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蝗灾常闹饥荒,古人为何宁可饿死也不捉蝗虫来吃?答案很辛酸
生活在21世纪,可真是我们这一代人修来的福分。
要知道,在古代时候,温饱问题都尚未完全解决的。时而天降大雨,且雨水愈发迅猛,丝毫没有停下的趋势,这就导致涝灾,损毁这一年头的粮食;或是久旱未晴,累月干旱,雨水不足,太阳公公每日照样升起,阳光猛烈,似乎没有残缺的趋势,这就导致旱灾,损毁这一年头的粮食。
再有,蝗虫之灾。
蝗虫,俗称蚱蜢,乃古人之噩梦,但凡蝗虫飞经而过,粮食庄稼必然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一片不留。民以食为天,没了粮食,谈何其他伟业?没了生命,谈何创造万物?
粮食与生命是紧紧挂钩的。古人在饥饿时候甚至啃树皮,吃草叶,但是,聪明的古人为何从不抓来蝗虫煎煮烹饪呢?
说“蝗虫”过于恶心,难以下食,其实,在香港地区,蝗虫可有个好听的名字,——飞虾。简言之,便是飞行的虾米。既然聊到虾米,这便有食欲了,将它们捉住抓来,一顿操作下去,油盐酱醋齐搞起,美味便来了。
蝗虫是可以吃的。当中不仅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肉质更是鲜嫩可口,丝毫不逊色于虾米。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
用砂糖和服,治小儿惊风。
《救生苦海》中亦是有载:
用酒送服该品,治疗破伤风。
从上可见,蝗虫不仅仅能吃,甚至还能用作药物,治病救人。
但是,即便它蝗虫能吃,即便古人饿得前胸贴后背,可聪明的古人为啥仍是不吃蝗虫?
其实,古人是吃过蝗虫的。据载,唐朝年间,便出现了多次蝗虫之灾,那漫山遍野的蝗虫宛如一个个面容凶狠、手持大砍刀的强盗,扑向田野里,将粮食庄稼洗劫一空。而老百姓们,没得办法,蝗虫吃他们的庄稼,他们只能捕捉蝗虫充饥。
既然知道蝗虫能吃,老百姓们也曾捕捉蝗虫充饥,可后来为何不这样做了呢?
原来,每当蝗虫集群时候,它之速度便非常迅捷。小的时候,常去山林从中,捕捉单个的蚱蜢蝗虫,它单独活动时候,行动缓慢,呆滞,易被捕捉;但成群结队时候,便充分展现“虫多力量大”、“虫多虫胆大”,无论是速度还是危害力都远远高乎平常。
再有一个原因,“旱极而蝗”。也就是说,蝗虫是伴随旱灾发生的,或说蝗虫之后便是旱灾。两者亦可同时进行。蝗虫适应于一种干旱的环境。干旱时节,蝗虫的生殖繁衍速度却是寻常时节的数倍。干旱导致它们飞快繁殖,而干旱却又导致它们濒临死亡,——于是,繁衍过后的大群蝗虫便进行一次大的迁徙,聚集起来成群成对地跑去易涝之地,而这又出现了蝗虫成群飞来庄稼地掠食的情形。
还有一点原因非常辛酸。老百姓根本不敢动这个蝗虫。
大家知道,古时较为封建,酷爱迷信,崇尚神明主义,天天拜菩萨拜祖师。而这成千上万的蝗虫聚集在庄稼地,掠夺庄稼,吃啃粮食,村民百姓便认为这是村庄干了啥坏事,得罪了上天神明,故而绝不敢动老天爷派来“惩罚”他们的“使者”。从这一点来看,更别谈古人抓蝗虫来吃了。
不知大家怎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哪些大规模毁灭性自然灾害 你能知道几个
没有杀虫剂的古代,我们祖辈消灭“蝗灾”的锦囊妙计
旱灾:大地的饥渴
这位帝王太奇葩,因天旱竟然去挖古人的坟墓,结果出人意料!
天灾之下,当举国抗之——浅谈明代的“天灾”与“荒政”
​民间故事:蝗妖(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