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尼友谊的结晶:唐朝皇家园林中的独角犀重现中华大地

这两天各大媒体都在报道上海野生动物园正式将尼泊尔赠送给我国的一对亚洲独角犀向公众开放的消息。那么这对犀牛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      

去年6月尼泊尔奥利总理访华,中尼两国签署了关于《赠送两对亚洲独角犀牛的谅解备忘录》,该文件提出尼泊尔政府和人民将把两对亚洲独角犀赠送给中国政府和人民,作为中尼永恒友谊的象征。按计划两对来自尼泊尔的犀牛将落户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和上海野生动物园。      

2018年8月18日尼泊尔赠送的其中一对亚洲独角犀抵达上海野生动物园。经过半年多的准备,终于在3月23日亮相。这两只犀牛分别是2岁的雄性犀牛“索拉提”和3岁雌性犀牛“美蒂尼”。      

        

“索拉提”和 “美蒂尼”

根据媒体的报道这对独角犀抵达上海后便很快地适应了环境和气候,现在它们身体状况良好,十分活泼,特别喜欢在阳光下追逐嬉戏。虽然两只犀牛都还处于幼年阶段,但体重均已超过1吨。饲养员表示:“这对亚洲独角犀很有灵性,和孩子一样,又会撒娇又会卖萌。”      

        

好嗨哟!独角犀表示在上海过得很开心

看到这个新闻笔者非常欣慰,因为关注犀牛这个话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感觉之前的一个心愿终于得到了实现。到底怎么回事呢?      

云南普洱荒唐的犀牛繁育工程

估计不少喜欢旅行的朋友都知道在云南西双版纳旁边的普洱市有一个叫小熊猫庄园的度假酒店。这家酒店的最大特色就是它位于普洱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旁,在那里可以与各种野生动植物进行亲密接触。出门就可以看见在树上嬉戏小熊猫,吃早餐时会偶遇来桌上偷香蕉的长臂猿,泡澡时隔着玻璃可以与在林间穿梭的马鹿对视,总之能够给游客提供绝佳的野趣体验。      

        

在动物园只能隔着笼子看,在这里可以摸可以喂

这家酒店紧邻太阳河国家公园犀牛坪景区,既然叫犀牛坪,那肯定有犀牛喽。没错,太阳河国家公园所在的位置曾经就是我国的犀牛栖息地,不过可惜的是根据当县志记载,1933年犀牛坪的最后两头犀牛被捕杀,此后再也没有发现犀牛。      

为了重建犀牛种群,太阳河国家公园于2010年7月从南非引进了7头白犀牛到云南,在云南野生动物园度过了两年多的适应期后,它们带着繁衍种群的任务正式入驻了太阳河国家公园犀牛坪景区。      

是的,你没看错,为了恢复中国的野生犀牛种群,他们居然引进非洲的白犀牛。说白了,这就是在国内搞了一个非洲白犀牛的繁殖基地,跟恢复中国本土犀牛种群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此举一出,立刻引来网上一片骂声。

网友们的评论

        

今天中国犀牛的栖息地生活着的却是非洲犀牛,这算种群恢复还是物种入侵?

笔者完全认同网友们的意见,用繁殖非洲犀牛的方式来恢复中国犀牛种群是十分荒唐的事情。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周边邻国引进本土原生品种。那么在我们中国有哪几种本土犀牛呢?      

中国原生犀牛品种

其实在亚洲一共有三种犀牛,分别是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答腊犀,这三种在我国全部都有分布。其中印度犀和爪哇犀是独角犀牛,而苏门答腊犀是双角犀牛。      

印度犀的个头较大,所以又被称为大独角犀。而爪哇犀的个头较小,所以被称为小独角犀。这两种独角犀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皮形态完全像铠甲一样,有非常高的识别度。      

       

印度犀(大独角犀)

        

爪哇犀(小独角犀)

这两种犀牛看起来如此相似,那如何来辨别呢?其实很简单,爪哇犀脖子部位的表皮褶皱看起来像一个盾牌,而印度犀则没有这个特点,所以通过观察这个部位的特点我们马上就可以辨别其种属。      

        

颈脖处没有盾状褶皱的印度犀(左)和颈脖处有盾状褶皱的爪哇犀(右)  

苏门答腊犀这种双角犀的个头比以上两种独角犀都小,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犀牛,大小相当于大个体家牛,而且身上有毛发,而独角犀的身上都是光溜溜的。在我国这三种犀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盗猎犀牛角的缘故而灭绝的。

身上长毛的苏门答腊双角犀

       

 

