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法读书: 让你积累无穷读书技法 (三)

百法读书: 让你积累无穷读书技法 (三)

  41、庄之明:选择法 。●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庄之明一谈起读书来总显得格外有兴致,他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说:

  “我从小就是个书迷,上初中的时候,我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很多连环画和写剑侠英雄的书,结果作文还是写不好。语文老师告诉我,买书,最好买文学名著,一辈子都有保存价值。因为文学名著是文学宝库的精品,它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比如恩格斯,他曾经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卓越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并说他从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知识还要多。恩格斯在中学时代,曾经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看作是激励自己追求真理的榜样。”

  语文老师的话,使庄之明茅塞顿开。从此以后,他就遵照老师给他开的书目阅读起名著来了。存放衣物的木箱成了藏书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安徒生、泰戈尔、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书伴随着庄之明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庄之明从会读书开始,进而自己会写书,进而成了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庄之明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应该有选择地读;有选择地读书,应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他还告诉青少年朋友,读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

  一、分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读好书,不读坏书。正如别林斯基说的:“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青少年要特别注意抵制黄色书刊的侵蚀。

  二、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书。应像歌德说的那样:“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你没有好处和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三、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要浏览,略知其大概。正如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42、忆明珠:内外贯通法 。●

  作家忆明珠的读书生活,别有一番兴味情趣。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

  “宋代有人写过一篇《四时读书乐》的诗,其中有两句道:‘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我当然不能不读用文字写出来的书,但我更好读那种勿需用文字书写的天然的书。一片树叶掉下来,恰好打在自己的脑门上,如闻棒喝,顿然有悟,心中似觉无比宽敞亮堂。读不懂《山海经》以至种种古典也罢,我尚有幸得读‘天书’——‘无字天书’。”

  忆明珠所说的“无字天书”,也就是大千世界、人生社会这部大书。他说别人喜欢进书店,进图书馆,我则喜欢逛菜场,逛商店,逛街头小摊。因为这些地方“大有文章”,甚至有“大文章”。于青菜萝卜的小本交易中,街头巷尾的童言妇语里,亦可知人心而论世道。

  忆明珠还说:“读书,乐;读书外书,亦乐。我的读书乐在书里书外打通,书中乐与书外乐打通。”

  忆明珠关于读书的见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仅要读有字书,而且要读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书;二是要将书本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之融会贯通起来〔即将“书里书外打通”〕。

  书本是前人或同代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积累记载下来的知识,它是间接知识,而且有限。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博大的知识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科学文化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一个青年人如果只读书本,而不了解社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如果死读书,而不知道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那么,他读了书又有什么用呢?

  43、张一弓:无心栽花法 。●

  作家张一弓曾经专为中学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生活。文中写道:

  “我的阅读兴趣常常是由一种自得其乐的愿望引起的。在写这篇短文之前,我阅读乃至朗诵了《新概念英语》的几节课文。但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计划,不打算去给沸腾了一些时候的‘出国热’再加上一点温,更不敢奢望当一当外交官或翻译家。我所以阅读、朗读而不是‘学习’《新概念英语》,完全出于读了较多的方块字以后,想在一种拼音文字中换一换语言感觉的兴趣。可以设想,用自以为是的英语发音和语调,随心所欲地表现和欣赏某种好像是英语的音乐性,而不必担心英国人是否听得懂,的确是一件惬意的事。

