想要跟大家一一剖析,并针对每一种情况向家长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干货


最容易被欺负的“易感体质”


特征1:被欺负=极其“不安全”人格

特征2:被欺负=没朋友

特征3:被欺负=与众不同

特征4:被欺负=体魄弱

特征5:被欺负=父母的过度保护


共性一
被欺负=极其“不安全”人格


跟孩子打了好几年交道,我发现班上无论是欺负人的还是被欺负的,总是一些老面孔。有时候我也纳闷,为什么被欺负的总是你呢?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举个例子,常被人欺负的4岁小A,目光中总是流露出几分焦虑。只有我离她非常近的时候,她才能安心地玩。我稍微离开一点,她的目光就不再会停在自己的玩具上,而是会去寻找班里其他老师的位置。


虽然在幼儿园的环境里,老师可以极力保护她,但是如果离开这个环境呢?这也是让很多老师揪心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些非常奇怪的现象。当母亲来接她的时候,小A不像别的孩子特别激动,她异常平静,呆呆地站在那里。第二天早上来上幼儿园时,她又会哭得撕心裂肺,往往一个上午都无法平静。


后来,我读了John Bowly的依附性理论才知道,这就是典型的“不安全”人格。如果一个孩子在母亲离开后大声哭泣,很久之后也无法安抚;当母亲再次出现,见到母亲没有丝毫的反应,那就基本能判断这个孩子与母亲没有建立安全关系。


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个人认为,面对一个安全感极其低的孩子,你光教孩子如何表达感情、如何和熊孩子说“不要!”之类的话术,几乎是失效的。即使他记住这些反馈方法,被欺负的概率还是很高,当务之急是如何构建起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奏效的,而需要家长们不懈努力。


依恋关系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你付出不够多,而可能是你的付出没有被孩子感受到。


举个例子,有的家长会说,我真的不是甩手掌柜或者冷漠的父母,但是我们家女儿真的太作了,属于“高度敏感”,稍微一点点不舒服就要大哭。如果你让我忍让,让我再去迎合他,我自己都快要憋出病了。


我特别理解,但我说的重建安全关系,并不是让家长去迎合孩子。安全关系指的是你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比如面对一个高敏宝宝,你觉得他在莫名其妙发脾气的时候,你能不能蹲下来,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亲爱的,虽然妈妈好像也插不上手,但是我想抱着你,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痛苦。”


这种同理心的表达,能在孩子心中慢慢重新构建起安全关系,而这是让孩子不受欺负的第一道关。



共性二
被欺负=没朋友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真实案例中,那些常常被欺负的孩子往往是孤立无援的。他们的社交能力真的很成问题。


我曾经问过一个被人欺负的孩子,在班上你的好朋友是谁。


他低下头轻声说,“I don’t have friends.”(我没有好朋友)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扎了一样,马上说,

“I can  be your friend! We can ask  Robin,if he wants to be our friend?” (我是你的朋友,我们可以去问罗宾, 他愿不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


罗宾是班上一个特别受欢迎而且很好相处的孩子,我希望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让孩子们之间有更多相处的机会。


可是,这娃见到罗宾后一直低着头,我站在旁边时,他们俩还有些互动,只要我稍微移开几步,他就又魂不守舍地开始张望起来。


如何让孩子被同伴接受非常重要,因为这会大大降低孩子被欺负的可能性。所以之后我还是坚持促进罗宾与这个孩子的接触,比如我会有意站在罗宾附近,给这个孩子提供安全感,让他们多点互动。


我自己给这个过程起了个名字,叫做“安全感”授权。就是让孩子不仅仅对教室里的成人产生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对这个环境中的其他同伴——至少对1个同伴有相同的安全感。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友谊终于有了不错的进展,罗宾在的时候他也能比较坦然地玩一会儿了,而且这个孩子也比之前阳光多了。


我觉得这就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你担心孩子没有朋友,除了告诉他一些交友技巧,也要多做一些push的工作,比如放学时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和一些孩子一起玩,回家时告诉他, “我觉得你今天和小B小C都玩得很好嘛,其实妈妈不在的时候你也可以放心地玩。”


如果孩子在学校有“好朋友”,不仅会大大降低他被欺负的几率——毕竟,谁也不愿意冒着“其他人可能会替他出头”的风险去欺负他,而且,就算偶尔还是被欺负了,至少他也不是一个人只能面对孤立无援的境地。


共性三
被欺负=与众不同


一起回想当初上学的时候,哪些人会成为被班级共同攻击的目标呢?有口吃的、长相奇特的、身高远低于平均线的等等,这些人群可能性更大。


大家会给他们起绰号,下课会趁机恶搞,给他们匹配恋爱对象等等。似乎那些生来的“不同”第一时间就自动变成了被大部分人攻击的目标。


可是,被攻击的同学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那些喜欢自黑、有自信的,很快就脱离了被攻击的目标群——其他人会很快觉得不好玩了,而那些被弄哭的、一次次报告给老师的,反而更容易造到更严重的攻击。


人生而不同,但很多明显的不同确实容易给孩子招致麻烦,所以从小就要给他正视自己“不同”的教育。


1
教会孩子学会“自黑”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些口吃,你可以明确告诉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人嘲笑和讥讽。你该怎么面对呢,是被笑声击倒,还是愿意大大方方让别人给你贴上“说话不利索”的标签,但是相信终有一天,用别的能力揭掉这个标签?