活在历史中的中国犀牛

犀牛这种动物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人人皆知的名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而这句话其实就和犀牛有直接的关系。古人认为,有一种犀牛角叫做通天犀,犀角中有一条白线贯通首尾,可以感应灵异,故称为灵犀。这句话形容两人仿佛有灵犀这神奇之物一般可以心灵相通。      

如果细查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博馆藏,不难发现很多与犀牛相关的记载和文物。我们先看看《康熙字典》中对“犀”的解释:“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亦有一角者。”说明“犀”主要指双角犀,不过也包括独角犀。此外古籍中还有一个词也和犀牛有关,就是“兕”(sì)。《康熙字典》中对“兕”的解释:“狀如野牛而靑……一角,靑色,重千斤……其皮堅厚,可制甲。”很明显这个“兕”特指独角犀。      

先秦时期“犀”和“兕”时常一起并列使用。例如《墨子·公输篇》有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这里的“荆”是指荆楚之地,即楚国,“云梦”指的是“云梦泽”,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今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推断面积最广时曾有4万平方公里,之后逐渐干涸。全句表明在古时楚国的江汉平原生活着大量的犀牛。      

商周时期,中国气候温暖,犀牛的分布地达到了北方的黄河流域。在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一块龟甲上记载着商王一次狩猎捕获71头犀牛的事迹。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精美青铜器:小臣艅犀尊,它是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很多国际学术期刊都把小臣艅犀尊作为中国青铜器的象征刊登在封面上。      

        

小臣艅犀尊

小臣艅犀尊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山东,属鸟兽尊,为盛酒器。该器物运用写实手法将犀牛粗壮、敦实的体积感完美表现了出来,很难想象是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作品。毫无疑问,这是一只双角的苏门答腊犀。      

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到春秋战国时期,犀牛的分布区域已经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也就是今天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一带。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重庆三峡博物馆各藏有一件这个时期的犀牛造型文物:战国巴蜀错金银犀牛铜带钩,这两件文物于1954年在四川省昭化县宝轮院巴蜀贵族船棺墓出土。

战国巴蜀错金银犀牛铜带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上)与重庆三峡博物馆藏品(下)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比利时古董商吉赛尔·克罗斯(Gisèle Croës)女士也收藏有两个与国家博物馆和三峡博物馆藏品几乎一模一样的错金银犀牛铜带钩。她的这两件藏品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公开展览过,很有可能同样出自四川昭化县的巴蜀船棺墓葬,至于如何流落海外就不得而知了。      

        

比利时古董商吉赛尔·克罗斯(Gisèle Croës)收藏的两件战国巴蜀错金银犀牛铜带钩

所谓带钩,其实就是古代贵族士大夫系腰带的挂钩,春秋出现一直流行到魏晋时期。带钩就像皮带前的那块牌子,一开始单纯是个实用器,但是逐渐就发展为炫富利器了,错金银这种华丽工艺自然受到贵族们的追捧。这几个带钩通体以金银镶嵌几何云纹为主体,同时还饰有雷纹、勾连纹,华丽无比,体现了古代巴蜀地区极高的艺术设计水平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当然,铜带钩所塑造的依然是双角苏门答腊犀。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岷山其兽多犀象。”可见古时四川地区的犀牛数量应该是非常多的。除了犀牛铜带钩,在四川还出土了另外一件与犀牛相关的战国时代文物,那就是镇水石犀。      

2012年12月成都天府广场的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石犀。它是用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整体雕刻而成,重达8吨多。石犀的造型憨态可掬,身上还刻有很多类似祥云纹的装饰纹样。2016年该重量级文物入驻了成都博物馆,并作为镇馆之宝供游人参观。      

矗立在成都博物馆中的石犀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东晋《华阳国志·蜀志》中也有相同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现在成都还有一个叫做“犀浦”的地方,其实就是该地是当年李冰“沉石犀之浦”而得名。

这些记载均表示,李冰在治蜀期间,做了五枚石犀来镇水精。李冰将其中两枚放在府中,其位置很可能就是石犀出土的地点天府广场,因为那里自古以来都是成都的中心区域,即所谓的“府中”。因此学者判断这个巨大石犀的制作年代应该为李冰所生活的战国时期。      

到了汉代,犀牛的活动区域进一步南移,在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犀牛已经绝迹多年,但是都城的王公贵族依然追捧这种被视为瑞兽的动物。《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年间王莽辅政时,汉朝曾要求黄支国遣使朝贡并敬献犀牛(令遣使献生犀牛)。根据法国汉学家费瑯的考证,黄支国是印度东南部的康契普腊姆(Conjervaram),古称建志(Kanchi)。这汉朝人要犀牛都要到印度去了。      

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了一个异常精美的汉代犀牛造型青铜器: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件器物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写实主义艺术品中的经典之作。犀牛昂首伫立,骨骼肌肉层次分明,比例准确,栩栩如生。毫无疑问,这依然是双角苏门答腊犀。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全身照,汉朝人的雕塑水平真心厉害

