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 | 李希贵30年总结3把尺子:当你为了学生,整个世界会为你让路


精彩导读

只有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曾经有很多朋友、同事在不断地追问我“在你克服障碍、走过坎坷、一路走下来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始终慢慢接近理想、慢慢接近坦途、慢慢能够向着正道越来越近,这是为什么?”这些追问使我不得不思考

 


在有关专家和同事的帮助下,我感觉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最重要的坚守了“三把尺子”。

 

一、为了目标还是方式。

 

二、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

 

三、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第一把尺子:目标还是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把方式当目标。

 

例一:学校改革,别错把方式当目标


1

弯路:让6个老师落聘带来巨大工作量

 

我在高密四中当校长的时候,在学校里推行了“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这项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把方式当目标。

 

当时把这场改革目标定位在“能者上、庸者下”。所以,在确定学校编制的时候,比现有的教职工数量就少了六个岗位。

 

那场改革表面上很成功,但是背后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要做六个落聘教职工的思想工作还得努力帮他们去联系工作

 


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弄清“四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落聘是方式,“能者上、庸者下”是方式。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是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可以。

 

2

改变:“能者上、庸者下”,也能让人人有岗位

 

所以,到了高密一中之后,我们聘任“能者上、庸者下”但这是个方式,目标不是为了让大家落聘,只是岗位的“能者上、庸者下”。


当时,高密一中教职员工是200个,我们设置了203个岗位。也就是说,只要愿意在这个学校继续干下去,而且不计较干什么,人人都有岗位。

 

这样一来,是在校内岗位的“能者上、庸者下”,也解决了调动积极性的目标。

 

例二:老师搞活动,不能费尽心机想方式却丢了目标 


十一学校每年夏天有一个分年级的泼水节。因为只有分年级,老师学生互相认识,泼起来才有味道。但是,我们不仅仅把它当作好玩的活动,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老师泼学生一把,学生泼老师两把让老师、学生构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个学校里,师生关系平等了,才能暴露出真实的学生,才能发现教育的起点。平等的校园氛围,要靠一个个活动来实现。


但是,有些年级一开始的时候,把最重要的目标丢了,只是在方式上费尽心机。

 

多时候,特别需要参加的教师往往不参加老教师不好意思参加女老师怕把衣服弄脏不愿意参加参加的青年教师恰恰不参加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天生就跟学生的关系很平等

 

所以,当时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加了竹竿舞,虽然也非常好,但是没有瞄准目标。如果竹竿舞有老师给学生翻竹竿,甚至有老师跳一跳会更加贴近目标。

 

例三:校长和学生共进午餐的活动目的,并非教育


我们学校有一个每天中午校领导和学生共进午餐的活动,十年了,我们一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正确处理了方式和目标的关系。

 


共进午餐这个活动,我们有几个原则:

 

一、尊重学生所有的想法,不过多地去评判。

 

二、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使学生感到这个活动确实非常有意思,校长非常幽默、平易近人,还送一本书,甚至还加微信。

 

这个地方,好像没有多少教育在里面。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的目标不是教育。这个地方最重要的目标是为教育打好基础,是为以后的教育提供可能。

 

信息反馈系统必须双线。校长、副校长了解学校情况,靠老师是一条线;但是必须有第二条线——靠学生。如果仅仅通过一条线来了解情况,那一定会出大问题。所以,建立一条双线的回路,是活动的第一个目的。

 

第二、在学校里校长跟学生没有朋友关系全部都是教学关系、官方关系的话,就听不到学生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必须有非常亲近的学生朋友有些,老师还不知道,你知道。而且,这种亲近关系会正向传递,他会告诉他的同桌、他会告诉他的同伴,使这些同桌和同伴也跟校长亲近。

 

第三个目的,让学生明白无论遇到什么重大的问题,关键时候有校长挺你让学生知道这一点,学校才会安全,才不会因为由于教育者偶尔岗位、环节上情绪失控,导致学生受到过大的压力,出现一些极端情况。

 