2
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不同”的接纳

我一直觉得这是在美国留学这么多年,我所收获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当你真切地有过和有身体或大脑缺陷的孩子共处一室的经历的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对“不同”的接纳。这种理念,首先需要父母的改变。


路遇一位母亲搀着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时,你是带孩子敬而远之,宁愿绕道也不正面接触?还是大大方方地走过去,给这位母亲一个微笑,甚至跟她的孩子打声招呼呢?


你细微的动作,都决定着孩子对于“不同”的态度。只要大多数人对于“不同”都足够接纳,施害者也就没有可乘之机了。


共性四
被欺负 = 体魄弱


一个孩子的体魄如何确实会影响他是否容易被欺负。一个外表壮实的孩子,确实不太容易被欺负。

对于如何锻炼身体,如何挑选适合孩子的运动,常爸做过不少文章,点下面链接可以复习:


在家能做的基础体能训练计划来了(分龄版)!特别适合拉着爸爸一起上哦! 

先别急着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最核心的儿童基础体能你了解吗?

亲子游泳好处多,到底应该怎么做?-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家庭游泳教练 Julie-Ann James访谈实录

学滑冰有什么好处?几岁开始学?怎么学?-美国溜冰协会银级教练张志强专访实录

马术有助提高孩子的情商?国际一级马术教练闫雨来专访实录

为什么在国内冷门的儿童棒球,在美国却火得不得了?学棒球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

宝宝学击剑不只是酷!培养专注力、敏捷思维和身体协调性才是它的真颜值——全国击剑冠军、少儿击剑教练王桦晨专访实录

这项运动专治孩子视力不好、专注力不够等问题,且家家户户玩得起


给孩子练体魄吧,任何技巧都不如一个健硕的身体来得有说服力。


共性五
被欺负= 父母过度保护


我听过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一对父母为了让孩子知道在被欺负要打回去,在家里和孩子不断模拟被打的经历。据说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及时保护自己。


可是时间久了,人们发现这些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太差了,对成人的依赖性特别强,变成了一个离不开“过度保护”的宝宝。这最大的坏处是这些孩子在面对危险的时候没有任何意识,也不会反抗。因此也很容易被欺负。


这其中还有一个恶性循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个人能力会明显变弱,在与同伴的比较过程中,会有很强的挫折感,甚至会有一些焦虑与沮丧。带着这种情绪,他会更加封闭自己,朋友也会减少。没有了外界的帮助,就会更加依赖父母。长此以往, 孩子终究会成为最大的“被攻击”目标。


家长应该怎么做?

① 减少控制


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背后是父母对于孩子“控制”的欲望。如果想要去掉“过度保护”,那么父母首先需要停止“控制”。


你的孩子与你并不是隶属关系,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并不属于任何人。如果你“以爱之名”来绑架孩子独立的权利,用尽一切办法,给孩子一个“安全真空”的环境。那么孩子总有一天会把你挣脱,但是挣脱过后,他是无助的、惶恐的。到时候如果被欺负了,他甚至连如何自我防御都不知道。


② 重新分析自我动机


我们保护孩子,可是真的是为了孩子吗?


举个例子,我们替孩子准备好早晨的谷物牛奶,但是决不允许孩子自己来吃,这是为什么?


一位母亲说,如果你让3岁的孩子自己吃谷物牛奶,结果就是他会把台子、地上弄得到处倒是!我还要收拾,累得半死。


不难看出,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并不是完全为了孩子,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为了图方便。


因此要戒掉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就不要怕麻烦,该让孩子体验尝试的,就得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至于家务,分给孩子他爸一点好了。


③ 给孩子提供可能“挨欺负”的机会


让孩子“挨欺负”这话听上去站不住脚,其实这里指的是父母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多带他在一个集体的环境里体会,哪怕可能会被人欺负。小区里的草坪、亲子游乐场、大型公园,都是非常理想的试验田。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只有自己真切地体验过,才能在真的在遇到危险时沉着面对。以这样的方式长大的孩子,想必父母会放心,也欣慰的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录|原生家庭不背锅
憨爸在美国
母亲的碎碎念
女有多懒,爸有多暖
她是今年最励志的妈妈,为给儿子落户43岁工厂女工逆袭人生
剖腹产实录,太震撼了!母亲太伟大(未成年人请在父母陪同下观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