犀牛通体装饰有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精准的造型加上华美的错金银纹饰让这件器物成为精品中的精品

青铜犀牛腹部中空,用来盛酒。背部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可以从此处将就倒出。一件盛酒的器物都精致到这个地步,可以想象汉代贵族过着怎样奢华的生活。      

       

可以看到犀牛嘴边的管状“流”,酒就从这里倒出来

在南京博物院还藏有一件重要的文物:西汉鎏金铜犀牛与驯犀人俑。它的来头可不小,2009年出土于江苏淮安盱眙县的大云山汉墓,墓主人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非。      

      

南京博物院藏西汉鎏金犀牛和驯犀人俑

西汉鎏金铜犀牛与驯犀人俑的出土说明很有可能在汉代驯养犀牛是常态。除了鎏金犀牛,在大云山汉墓还一起出土了鎏金大象和驯象人俑。如此看来,今天我们通常是养只猫或养只狗,可人家汉朝贵族是养犀牛养大象。

唐朝时期,由于气候冷化以及人为捕杀,犀牛栖息地进一步南移,只有在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南方各地的山区还有存活,所以这些地方常把犀牛作为重要的土贡献给朝廷。      

喜爱犀牛的传统自然在唐人这里得到了继承,唐诗中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和犀牛有关的记载。唐朝皇帝喜欢在皇家园林上林苑中饲养犀牛,白居易的一首《驯犀》就为我们讲述了唐人养犀牛的故事,截取其中一段:      

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      

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      

五年驯养始堪献,六译语言方得通。      

上嘉人兽俱来远,蛮馆四方犀入苑。      

大意为:海外蛮人听说中国有圣明天子,赶着犀牛从万里之外来到中国。在大明宫内拜见天子时,蛮人欢呼雀跃并陈述自己功劳:花了五年驯养犀牛后才将其进献,经过了六轮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才得以沟通。皇上嘉许蛮人和犀牛从如此之远的地方来面圣,就把蛮人安置在宾馆里、把犀牛送进了上林苑。      

《旧唐书》记载唐德宗贞元九年十月“环王国献犀牛,上令见于太庙……环王国所献犀牛,甚珍爱之”。这个环王国指的是当时越南中部的占婆国。

唐朝犀牛相关文物的代表就是唐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当年修建陵园的时候在南神门外的神道上立犀牛一对。目前其中一只石犀被就地埋于地下,而另外一只则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唐高祖献陵石犀

此石犀用重十吨的石料整体雕琢而成。其制作刀法粗犷,比例不失其真,体积感强。它体态雄浑,给人以巨大庄严的冷峻感,充分展现了帝陵石刻“以重天子威德”的审美效果。右前足石座侧面原刻有:“高祖怀远之德”六字。      

《唐书·南蛮传》记载:“林邑国……贞观初遣使献生犀。”而李渊于贞观九年去世,所以有学者认为此石犀可能是以林邑国所献的犀牛为原型而雕刻。林邑国是今天越南中南部曾经存在过的一个古国。      

这里介绍一个知识点,通常古代典籍里的“生犀”是指野生犀牛,“驯犀”则是指被人工驯化后的犀牛。      

请注意,此石犀鼻上只有一个像肉瘤状隆起的犀角,说明它是独角犀。年幼的或者雌性的独角犀就拥有这种肉瘤状的角。而我们之前看到的所有的犀牛造型都是双角的苏门答腊犀。那么自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汉代以及汉代以前,中国古人最常接触到的犀牛是双角的苏门答腊犀。到唐朝情况才有所变化,可能此时独角犀成为了主流。      

到宋代中国就只剩云南和贵州所在的云贵高原还存留有犀牛了。而到明清时期,只有云南还生活这犀牛。最后到了民国和新中国时期云南也只剩最南部的西双版纳一代还有犀牛,最后这里的犀牛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全部猎杀,自此中国犀牛全部灭亡。      

让犀牛重返中华大地

在搞清楚中国本土犀牛的情况后,为了重新恢复犀牛种群,那么我们自然就要把注意力锁定在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和印度犀这三种犀牛身上。      

不过目前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的生存状况及其糟糕,引种的可能性十分渺茫。现在这两种犀牛仅仅在印度尼西亚有分布,而且数量极为稀少。苏门答腊犀不到一百只,爪哇犀只有六十多只。印尼政府和各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为防止这两种犀牛灭绝已经焦头烂额,现在想依靠这两种犀牛在中国恢复野生种群已经不可能。      

        