   我刚刚扮演了一节课文为我规定的两个角色:希尔和韦斯特先生。希尔先生要买韦斯特先生的房子,他看了房子,问了价钱,又吓了一跳,说价钱贵了。韦斯特先生没有说不贵,而是让希尔先生相信:为这所房子花费的每一个便士都是值得的。我愣了一下,感到这句子有点啰嗦、别扭,接着又笑了,好像望见我们农贸市场上一位出售农副产品的老乡来,向讨价的买主伸出一个手指头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哼!’于是,希尔先生认可了这个价钱,表示很喜欢这所房子,看来可以拍板成交了,扮演希尔先生的我却出我意外地说道:‘可我还不能作决定,我的妻子必须先看看〔房子〕。’我对希尔先生对夫人的尊重表示赞赏,而扮演韦斯特先生的我却说:‘Women always have the last word。’什么?‘女的总有最后的单词’?我肯定理解错了。Word亦可译作‘命令’,那么,这句话是否可以译为‘女的总是有最后的命令’?不通不通!我急忙翻阅书后的译文,啊!‘总是妇女说了算。’英国也有‘气〔妻〕管炎〔严〕’,我又哑然失笑了。

   于是,我在一次自得其乐的阅读中,结识了两位很有趣的英国朋友,发现了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可以相互沟通的机智和幽默,感受到了英语与汉语在表达方法上的区别与神韵上的相似。如果要从‘学习’的实用价值上要求这次‘阅读’,那么我也起码记住了两个使我费了一番思索,也给我带来很大愉悦的句子。”

  张一弓的这次阅读的确是愉快轻松的,他原来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英语的计划,读《新概念英语》只不过是为了换换脑子而已。没想到,这并无用心的阅读,却也很有“实用价值”,起码使他记住了两个颇难理解的句子。这倒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所以,我们就把张一弓的读书方法叫做“无心栽花法”。

  当然,并不是说张一弓就反对加强阅读的计划性和目的,相反,他也是很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读书的。他在20岁上下的时候,还曾有计划地阅读过一批俄国和法国的古典名著。

  44、冯骥才:定向浏览法 。●

  冯骥才是一位知名度较高的中年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

  有人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读书的习惯与方法是什么?”冯骥才回答说:“成为专业作家以后,我每天的时间被写作和各种事务安排得很紧,而当今的时代又是产生大量信息的时代,因此,为了拓宽视野,把握主要信息,我习惯于多看报刊文摘,了解新的观念,以求得信息的‘最佳质’。我读书的主要原则是:定向和浏览,对于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再进行精读。”

  定向和浏览相结合,这是冯骥才读书的显著特点。定向能使读书目的明确。冯骥才是一位作家,他读书都是为创作服务的。他说:“我喜欢有意识地自己找些书来看,习惯于凭着需要与欲望读书。如《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文艺欣赏学》等,还有些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谈和文艺理论等知识性书籍。”

  浏览能拓宽视野,扩大信息量,而且冯骥才的浏览不是一般的浏览,他善于抓住各种书刊的精粹,盯住各类新观念、新知识的精华,因此,他获得的信息是“最佳质”的信息。

  在定向和浏览的基础上,冯骥才也主张“精读”,精读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定向→浏览→精读”,冯骥才的这一套读书方法是较为全面、完整的,同时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读书方法。

  45、叶辛:我行我素法 。●

  “我行我素”这个词儿,用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时,通常是带有一点贬义色彩的。但是,我们对待读书却不妨来一点“我行我素”。作家叶辛的读书生活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他说:“青少年时期,我在读书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拿起一本世人叫好、名声甚大的书来,左看右看、耐着性子看,怎么也读不下去,我硬着头皮往下读,即使如此,仍然读不下去,我很苦恼。遇着的次数多了,我干脆把这样的书往边上放一放,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书。久而久之,我琢磨出了些道道,在我喜欢的爱不释手的书籍里面,总有什么东西叩动着我的心扉,感染着我。那是什么东西这样有吸引力呢?这时我便采取精读的方法,在一卷书读完之后,翻过来再读一遍。由于已经知道了人物和故事情节,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已不像初读时那样急着往下看,而是细嚼慢咽,细细地品味书中内容和语言的魅力,看作者如何塑造人物、谋篇布局。如若觉得第二遍仍不过瘾,仍不解其味,我便再读第三遍。这样阅读多了,我开始意识到,哦!原来书中有很合我胃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形成的格调恰恰适合我的个性、气质、爱好。不知不觉地,书中的营养就在感染我的同时为我吸收了。”

