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术视频:改良Poppen入路切除镰幕交界区脑膜瘤

全文请见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6年第8卷第6期。系本平台首发。媒体转载请标明出处。


1
 病例资料

  女,63岁。因“头痛1月余”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术前MRI显示镰幕交界区脑膜瘤,大小约37 mm×33 mm×32 mm,伴梗阻性脑积水(图1)。入院后行头颅CTV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内静脉远端及大脑大静脉均未显影(图2)。


图1 术前MRI显示镰幕交界区脑膜瘤,T1像呈等信号,T2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均匀、明显。


图2 术前CTV显示双侧大脑内静脉位于肿瘤下方;双侧大脑内静脉后部及大脑大静脉均未显影。


2
 病情分析及手术策略  

  患者为老年女性,镰幕交界区脑膜瘤伴梗阻性脑积水,可选择改良Poppen入路行肿瘤切除+托氏分流术,以一期切除肿瘤并确切解决脑积水问题。因CTV显示双侧大脑内静脉远端闭塞,可在术中离断大脑内静脉以彻底切除肿瘤。


3
  Poppen入路行肿瘤切除+托氏分流术技巧及要点

  因肿瘤位置深在,且伴有梗阻性脑积水,应避免强行牵拉脑组织以防引起脑组织挫伤;我们在打开颅骨后,见硬脑膜张力极高,立即切开少许硬脑膜并穿刺侧脑室枕角,充分释放脑脊液,脑组织张力下降后,再完全打开硬脑膜、牵开枕叶,显露镰幕交界区。而后平行于直窦切开小脑幕,暴露肿瘤。首先行瘤内减压,获得充分操作空间后沿肿瘤边界显露深部结构,并将肿瘤连同基底全切除。手术要点见图3~图13。


图3 患者取俯卧位,三点头钉固定头部。左侧枕部马蹄形切口,内侧切口沿中线下延至枕骨大孔水平,小型手术托盘置于患者头部右侧,便于术者在患者头顶和左侧变换位置。

图4 因硬脑膜张力极高,故切开少许硬膜,在顶叶后部中线旁开3cm处穿刺左侧侧脑室枕角,进入脑室后拔除针芯,充分、缓慢释放脑脊液。


图5 脑脊液充分释放后,脑组织张力明显下降后,打开硬脑膜,逐步牵开枕叶,暴露小脑幕缘。

图6 平行于直窦在其旁1cm处切开小脑幕,边切开边止血,位于小脑幕下方的肿瘤可充分显露。

图7 在肿瘤内部以双极电凝、显微剪刀分块切除肿瘤,内减压尽量充分,仅留薄层瘤壁,以便牵拉瘤壁,显露深部结构。

图8 轻轻牵拉残余薄层瘤壁,沿瘤壁分离肿瘤和周围结构的粘连,并将肿瘤分块切除。

图9 显露、切除瘤壁过程中,可见肿瘤基底广泛,涉及镰幕交界区大脑镰、小脑幕。沿肿瘤基底离断大脑镰,电凝切断下矢状窦,并向后离断小脑幕上的基底,直窦的近端已基本闭塞,予以切断。

图10 再于肿瘤的后下方,电凝、离断已被肿瘤侵犯并已闭塞的大脑内静脉远端。

图11 同侧肿瘤切除后,对侧肿瘤较易暴露、切除。

图12 这样,肿瘤就连同大脑镰、小脑幕基底一并完全切除。

图13 分离显露枕大孔区,高速磨钻磨除枕大孔后缘及小块鳞部骨质,将分流管自枕部术区从枕骨下送至枕骨大孔区,置入枕大池并缝扎固定。


4
 手术视频

长摁二维码观看完整视频。


5
 术后处理和随访

  术后第一天常规行头颅CT检查(图14),明确颅内有无出血、水肿等并发症,行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以形成压力梯度差,促进分流管内脑脊液流动。术后病理:脑膜瘤,纤维型,WHO I级。患者术后恢复良好,MRI复查显示肿瘤切除完全,脑积水消失(图15),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顺利恢复出院。


