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视角:“学了到学会、听懂到会做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新视角:“学了到学会、听懂到会做题”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老师讲了,学生学了,但学生还是没学会;老师讲题能听懂,但独立做题却不会做。这个棘手头痛问题症结何在?

我认为是“两虚“、“两少“造成的:

一是课堂教学时二次信息传换“前实后虚”。另外对内容选择”配方性知识”多,”理解性知识“少。

教育大伽崔允漷先生认为:从课堂信息传递来看,从教到学是第一次信息转换,从学到学会是第二次信息转换。经过两次信息转换,学生才能学会。只关注第一次,不关注第二次,学生是难以学会的。但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复杂、更重要。第一次转换是信息的人际转换,即从教师到学生;第二次转换是信息的自我转换,即学生对信息的精加工,如将新接受到的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便于及时提取;从单个新学的概念同化到原有的概念网中,使之结构化;将两个及以上看似不相关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

当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是第一次信息转换效率、效益、效果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却忽视了信息自我转换时的信息深度加工,也就是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没有完成。表现在学生记忆没有实现临时记忆转化为编码贮存的永久记忆;碎片化知识没有实现同化、顺应后的自我系统建构,不能快速提取、解码、重组、重构。因此后课堂改革重点或侧重点、用力点应指向破解“如何对信息深度加工”这个主要矛盾,把这一或无或虚课堂环节做实。

二是知识在实际情景应用时,问题建构时的建模思维虚,后面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环节实,我称之谓“前虚后实。另外,关注做题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的多,高端外部拓展迁移的少。

核心素养背景下,试题编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型。原来试题中所给条件、要求、欲解答的问题非常明确,而现在试题,仅提供一个供考生阅读文本,考生必须先筛选有用的关键信息,再进行抽象、建模,然后才能做答。也就是说,先要把文本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建模思维转化成传统考试中条件、结论明晰的试题,再解答。这就要求从原来解决问题学习,走向构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学习。

当前,笔者发现多数学生遇到文字较多叙述的试题,要么瞟一眼,认为读不懂,立马放弃,要么没认真阅读,漏掉部分关键信息。也就是说学生学科阅读品质及学科阅读能力即学科阅读素养非常欠缺。

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些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抽象、建模,造成学生没有完整经历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非常普遍。

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在讲评、处理习题时对问题建模环节走的虚,过于关注怎么解题这个环节,我称之谓前虚后实。

学生“学了到学会、听懂到会解题”这个能级如何破解?破解策略是,把两虚变两实,构建信息转换、解决真实问题完整链条。同时在内容选择、迁移质量方面减少两多、改变两少,改变学习的突三度。

策略一、借助5R加工法、思维导图加工法等工具实现对信息的深度加工,让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真实发生。

第一次信息人际转换实现后,让学生将课本上或教师整理的双基知解清单进行疏理、提炼、创新的知识个性化的深度加工:把课本内容、清单仿用康奈尔法整理笔记。笔记分本课重点、重要内容、自己概括提炼三大部分,其中重要内容一栏又拆分为从要点提炼出的线索(关键词)、内容、例子。整理笔记后还要依据提示、线索、提炼出的关键词及自己小结回忆、记忆学习内容。

当然用画思维导图法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策略二,重视学科阅读,重视问题建模,把理清、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夯实,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即拉长传统教学链条,重心前置。

具体讲: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试题材料,接着再读圈出关键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组合复述相关信息,后让学生抽象、建模成相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方法。

辅助策略一: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能级跃迁。即“让学习者脱离新知识结构本身的限制,在复杂情境的刺激下,面对更加综合性的问题进行的所有传统意义上的远迁或高级应用;以及高于知识原始形态的非良构问题的解决,通常这些问题都是真实情境或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辅助策略二: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要减少“配方知识,增加理解性的知识。用多种认知方式、多元解读,思考事物本真、关联,从学科的狭窄的“学科理解”走向多元的全局性理解:关注核心品质对关键能力的反馈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三学生,一轮复习能听懂,地理成绩不稳定怎么办?
老师上课最容易忽视的14个关键细节,一定要注意!
老师讲课(点拔)最容易忽视的16个细节!
教师授课、点拨最易忽视的14个细节
要让学生听得懂,讲出来,做出来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