所以,“校长有约、共进午餐”不是一个教育活动。如果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对他进行批评教育,那他就不来了,所有的目标都没法实现。学生来了,校长就有机会,只是这个机会不在今天,一定在明天和后天。


例四:特色学校会让我们严重脱离教育的本源


现在就近入学、划片招生越来越严格。在这样一个制度之下,各个地方的学校招生的范围越来越明确,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创办特色学校的目标和方式。


创办特色学校,在好多地区、好多学校已经成为一个目标,事实上它是一个方式,是学校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或师资队伍的局限,希望在某一点上加以突破,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一个策略。


从根本上来,特色学校一定会伤害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学生按照常态分布,一定具有不同的个性、潜能。教育就是通过相对覆盖全面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潜能。学校只有特色,势必就会造就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唤醒自己、发现自己。

 


如果说,在80年代,我们面向全市全省招生,办特色学校还可以的话,今天的就近入学,学生越来越常态分布,这样的方式一定会让我们严重脱离教育的本源。

 

例五:名校办分校,不是要最终办成集团


十一学校也和大部分优质学校一样,办了很多分校,很多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但是,十一学校在办分校的开始,就确定了名校办分校是一个手段、方式,不要最终办成一个集团。

 


现在,很多优质学校办了很大的集团,而且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这无端就给那些分校增加了新“婆婆”——教委要指挥、集团要安排、地方和学区检查督导......

 

每接过一个薄弱学校前三年,十一学校当分校来办,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对它的调控、课程的输出、学校治理结构的重建、管理团队的输入。这个力量越大越好。

 

三年之后,他就可以变成盟校。就是把过去当儿子的学校,变成兄弟。不再去调控、指挥,最大限度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

 

再过三年时间,我们希望把变成一个独立的常态下的学校,把交给社会、交给政府。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既有过去打的基础优势,又有自己个性成长的空间,又没有了这一层“婆婆”——当学校发展起来之后,如果继续管,学校听也不好、不听也不好,这个滋味很难受。


所以,我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实现政府的目标——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同时,我们也实现学校的目标——学校要有自己个性的、多样化发展的空间。

 

这是“第一把尺子”。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用好了这把尺子,就不至于南辕北辙。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第二把尺子: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


 


例一:教师岗位要和学生关联起来


我在高密一中自主改革的时候,给教师和职员都明确了级别。比如初级骨干教师的标准,其中有一条:“师德修养较高,品德言行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好评。”绝大多数学生,是85%的学生。

 


所以,初级骨干教师、中级骨干教师、高级骨干教师、副主任教师、主任教师、特级教师,这些都有关于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约束。但是,我们没有把握好,只是从岗位的技术含量、工作的繁重程度、星期六是不是值班这三个维度来明确职员的岗位高低。

 

三个原则没有一个和学生关联,当职员的工作意义仅仅和繁重的工作、技术不值班联系的时候,它的意义在学校里就大大受损。


所以,把职员的岗位和学生关联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例二:当你为了学生,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去年高三毕业的一届学生,有四个学生进入了国家队,获得了全国的金奖而且根据教练的判断,这四个学生只要到美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一定全是国际金奖。建校60多年,我们一个金奖还没有过,这一次可能四个金奖。所以,老师非常激动,学校也非常兴奋。

 

但是突然之间,有三个学生提出:“我们不去参加国际竞赛了。想用这一年的时间不去重复训练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我们要好好地学一学大学的物理课程。”

 

尽管我们内心还是纠结了半天,但还是同意了。后来,去的学生获得了金奖,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没去的三个学生考上了北大的物理学院。


这是好多老师、教练、大学的专业教师特别高兴的事。因为不断反复训练的竞赛方式,导致很多参加竞赛的学生一生讨厌这个学科,我们非常幸运,当放开学生,不再让他重新训练的时候,他反而爱上了这个学科。

 

通过这件事,我想说关键时刻,判断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

 

在给老师确定聘任级别的时候,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在给职员确定聘任级别的时候,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在决定这些学生是不是可以继续去重复训练的时候,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

