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如何“老有所养”?


我国每年大概有1000万人跑步进入老年人队伍。

照此速度,中国老龄化在2050年会达到最高峰(4.87亿)。而目前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若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约涉及2亿人。

养老金是否够用?医疗费用如何解决?谁来做失能照护?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在2016中欧—海棠花开养老产业论坛上,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乌丹星表示:“过去养老靠单位、靠家庭,今后靠的是市场和个人。

养老产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怎样把握时机准确切入?养老产业链有什么样的特性和商业模式?养老产业发展面临怎样的问题,又应该依靠何种力量走下去?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企业怎样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

报报君本期推出乌丹星在论坛上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为主题的部分演讲内容,一同探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我们如何“老有所养”。


乌丹星/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执行院长


养老产业链


养老产业可以分成几个子产业。从产业链来看,上游是投资、金融和保险,投资是指投资方;金融指的是老年人手里的钱一定要拿出来用,否则市场无法发展起来;保险是指老年人要有基本的保障,包括长期照护险、社会险和商业险。中游指的是实体,包括地产、服务、和医疗,下游指的是养老用品、旅游、教育等。由上游拉动中游,下游对中游产生支撑。但我们现在大兴土木、跑马圈地建设的基本是中游,上游和下游没有跟上,所以中游的发展也很艰难。


从中游自身的生态链构建来讲,老年地产是一个典型的金融生态链,是以投资拉动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老年服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态链构建;而老年医疗又是典型的专业资源生态链,但这个专业资源生态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与养老更相关的其实是前端的健康管理和后端的康复护理,而不是中间的医疗。但目前市场对“医养结合”的理解就是建医院,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失能之后的康复护理。

 

除了一般产业的特性,养老产业有其非常重要的特殊性:

 1 

综合性

横跨一二三四产业,它是针对某一群人的特殊横跨产业,而不是家电、汽车这样的纵向产业,因此在横向整合上难度非常大。

 2 

群体性

这个群体对产品、服务的价格非常敏感和挑剔。

 3 

微利性

养老产业的单一产品和服务的获利能力非常有限,但并不代表这个产业不赚钱。养老产业最终做大做强靠的是规模化和品牌化。美国与养老相关的25家上市公司都做的非常大,最终靠的就是规模和品牌。

 4 

缓慢性

老年群体本身认知缓慢、决策缓慢、启动缓慢。

 5 

公益性

无论营利还是非营利,它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养老本身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加上中国的东方文化和孝道文化,这点毋庸置疑。


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


研究2008年金融风暴可以发现,在经济下滑时,相比其他产业,养老反倒是保值增值的产业。我们认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是从高速发展走向低潮,在快钱热钱之后,稳定的现金流为王,暴利时代终结,微利时代开始,浮躁的生活返璞归真。这个趋势会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理论积淀。


国外的养老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初期是政府主导,中期是政府加企业,后期是成熟的企业主导。现在中国正处于第二阶段,也就是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进入产业、政府和企业交织在一起的状态。


国外主要的养老模式可以分为:

模式一:北欧福利型,即政府出钱,社会组织出力;

模式二:美国的市场化,即政府不出钱也不出力,只是维持秩序;

模式三:亚洲的混搭型,即福利型和市场化结合在一起。


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而是应该分区域植入不同的模式。例如中国一、二线城市应该采取美国市场的商业模式;农村地区应该采取福利国家的模式,通过税收、转移支付来支撑基本养老需求;中等城市则应该采取混搭模式。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9073”的目标,90%的人在家养老,7%的人在社区养老,3%的人进入机构养老,即搭建一个三级网络。家庭照护是第一位的;当家庭不能支撑时,社区对它产生支撑,包括日间照料和养老服务站;当社区不能支撑时就由机构支撑,所以大部分进入机构的老人多数是高龄、失能、半失能或独居的。


2015年,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居家养老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虽然送餐、日间照料做得非常热闹,但免费活动一结束,大家转身就走。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想清楚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商业模式,不确定居家养老服务能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或者产业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服务非常碎片化。



2016中欧-海棠花开养老产业论坛吸引200位中欧校友、行业人士与相关领域学者出席,共话“中国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


养老产业发展的六大问题


问题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因为现在我们的发展处于第二阶段,政府和企业胶着在一起,很难确定谁是市场主体。过去基本上是政府保三无老人,企业不参与,但现在市场格局变了,政府只管5%,剩下的95%推给市场,市场要如何接收这么大的人群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市场要承接政府整个的养老服务,需要满足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社会资本能进能出,现在社会资本能进去但是出不来,因为大多数投资是非营利,房产不能抵押贷款,盈利也不能分红,就变成了社会福祉;二是实体经营必须能微利存活,要想清楚盈利的模式是什么;三是确保从业人员能留下来提供服务。


