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弟子规》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许锡

最近看到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声明清华附小不向学生推荐《弟子规》,因为,里面的内容不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我对此是极为赞同的。但是,对于这本书怎样不合现代社会要求,可能还需要更为详细的解释,许多人才会明白这个道理。

我作为一个师范院校的教育学教师,一个基础教育研究工作者,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下到中小学去听课观摩,并作指导活动,不时会遇到不少学校在极力向学生推广《弟子规》这本书,不但要求每个学生必读,并且不少学校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背诵出来,有的学校还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可谓是如火如荼。

其实许多中小学校并不真正了解这本书产生的背景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不少学校只是跟风的结果。也难怪,当今中国有不少大学,甚至全国名牌大学也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要求学生先阅读甚至背诵《弟子规》才准予其报名。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学校流行背诵《弟子规》也是自然的。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本三百多年前为乡村启蒙儿童编辑的一本读物,编辑者李毓秀(1647-1729),是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离我们现在三百多年过去了。一生多次参加科举失败,之后就放弃了科举仕途,终身为穷秀才,这种穷秀才的命运,在满清科举时代有多么悲惨,多么残酷,只要看看清朝的小说《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前后的对照,其命运的天壤之别就知道了。因此,为了生计,作为讨生活的手段,那时这样的一个穷秀才的活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在乡间收童授馆,终身教书养家糊口。穷秀才李毓秀就是这样,他利用空闲时间,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他人的一再修订,改名为《弟子规》,这是一本模仿《三字经》的儿童旧时代的教材。全书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押韵顺口,用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一些学习的重要性、儒家文化的做人道理以及旧时代的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因此,在满清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人在中国古时作为乡间教材的书,其实《弟子规》的影响远不如《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三字经》、《幼学琼林》和《增广贤文》的影响大。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把这部本来已经尘封历史的儿童教材重新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来,用来教化现代儿童。

不能够说《弟子规》里面说的都是不对的或者都已经过时的,关键是现代有许多更为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东西,为什么非要用这些老古董来强迫儿童背诵,来灌输学生呢?并且这种背诵的方式与说教的方式并不利于对儿童进行真正的养成教育。全书尽管只有1080字,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儿童来说背诵也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里面写到的东西,现在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遇到了。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儿童很难体会到这里存在什么道理。如果说教育儿童日常生活懂得礼貌,那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要儿童去背诵这些三字一句的教条,而是要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真实情境去做。就像美国优秀班主任克拉克.罗恩与学生制定出《五十五条班规》一样,是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与生活的体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生活体验的结果,这样的规定,因为有学生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在做中学,因此就非常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弟子规》所提及的一切,都是别人替他制定的,而且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对儿童作出那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太合时宜的。

再看看内容。内容也大多不合时宜了。比如开篇所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只是一味要求儿童听话服从,而且父母的话都要敬听,父母的责备,都要逆来顺受。铁定了父母就是不会错的。这种不让孩子学会思考,提高辨别能力,不是让儿童学会讲道理,而是一味无条件顺应服从的训导,对儿童的养成教育是有害的。再看一些老规矩也是不合时宜的。比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让座这个事情,近年来中西文化比较之后也发现,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幼辈要等长者坐下,还要等待长辈命令坐下,幼辈才敢坐下。在尊长面前低声下气,对上只有责任与义务而没有丝毫权利意识。所谓“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完全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与契约意识,更没有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现代观念。

如果《弟子规》里的教育有成效也会很有问题,因为里面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如果一个儿童从小被教育得如此谨小慎微,如此唯唯诺诺,一点主见也没有,那么,将来怎样走向世界,成为能够走向世界的现代公民?怎样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打交道,怎样与大家共同生活?就现在而言,孩子就不能够有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间?有一些自己私人的物品?被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还有什么用?将来怎样适应现代社会?

还有一些要求也是极其不合理的。比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些要求几乎是极其不合理的。父母双亲有过,孩子怎么办?要去反复劝说,劝说的时候要和颜悦色,要轻言细语,如果还不接纳,就哭着跟随,即使被鞭打也无怨无悔。做人的子女,简直比做人的奴隶还要辛苦。更为无理的是,父母亲有病,要求作为孩子,要先替父母亲偿药。这药是对症下药,有病的人才吃药,没有病的人也要替父母偿药?药是像菜一样可以偿出味道的吗?这是极其荒唐的。还有病了要求孩子昼夜服侍在床边,父母死了三年,还要经常悲咽,不食鱼肉荤腥,造成营养不良,这都是极不合理的要求。古时没有医院,父母有病只能够靠子女服侍,但是,现在是有医院的,医院的事情有专业的护士来做,比让这些孩子熬夜守护要好得多。用这些三百年前中国人遵守的儒家葬礼习俗要求现代社会的孩子,是严重过时了的。


作为儿童的启蒙教材,相对于现代儿童来说,其实并不通俗易懂。比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这段话不要说初识字的儿童,就是现代成年也未必完全清楚究竟要怎样去做。如“揖深圆,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如果不加解释,很难理解是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有些礼仪形态,完全可以通过礼仪课程来解决,而且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的规范与要求。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礼仪,变成一个不能够融入社会的怪怪的人,那是对儿童的一种伤害。

与其重新把这些尘封历史的老古董重新挖掘出来进课堂,不如让我们的儿童能够从小接受现代文明,放眼世界,在当今中国让儿童读《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儿童公约》等等显然要更为重要、更为急迫。即使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与古典的民族乐曲,也远比类似《弟子规》这样的教材有价值与意义。唯有这样,中国才会有希望充分世界化,让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纠儿童的任性心理
古代一个秀才科举前非常紧张, 居然认为写文章比妻子生孩子还难
如何治疗依赖型人格障碍?
秀才、举人、进士地位多高?放到如今,相当于什么学历?
性格坚强从三岁前培养
(转载)我为什么反对幼儿读《弟子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