 

我曾经开玩笑说:“如果你说是为了学校的话,我问你两次,基本上就问到了你的内心是为校长。”为了学校说法,很多时候是经不住问的,只有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这是“第二把尺子”,就是不时地把任何一件事放在心上掂量一下。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第三把尺子:为了学习还是为了学科


 

例一:拿出四节课让学生读书,考出了状元


“第三把尺子”,从高密一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说起。当时语文学科决定在每个星期六语文课时,仅仅给老师两节课完成语文教材,拿出四节课,由老师带着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

 

这个经历看上去很简单,事实上经历了很多挫败,非常困难。每个老师内心一直在呐喊完不成进度。但是,我们并没有去想每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差别很大、相去甚远

 

常幸运,这届学生最后语文成绩在潍坊特别突出,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把为了学科到为了学习上,我们内心对这个考量还是太少。所以,这个任务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任务很重。

 

例二:现在涌现的若干教学模式,有点暴力


我们当老师的,相对来说是人群里热爱学习的人,于是就认为百分之百的人都应该像我们一样学习,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因为他生理原因、心理原因、长成的环境、习惯等等,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方式。

 

有些人喜欢听、不断地问,在美国的文化里,这种人就特别多;有些人喜欢看纸质的书,他认为书香味跟喝咖啡一样有些人甚至说,再过一千年也会看书,书香味是电脑代替不了的。

 

现在涌现出若干教学模式,但无论把教学模式描绘得多么天花乱坠,我都不会相信它适合所有的学生它对不同的学科用着一样的模式对不一样的学生用着一样的方式,本身就有点暴力倾向


 


那种模式会取得好的分数,甚至也可能培养学生一些能力,但是驱动的一定是学科,通过学科再去驱动学生,带来学习。它是一个驱动学科要质量的模式。

 

例三:让学校干事的老师有权力


最近,我们正在反思教学,经过共同智慧,希望形成一种新的学习系统。


这个学习系统,我们希望从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开始,让老师为学生:提供评估量表、准备资源包、搭建脚手架、提供工具箱。当有了这些之后,就放开,给学生、老师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空间。最后,有一个缰绳,就是基于学习目标的检测。

 


过去,我们接受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理念,在给学生空间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现象:一放开就乱效率不高。为什么?

 

第一、我们没有共同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我们没有给学生准备好多的学习资源。

 

下一步,我们打算更多地从这里做文章,把老师转到去更多地明确学习目标和准备资源上。把这个工作做好了,后面尽最大努力去放开。

 

这样一个转变,事实上也是从“为了学科”走向“为了学习”的重要一步。


需要学生体验的课堂,必须为了学生的学习本身,而且一定要帮助学生共同设计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这样一个工作,就需要给老师更大的空间,去准备资源包、开发工具、搞评估量表,他需要充分的自主权、更大的空间。

 


所以,我们把学科组拆为三个小组织。“年级教研组”,这是一个独立组织。“课程组”,我们有268个课程,经过整合还剩了大概100左右。再加上原来的学科组每一个小组织都有独立的预算,过去在校长教导处手上的权力全部分散到这些小组织手上。

 

所以,今年全校有176个预算单位。也就是说,有176个人签字就可以到财务报销,他们具有明年一年的预算支配权。其实,学校花总钱数没有增加一分,只是把它拆到每一个小组织手上,让干事的人有权力。

 

这样改变,就使老师不断从学生那发现需求不用再汇报请示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在购买资源、聘请专家、搭建各种脚手架方面,就有了相对的资源。我把它叫做“第三把尺子”。

 

回忆这30年的时间,什么时候一些弯路、遇到一些坎坷,基本上就违背“三把尺子”的时候。什么时候慢慢校正,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三把尺子”的要求去做的时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把学生培养成不一样的人
老师的三把尺”,管理者“三句话”……名校长李希贵学校管理精粹
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经验综述
生命教育是人性的呼唤
校长期末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材料
新学校行动计划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