图14 术后CT显示肿瘤切除完全,术区无明显出血、水肿,分流管在脑室端和枕大池端均显示在位,脑室恢复正常大小。


图15 术后MRI显示肿瘤切除完全,脑积水消失。


6
 讨论

  镰幕交界区脑膜瘤罕见,发生于小脑幕、大脑镰硬膜皱褶处,在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的前方生长,或沿镰幕交界长轴生长。此处,大脑镰终止于小脑幕,形成了大脑镰左右两侧、小脑幕下方三个分割空间,增加了镰幕交界区脑膜瘤的显露困难。大多数患者会有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及视觉症状,有时也会出现小便失禁、个性改变、步态不稳、头晕、轻度认知变化等症状。其中,部分症状可能由梗阻性脑积水引起。体检最常见的体征为视乳头水肿。

  镰幕交界区脑膜瘤有几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包括幕下小脑上入路、坐位双侧顶枕开颅、窦上下联合入路等[1-2]。Poppen入路,即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由Poppen首先描述。这一入路切除镰幕交界区脑膜瘤具有如下优点:(1)手术路径短;(2)无需切除脑组织,利用脑组织自然间隙,显露好,操作空间大。传统的Poppen入路为右侧枕部开颅。我们对这一入路进行了改良,一是将枕部切口和开颅改到左侧,这样做的好处有:(1)术者为右利手时操作更方便;(2)左侧横窦常无右侧发达,万一损伤不致引起严重后果;(3)便于术者在患者头顶和左侧变换位置。二是将切口沿中线下延至枕大孔区,同期进行侧脑室-枕大池分流术(即托氏分流)。分流管从硬膜外通过,更为平复,并不易滑动[3]

  镰幕交界区脑膜瘤的手术还涉及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窦汇等深静脉系统的保护问题。深静脉系统由于静脉壁薄弱、被肿瘤推挤后位置多变,因而容易损伤。深静脉急性损伤后,可能会影响丘脑、脑干等重要结构的静脉回流,导致静脉性脑梗死,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昏迷、甚至死亡;因此术前所有患者均应进行脑血管检查,以评估深静脉是否通畅。如果深静脉已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良好,可连同肿瘤一并切除;如果深静脉受侵犯但未闭塞,要么切除并重建,要么次全切除后严密随访。在罕见的直窦通畅的大肿瘤病例中,可考虑行次全切除,以保证静脉通畅;必要时,可以待肿瘤继续生长、深静脉闭塞后再行手术治疗。我们曾在2005年报道了11例镰幕交界区脑膜瘤的手术结果,其中有8例切断了大脑大静脉,术后仅1例出现浅昏迷,两天后清醒,后痊愈出院;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4]

  镰幕交界区脑膜瘤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肿瘤即使全切,术后导水管也不一定能恢复通畅,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因此,建议在切除镰幕交界区脑膜瘤同时一期进行托氏分流术。我们总结托氏分流术处理脑积水的优点是:(1)将脑脊液自侧脑室引流至枕大池,模拟了脑脊液的自然循环过程;(2)可以采用同一体位、通过一次手术解决肿瘤切除和缓解脑积水两个问题,避免术后患者因急性脑积水导致病情急剧加重,费用及风险都较二次手术大大减少;(3)分流管经枕角穿刺送入侧脑室额角,额角内脑脊液接近正常脑脊液,且不易被脉络丛组织包裹、堵塞,不易因术中出血堵塞分流管;(4)脑积水缓解率高于其他术式[5]

参考文献:

[1] Goto T, Ohata K, Morino M,et al. Falcotentorial meningioma:surgical outcome in 14 patients[J]. J Neurosurg, 2006, 104(1):47-53.

[2] Bassiouni H, Asgari S, Konig H J, et al. Meningiomas of the falcotentorial junction: selection of the surgical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tumor type[J]. Surg Neuro, 2008, 69(4):339-349.

[3] 王汉东. 神经外科手术彩色图解[M]. 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2013,73-79.

[4] 王汉东, 史继新, 杭春华,等. 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1): 39-41.

[5] 张治元, 王汉东, 史继新,等. 松果体区肿瘤导致脑积水的处理[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10): 1013-1015.

[收稿日期:2016-12-12][本文编辑:李筱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Poppen 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瘤
脑膜、脑室、脑脊液和脑屏障 - csylmj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镰幕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策略--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天幕脑膜瘤切除术视频
【论著】神经内镜下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效果
小脑幕切迹间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