问题二:政府部门之间体制上的障碍

医养结合现在隶属于两个部门,一个卫计委一个民政部,他们都在谈自己的权利、标准、支付体系,没有做到融合。打个比方,对一个老人每天的照护既涉及到护士,又涉及到养老护理员,这两个职位在一线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薪酬水平、社会地位、成长路径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每天的工作交叉程度达到50%-60%。养老是一个长期照护,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就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


问题三:和营利非营利之间的问题

非营利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模式,但在中国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想靠政府政策获得各种补贴,包括地补、床头补、人头补,另一方面又想自己单干,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很难选择。


问题四:公办和民营之间的关系

现在国企和央企大踏步进入养老产业,他们在资金、审批、信任度上要比民企有更多优越性,所以民企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公办可以等民办的做好后进行收购,这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问题五:失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中国每年要解决1000万人口的就业,包括700万大学生、300万转岗再就业,而仅老年人照护就需要1000万人,但现在一线城市有大概60万照护人员,其中只有不到10%拿到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如果不把养老作为一种职业进行人才培养,中国养老产业是没有希望的。


问题六:生存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养老企业的经营状况是60%~70%亏损,仅10%有微利,20%~30%持平。

从现在整体存活程度来看,机构的生存模式相对清晰,机构的服务总量、人员配置、运营是稳定的,只需要解决入住率的问题,而社区从服务总量把控、人员配置到成本控制都非常难。所以很多人把社区变成一个营销中心,而不是真正的营运实体。


养老产业的未来


目前国内养老产业的境况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政府、企业和资本着急,但老百姓没有人讨论老年后的问题,所以市场并没有真正启动。目前来讲,认知、储备、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没有做好准备。在缺乏资金、团队、盈利模式的情况下是不适合做养老的。

 

进入养老产业要先想清楚这五个问题:

1.该不该做?

2. 做哪一块?

3. 客户在哪里?

4. 盈利模式是什么?

5. 服务的人在哪里?


养老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可以决定的,大环境决定应该怎么做,资源配置决定谁会跟你合作,市场决定老百姓买不买单。现在做养老项目的都说要做中国NO.1,实际却是站位高大上,行动跟不上;硬件高大上,队伍跟不上;理念高大上,文化跟不上;资源高大上,融合跟不上。


在这个阶段,养老项目应该坚持做小不做大,控制风险;做人不做房,构建核心;做精不做全,集中优势;做益不做利,借势练兵。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产品和服务,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群体,是现在的20后、30后、40后,还是之后的50后、60后、70后。

 

最终中国养老产业要依靠以下三种力量走下去:

专业的力量——只有专业度提升了,服务品质才可能提升。

公益的力量——没有价值观,就没有更多的志愿者和低龄老人来支撑、帮助这个产业的发展。全部靠全职员工是支撑不起来的。

资本的力量——没有资本各种项目就无法施展。资本也要站在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养老。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突破一定是“三个可持续”——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自主经营可持续。单纯走商业路线不是养老的本质,单纯走政府路线不具备可持续性,单纯走公益路线不是独立的生存模式。


但未来公益力量一定会在养老产业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倡导把公益元素直接融入现代商业。从一开始就没有暴利行业、暴利产业、暴利企业,要培育的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就是要把社会需求通过企业运作变成社会福祉,这一定是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社会企业和一般的商业化企业有以下区别:

1. 社会企业是公益性的视野、市场化的运作;

2. 非暴利但可适度盈利,否则无法存活;

3. 不依赖政府,可以形成自我造血机能;

4. 可以形成常态化的公益慈善支持,包括筹资;

5. 有一批自愿者队伍。

 

据联合国推算,中国市场真正的成熟期在2030年左右,也就是还有大概20年将会是中国养老产业非常好的发展期。而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单位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最终变成一种人人享有的平等权利,成为一种社会福祉,也最起码需要20年。

(本文由《中欧商业评论》根据乌丹星在2016中欧—海棠花开养老产业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经《中欧商业评论》授权转载,节选后略有改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国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营经验
社区嵌入式养老
1分钟笑60次!这部神剧太适合跟家人一起看了
创新多元化模式 医养结合助力“老有所依”
老龄社会,养老产业成了“香饽饽”,如何开拓考验智慧和耐心!
养老产业这杯羹,不是你想分就能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