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加强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区工业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紧紧围绕提速工业园区建设,服务工业园区发展,切实加强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精神,为工业园区及入驻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根据《中共毕节地委组织部关于建设发展型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毕组发〔2011〕6号]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引才引智结合,壮大工业园区人才队伍

目前,工业园区建设人才比较缺乏,现有人才已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按照《毕节地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的规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是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园区建设特别需要的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的创业型人才等,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策”。

    1、高端引领,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百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人事部门认定,不受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和增人计划的限制,即可办理有关手续。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岗位职数由人事部门单独下达,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经费可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引进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可由用人单位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由用人单位自主聘任。

2、突出重点,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千名急需紧缺人才。对工业园区建设急需的工业、机械、化工、经济、金融、管理、营销等紧缺专业人才,学历可放宽到本科,特别急需紧缺的可放宽到专科、高职学历,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3、产业支撑,全力引进高技能人才。引进万名高技能人才。着力引进一批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和操作性难题的智能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引进机电,制造、加工、能源、环保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4、挂职锻炼,柔性引进管理人才。通过中央统战部和各部委、省直机关,每年选派10名熟悉工业园区建设的干部到工业园区挂职;协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每年选派10名博士后到工业园区挂职;联系大型企业特别是已在毕节投资的大型企业,每年选派20名管理型、专家型、技术型人才到园区挂职。

二、广开“才”源,建立引才引智渠道

1、建立信息库,畅通引才引智信息渠道。注重掌握在区外高等院校就读、在区外科研单位、重点大型企业、重要工作部门工作的人才信息,及时向区外人才提供区内人才需求信息和相关优惠政策,畅通人才智力引进信息渠道。

2、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展引才引智渠道。通过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东部十省区统战部门和深圳市引才引智。通过他们推荐人才到工业园区工作,选派人才到工业园区挂职,聘请专家担任园区建设顾问,邀请领导、专家、学者到工业园区讲学、培训,为工业园区建设建言献策。聘请30名省内外著名企业家、知名教授、策划专家、营销专家、高级技师等高级人才为工业园区顾问,为工业园区建设“问症把脉”。

3、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宽引才引智渠道。根据工业园区人才需求情况,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毕节学院等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共同把毕节试验区工业园区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力帆时骏集团、湖北宜化集团等大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柔性引进人才,推动企业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

4、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联系,建立博士后到毕节工业园区挂职合作机制。让博士后在挂职期间了解毕节,增进对毕节的感情。挂职期间或挂职结束后,通过双向选择,把表现优秀的、愿意为试验区建设作贡献的博士留在毕节工作。

5、注重加强与已在毕节投资的大型企业合作,互派人才挂职。建立工业园区与大型企业人才合作机制,鼓励园区内大型企业建立科研基地、研发中心吸引人才。

6、市场引领,把人才市场作为引才引智的主渠道。建立和完善我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人才服务网站,为各类人才就业和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平台。加强与全国大型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通过市场引进工业园区需要的人才和智力。

7、把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坚持科技引智、示范基地和项目引人,资金、项目引进与人才、智力引进相结合,项目实施与人才引进相配套,力争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人才和一些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实施一个项目,培养提高一批人才。

8、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开展“以才引才”。组织发动已在毕节地区工作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他们的宣传鼓动,吸引他们的学生、同学、朋友等园区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到工业园区工作。邀请他们的导师到毕节试验区讲学,指导工业园区工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献计献策。

三、加大培训培养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水平

1、树立大培训观,完善提高人才能力培训体系。以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为主要内容,重点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和科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建立“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训机制。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毕节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围绕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通过地方党委、高校(职业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和引导企业采取“企业+学校”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强化企业人才培养。

2、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打造工业园区建设所需的干部队伍。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人才到上级机关、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大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各类人才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地企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机制,每年从地、县两级机关单位选拔30名左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挂职,参与区内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和建设服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着力锻造善干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干部梯队。

3、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工业园区各类人才的能力。以提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对各类人才进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的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加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努力拓宽继续教育的路子,选派各类人才到区外院校、培训机构和国(境)外进修、考察学习;邀请区外专家学者来毕节讲学,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区内院校面向工业园区,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继续教育水平。

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工业园区。重点加强现有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逐步建成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提升学历、提高自身素质,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用人单位充分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

四、完善用人机制,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1、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立足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的不同特点使用人才,避免或减少人才的闲置、浪费和流失。鼓励人才聚集单位的人才向人才缺乏的单位流动。鼓励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可不受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2、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除桎梏人才发挥作用的观点和体制的束缚,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空间,帮助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能、发挥专长、贡献力量的机会。尽力提高各类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做好现有人才稳定工作。

3、建立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开办“毕节试验区企业家“财(富) 智(慧)”沙龙,邀请区内部分较为成功的企业家谈自己成长的历程、成功的经验和感受等,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激情;针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组织企业家探讨应对策略、共商发展大计,为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贡献智慧。组织 “毕节试验区企业家沙龙”,把“企业家沙龙”作为区内企业家互相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明确一个主题,组织区内企业家参加,邀请省内外经济界、工业界、管理界部分领袖精英和专家学者出席,让区内企业家与他们加强交流、碰撞思想。

4、开发用好老年人才资源。认真开展“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丰富管理经验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老年人才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决策探讨、技术咨询、重大工程项目论证、科技扶贫、各类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并按有关规定解决好他们的报酬。

5、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艰苦岗位倾斜,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与管理、技术、专利、品牌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才在流动、养老、失业、伤病方面的后顾之忧。设立优秀企业家、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明星、园区建设标兵等奖项,开展表彰奖励,鼓励人人成才,激励人才为工业园区作贡献。

五、加强领导,完善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人才服务体系,为工业园区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创业环境,使工业园区人才在毕节试验区安心留驻、放心创业、舒心生活、尽心奉献。

1、建立工业园区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地、县两级要建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能委(局)、教育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业园区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抓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合力。

2、建立工业园区人才服务体系。在各工业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园区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园区企业人才引进计划、协调加强对园区急需技术人才的培训及招聘等工作。同时,为园区内各类人才提供档案保管、转正定级、职称评定、计算工龄、保留身份等各项服务,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富宁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毕节试验区系列报道之十九
试验区迈进新发展
赴贵安新区、毕节市学习发展改革工作考察报告
毕节工业:2014毕节试验区第一届工业产品交易博览会剪影
广西东兴:中国“西部特区”阔步走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