2016年5月在印尼威坎巴斯国家公园刚出生的一头苏门答腊犀,目前此种犀牛的保育工作进行得极其艰难

印度犀牛的情况要好很多。目前这种犀牛在印度和尼泊尔都有分布,由于保护得当在印度的数量已经达到两千多只,而在尼泊尔则有六百多只。现在中国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印度犀牛身上。      

        

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的印度犀

大家都知道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比较尴尬,从印度引种的成功几率也很低。我们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尼泊尔。尼泊尔这个山地小国曾经一直都是印度的附庸,不过该国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崛起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在尼泊尔共产党的影响下这个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小国开始逐渐降低在政治和经济层面对印度的依赖,而中尼关系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印度为了维持住在该国的影响力,不断干预尼泊尔内政,在遭到尼泊尔的拒绝后居然于2015年和2016年两次封锁了对尼泊尔的生活必需品和燃料供给,严重影响了尼泊尔的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印度本想想借助封锁来施压尼政府,但这种赤裸裸的压迫威胁最终引发尼国政府和民众的大反弹。当时的政府总理奥利面对油料短缺,决定向中国请求援助。      

        

由于印度封锁造成的液化石油气严重短缺,尼泊尔政府不得不在加德满都向民众出售木柴

封锁事件发生后不久尼泊尔石油公司便和中国石油公司签署了从中国进口燃料的协议,尼国政府计划让中国供应商来满足其三分之一的燃料需求,此举结束了印度石油公司对尼泊尔油气产品长达40年的垄断。同时中国还通过吉隆口岸向尼泊尔赠送了130万升汽油,作为度过难关的紧急援助,之后尼泊尔国内油价逐渐稳定。此举赢得了尼泊尔民众的高度赞赏。      

印度政府看到边境封锁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把尼泊尔推向中国,因此随后也撤销了封锁。但是这一事件给尼印双边关系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和不可挽回的:尼泊尔各政党和民众深刻意识到对印度的依赖使国家主权独立和经济自主性蒙受了巨大损失,于是上下一心开始推动去印度化进程,转而全方面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很快尼泊尔政府与中国签署了在交通、跨境贸易、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国建设跨境铁路的计划,如果一旦建成铁路,那么不仅是中国游客,包括石油、食品在内的中国商品将会大量涌入尼泊尔。从长远来看,这意味着中国将会取代印度成为尼泊尔的主要商品供应国。      

        

2016年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期间中国采纳了尼方关于修建中尼跨境铁路的提案

2018年1月12日尼泊尔正式接入了中国宽带互联网,该国之前完全依赖印度连接网络的历史就此结束。而中国国家电网也宣布预计2020年中国将实现与尼泊尔的电网联网,“电荒”是尼泊尔一项全国性难题,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供应一直困扰尼泊尔的发展。如果实现与中国的电网联网,那么尼泊尔人民将可以享受来自中国的稳定电力供给。尼泊尔这个曾经的印度附庸,现在正全方位与中国进行接轨。      

笔者曾经设想在中尼关系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中国可以通过从尼泊尔引进印度犀的方式来重建本国的犀牛种群。没有想到这个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      

这次尼泊尔送给我们的四只独角犀都是按照一公一母进行配对的,可以以这两对犀牛为基础开启印度犀的本土繁殖工程。此外,未来还可以继续引进更多数量的独角犀,然后在云南西双版纳等中国的原始犀牛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和繁育中心,重建中国的野生犀牛种群。      

对于苏门答腊犀和爪哇犀,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其保护工作。印度尼西亚现在是缺钱缺人,而我们是有钱有人。中国应该首先帮助印尼增加这两种犀牛的数量,使其摆脱绝种的危险,然后在未来跟印尼政府商谈引种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恢复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全部三种犀牛的种群。      

此外,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值得关注,那就是中国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地带的高山密林,这里可能还有尚未发现的野生犀牛。例如,在缅甸不仅有目击报告,甚至还有存活种群的证据,可惜该国的内战以及政治混乱阻碍了进一步的调查。而越南最后一头爪哇犀牛是2010年4月才被盗猎者杀害的。所以如果现在加强与这几个国家在边界林区的保护和勘察合作,有可能会发现残留的犀牛种群。      

        

老挝南哈河国家保护区,毗邻中国云南尚勇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高山密林里可能还残存有最后的犀牛

犀牛这种憨态可掬的动物与我们的祖先一同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今天的中国人有责任帮助它们摆脱在工业时代灭绝的命运,希望这些可爱的精灵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常伴我们的子孙后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二)
它不在江湖,江湖却有它的传说
为什么说犀牛角是宝
仅存30头的苏门答腊犀,最近迎来了新生儿!
犀牛
【rlyl物种说】今日--爪哇犀(Javan rhinocero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