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东藩与《清史通俗演义》

蔡东藩与《清史通俗演义》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人。曾先后在杭州及绍兴等地教书。后潜心编书,编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1915年到1916年间,他写了《清史通俗演义》。其间呕心沥血,艰辛努力,颇曲折复杂。现择其主要的缕述于下:

       一、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政治多变,危害民主共和,蔡东藩对此痛心疾首、力图以通俗的历史演义,唤起民众,挽此狂澜。他当时曾说:“孰知时事忽变,帝制复活,筹安请愿之声,不绝于耳。几为鄙人所不及料。”他写《清史通俗演义》就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提出“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

       但这谈何容易!就是他的亲友,也不断向他进言,貌似忠告,实则阻挠。如他的邻居李马鉴,是一个清廷遗老,得知祖父在写清史,就絮絮叨叨来述说清王朝的功绩,赞扬君主制度的优越。还有友人沈幼贡,本着反清复明的旧思想,也在祖父面前常嘀咕清朝是“胡人犬种”。

       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上是有一定市场的,而蔡东藩的主张是: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全面考虑。“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到亿万斯年可矣,何到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永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欤?”从而吸取经验教训,体会“仍返前清旧辙”是逆于潮流。“以之供普通社会之眼光,或亦国家思想之一助云尔。”他自信、坚韧,排除形形色色的其他说法,废寝忘食地搜集资料,夜以继日地埋头赶写。

       二、当时蔡东藩虽与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有一定的联系,但他不善于交际,与该局的经理和老板们谈不上有什么深厚的友谊,更何况他写的《清史通俗演义》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拥满复清、排满复明的思想大相径庭,与攀鳞附翼、见风使舵的人认识很不一致。他满怀热情地与该局经理、老板们联系,陈述自己写《清史通俗演义》的打算,但多次遭到奚落和嘲讽。蔡东藩虽然得不到会文堂书局的支持,坦他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对社会是有益的,今后定会有出路的。

       写好的稿纸—天天增多,蔡东藩脸上的眉结却很少能看到有解开的时候。因书将告成而出版在何处的问题萦绕在他的脑际,其忧心忡忡要不露之于形是很难控制的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能付诸实现,就不断地设法与上海大东、广益等书局联系,请求考虑出版他的《清史通俗演义》。可是事与愿违,均遭拒绝。

       1916年春,《清史通俗演义》100回写就,“举总统孙文就职,逊帝位清祚告终”的末回跃然纸上。他反复综观全书,亦颇自得:“著书人或详或略,若抑若扬,皆斟酌有当,非漫以铺叙见长,成名为小说,实侔良史。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但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在“四子拦壁角”的时候,蔡东藩彷徨终日,一筹莫展。一日,蔡东藩把这事与孔孝赓商量,孔安慰他说:“事情很凑巧,我正有事赴沪,你不妨把《清史通俗演义》的底稿交给我,由我托人与那里的几家书局去联系,你不要焦急,天无绝人之路。”

       孔去沪三月,杳无音讯,蔡东藩心急如焚,屡屡写信催问,偶接一二复信,往往答非所问。蔡东藩素知孔乐于助人,但这次一则拖延时日,二则回信言辞闪烁,游移不定,感到奇怪。

       又是一月过去了。蔡东藩终于等到了孔孝赓来访。孔一见蔡东藩就诙谐地说;“我去沪四月,先无消息,后少实耗,你一定感到出于意料了吧?  如此大事,如此荒唐,岂非咄咄怪事!”接着孔就原原本本地说了个大概:“我去沪的路上就盘算好,这次的主攻方向应当是会文堂新记书局,但不能单打一,必须与大东、广益、群智等书局接触,多方联络,使他们相互之间有所竞争。后来,我确实按这打算办事,他们看了底稿,有的婉言拒绝,有的随口敷衍,有的吞吞吐吐,总没有接受出版之意。时间过得很快,一拖三月。这时,我很急,你也急了。那我想只好使用‘杀手锏’了,成败得失,在此一举。我就托人放出风去,大东书局已考虑出版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不日就可成交。

       隔天晚上,会文堂新记书局的王经理就来找我,要我把底稿交给他,说什么蔡氏的著作该局已出版过好几部,现在应当继续。最后言明稿酬为200元。原来我打听到该局的经理和老板完全从商品的角度出发,所以不肯放手,抓到手就要煞价。”最后孔以询问的口气说;“进程如此,你意如何?”

       此后,蔡东藩所写的《清史通俗演义》就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了。

       三、蔡东藩写《清史通俗演义》时,“清代尚无正史,私家著述亦不数百货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自天命纪元起,至宣统退位止,共297年的主要历史事实,串连起来,就需苦心经营。所写的属于“演义”,单是说说巨政是不够的,必须穿插一些琐录,才能有血有肉,形象感人。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蔡东藩博览群书,相互印证,达到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这里仅举两例以为佐证。

       1.蔡东藩写顾治帝入关后,涉及清将豫亲王多铎的事迹,他就记得年轻时看过墅西逸叟著的《过墟志感》和经过毛祥鳞改写的《孀姝殊遇》与此有关。就在写清兵南下,攻入扬州、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命多铎回朝休养时,插入了孀妹刘三秀与豫亲王多铎奇遇的故事,这就增加了“演义”吸引人们阅读的魅力。

       2.蔡东藩写到雍正时的年羹尧,觉得要刻画年的性格特征的材料不足,就着意搜集。他觉得《客中闲话》一书中有一篇《公大将军延师》,其中的公大将军是与年羹尧的情况相符的。于是在写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臣子,有拥戴大功,得到宠遇时,安排了年羹尧延师的情节,从而更加生动地刻画出年羹尧骄纵专横的形象,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穷奢极欲,嗜杀成性的本质,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血淋淋的人吃人的关系。

       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真是两全其美。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确很值得一读。

       众所周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秉承着一条“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揉合融化进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然而蔡东藩却相反,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然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小说在艺术上大为逊色,使它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小说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小说。这也许正是这部小说被冷落的原因。

       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史演义    自序 简介
愤恨辞官著国史,唯一一套弃官史家眼中的中华史
蔡东藩历代历史演义
蔡东藩与中国历朝通俗通义
巨著《历朝通俗演义》是怎样炼成的?谈蔡东藩十年呕心沥血之创作
五代史通俗演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