  请注意,叶辛特别强调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来选择书籍,也就是说,我根据我自己的特点,爱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至于别人怎么说我,不管。这样读书,从阅读心理上来讲是科学的,读书效果也是好的。

  所以叶辛把它作为经验之谈介绍给中学生伙伴们,并嘱咐说:“应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爱好去选择书籍,这对你尤其是对试图走上文学之路的青年朋友是有好处的。”

  46、杨贤江:口演笔述法 。●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同志,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他写过许多有关青年修养与青年教育的文章。他对青少年的读书问题也极为关心,曾在《学生》杂志上发表过《论读书方法》〔一〕〔二〕〔三〕〔四〕四篇文章,介绍了自己的和有关学者的许多好的读书方法。

  在《论读书方法》〔四〕中,他曾写道:“读书之后,宜口演笔述则所得更多。因吾人读书,虽似已明意义,而往往尚未实在贴切,必向人述说所读者,而后所通晓者方不致模糊,亦不能错乱。”

  这里说的是为什么读书要“口演笔述”,因为我们读过书之后,往往总是觉得已弄清了书中的内容,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这就需要向别人讲一讲自己所读的书,通过一讲,对书中内容的印象也就清晰了、深刻了。

  杨贤江还介绍了怎样口演笔述的方法,他说:“其法可立一读书社,一社以七人至十二人为度,每星期一次会集,各人先约定读书一种,聚会期,则请一二人陈说:所读书之内容大概,长短所在,并及著书者之生平,成书之略史。以次轮流,周而复始。”

  几个同学好友定期在一起谈谈自己读书的情况,的确是个好办法。那么有人说,我一个人独住在一个地方,没有与朋友交流读书心得的条件,怎么办呢?

  也有办法的,杨贤江接着说:“至如乡居僻处之士,独学无友,可以笔录之法代之。即每阅一书既竟,则述其大旨与长短,作为序或跋一首,录之于册。有所评论,不妨随意记之,以为后日比较自己学识进退之证。古人所著读书记,皆是此例。”

  独学无友的人,读完一本书后,就随手写点读书笔记,可以写书的内容提要,也可以写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写批评的意见,写什么都行,长短也不论。这样一“笔述”,不但对掌握书的内容有益,而且一旦写得多了,说不定还能像前人那样,出版一本“读书笔记”之类的著作呢!


  47、邹韬奋:层次法 。●

  略通一点中国新闻史的人,都会知道“邹韬奋”这个名字。邹韬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而且也是著名的出版家和政论家。他那敏捷的文思,渊博的知识,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

  他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特别为自己所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欢的,一遇着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

  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读书方法。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对一大堆要读的书籍,而不知怎样读才能收获大?那么请不用犯愁,你可以仿效邹韬奋的办法,分层次阅读。

  第一个层次是泛读,像鲁迅那样拿起书来随便翻翻,注意浏览,通过浏览发现有必要重读的书或某些章节。

  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将泛读时选出来的书,粗略地读一遍,通过略读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某些章节。

  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将略读时选出来的书或章节,细细地咀嚼品味,吸收书中的营养。

  这样分层次读书,一层一层地筛选,就可以保证所读的书既博又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且保证了科学地运用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一般的书花的时间和精力少,精华的书花的时间和精力多,轻重有别,详略有致。比对所有的书都平均使用力量,盲目地瞎读一气,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48、艾思奇:闹中求静法 。●

  谁都希望有一个安静幽雅的读书环境,然而,这种环境条件是不容易得到的,实际上,我们常常必须在喧闹嘈杂的情况下工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练就一套闹中求静的本领。

  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有一手“绝招”。他在《读书生活》杂志社工作时,工作负担非常重。家里人怕他累坏了,就借来一架留声机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希望他能在美妙悦耳的乐曲声中松弛一下绷得太紧的神经。却不料尽管音乐声再大,他压根儿就听不见,仍然埋头工作,就像沉睡在梦境不能醒来一样。

  这种闹中求静的本事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了这种本事,无论在多闹的情况下都能静下心来读书、工作,这就能比别人赢得更多的时间,终生受益。闹中求静,实际上是意志力的体现,意志是靠磨练出来的。

  艾思奇从小就注意这方面的锻炼。他在昆明市一中上学时,就常常故意到乱哄哄的街市边上或操场上去读书。后来他到日本求学,课余时间,别的同学都在聊大天或是唱歌跳舞,好不热闹,而他却一个人坐在墙角,埋头看他的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有个同学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够读进去,就一把抢过了他的书,问道:“刚才读的是第几页?什么内容?”艾思奇竟能对答如流,回答得既准确又具体。

  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也是这样锻炼自己的,他常常天刚蒙蒙亮,就拿着一本书到菜市场旁边去读,任凭那卖菜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的争吵声多么刺耳,他都坚持集中注意力读书。正因为有这方面的锻炼,所以他后来能在行军打仗的动乱的情况下看书、工作,能够在马背上写出绝妙的好诗来。如果哪位同学还不具备闹中求静的本领,那就趁自己年少时抓紧练吧!

  49、冯定:广专结合法 。●

  哲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冯定先生是一位青年修养问题的专家,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等名著曾在青年中产生过巨大反响。他在另一部书《人生漫谈》中专门辟了一章来谈学习问题。他主张青年人读书“必须分为两个方面,就是广和专,两者相结合,‘有阵地前进’,才既能巩固战果,又能扩大战果。”

  他认为:“广就是使自己具有的常识,能够不断提高和充实,但只求知其大概,而不必样样都专,件件都通,因为事实上这是办不到的。专,最好和自己的业务结合起来进行,从系统地占有材料入手,并使理论和实践经常密切结合起来,效果自然更好。”

  冯先生还告诫青年人,要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是很不容易的,他说:

  “专,必须刻苦钻研,不费一定的脑力,不花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受人爱戴和尊敬,既有政治上的因素,更有艺术上的因素。政治上,他由爱国主义者进而成为社会主义者;在艺术上,他对于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做工、每一种表情、每一个手势,都是细经琢磨,详加探讨,终生苦心孤诣,无时或懈。从事文学艺术的人是这样,从事科学技术的人也是这样,从事社会活动、社会工作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无产阶级的导师,如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其学问都是广得惊人而又专得惊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书,都是先总结了许许多多的经验和搜集了许许多多的资料才动手的。列宁仅在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时,就曾先阅读了几百部书和几百篇文章,并且做了读书‘笔记’。毛泽东同志是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然而历史、文艺等等方面知识的广博,也是使人敬仰不已的。

   总之,不论是在什么方面,不论是在什么部门,谁要是希望有所成就,除了专心致志,付出辛勤的劳动之外,是没有任何捷径的。”

  50、顾颉刚:质疑法 。●

  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1927年2月为厦门青年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怎样读书》。他在演讲中说: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识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子管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生疑。换句话说,就是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以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想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这样的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培养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一门学问自然就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

  读书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顾先生的一贯主张。他在另外的场合还说过:“我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不肯随便听信他人的话,受他人的管束。质疑就是要提出问题,大胆地怀疑书上的某些观点和结论,不管你是名人也好,名著也好,我都敢于以批评的眼光去读。”

  古人说过:“学则须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话将质疑法的重要性说得很透彻。如果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全盘接受,就会把书上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材料当成正确的东西吸收,戕害自己不算,还可能谬种流传,贻误后代。再说,读书尽信书,思想就被书本束缚住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那还怎样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超过前人呢?

  顾颉刚说,读书须疑,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忆明珠:内外贯通法-读书百法
恰如邮票
冯骥才先生与窗外文学社
冯骥才《竖读》:只有你内心一片平和,“竖读”才可以开始
古今名人的四十种读书方法(下)
冯骥才:如果这一刻我去拥抱一块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