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就是关于“人”的教育——周国平、朱永新、艾伦·麦克法兰对谈实录

11月3日,第二十届深圳读书月坪山区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大家书房”会客厅活动,由周国平、朱永新、艾伦·麦克法兰围绕“中英教育比较”展开对谈

 关于《教育的对白——朱永新对话麦克法兰》

胡洪侠(坪山图书馆理事)

今天的对谈我想请三位谈论三轮话题,一是谈谈新书《教育的对白——朱永新对话麦克法兰》,二是谈谈中英教育的比较,三是谈谈阅读。首先我们讨论第一轮话题,有请艾伦教授。

艾伦·麦克法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

大家好。我的发言得有多长呢?大概30秒吧。中国和英国两国的教育都有上千年的发展,也有各自的特征,两国的教育在相互碰撞中相互学习。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在历史上也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过去可能主要是达官贵人接受教育,但是现在教育更加普及化。英国的教育比较地全面,它训练人的头脑以及身体各个部分,让人们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工作。能够跟朱永新老师、周(国平)馆长合作把中英两种教育制度更好地进行讨论和融合是一次很荣幸的对话,这就是我的30秒发言。

胡洪侠:

谢谢艾伦,艾伦今天惜字如金,我们待会再让他详细谈谈,先让朱永新老师说说。

朱永新:

其实艾伦他刚刚回答的是第二轮的问题“中英教育的比较”,我还是讲第一轮的问题关于《教育的对白——朱永新对话麦克法兰》这本书。这本书的缘起是艾伦之前在做一个全球的思想家影像库,他带着一个团队来对我进行访谈,密集地向我提了很多问题,对话的过程中我也向他提问,这样就有了第一场的对话。后来,我觉得这个对话很有意思,是一次中国和英国、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

我特别喜欢跨界对话,大家知道我跟周国平老师做了中国教育30人论坛,这个论坛就是一个跨界的论坛,里面有周馆长这样的哲学家、也有经济学家、法学家等等。关于教育的很多问题我一直认为,不能仅仅在教育里面找答案。教育的很多问题如果只在教育里面找答案是永远找不到的,而且永远走不出去,必须要跨界。因此,我非常想了解教育以外的人是怎么看教育的,尤其是这些国外的大思想家、人类学家他们怎么看教育。

我经常认为对话比讲演更有意思,因为讲演是单向的,对话是双向的。对话可以激发你想很多问题,自己一个人思考、写作的时候很多问题想不到,只局限在个人的思维和逻辑中。但是对话会产生怀疑、提问、辩论,对教育问题的分析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于是我和艾伦就开始了这样的对话。这本书中其实很多问题还没有谈完,虽然里面关于教育的大的问题基本上都已经涉及了。从童年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从中国的文化到英国文化,特别是对剑桥大学的教育体系、教育特点,包括其学院制、导师制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对话是关于当时有一个中英教育的PK,说我们中国教师去英国,把英国的教师打败了,英国引进中国大量的上海数学教材,引进上海的数学老师。这个信息出来后,人们就会思考到底是中国的教育好还是英国的教育好?中国人和英国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和艾伦就这个问题也做了一些我们自己的分析。

这样对话的过程我觉得应该记录下来,大概就是这本书的缘起。

胡洪侠:

谢谢朱永新老师,下面我们有请周馆长发表他的看法。

周国平:

今天的主角是艾伦教授和朱永新老师,我是今天的东道主。朱永新老师是我的好朋友,我很佩服他。他有两个身份:一是学者,二是官员。这两个身份集中在一起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作为学者来说,他对教育有批判性的思考;作为一个官员,他不能光批判,要有建设性的态度。他有很多建设性的构想和实践,尤其是在新教育事业上。对于中国的当代教育,朱永新老师的功劳是很大的。

艾伦教授,我正在读他的书。作为一个学者,他的思路非常开阔;作为历史学家,他拥有宏观视野;作为人类学家他做了很多田野调查,关注细节,严谨求证。同时,他又懂哲学。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他谈教育的时候就会有别人很难关注到的角度。

开场的时候,胡洪侠说我是因为研究尼采所以就有谈教育的资格。其实,即便我不研究尼采,我依然有谈教育的资格,因为我是一个父亲。我亲自经历了我两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里面我是有很多体会和想法的。在座的朋友,只要你有孩子,你们都有资格来谈论教育。

中英教育比较

胡洪侠:

刚刚艾伦教授30秒的发言,我代表读者表示实在不够听。艾伦在剑桥从教已经40年了,所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艾伦继续跟我们谈教育。

艾伦·麦克法兰:

要谈我任教的剑桥,她已经有800多年历史了。剑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其中有80多位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很多人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突破性的贡献,比如牛顿、达尔文。剑桥有很多迷人之处,大家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我的书,今天我先着重谈三点。

第一:教学系统。中国的教学系统是老师上课讲授知识,学生听课。剑桥的老师和学生更像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会一对一或者一对二共同研究,课余时间也可以一起休闲打网球。

第二:剑桥的教育,不光是“育脑”,更是“育人”。鼓励学生一起学习,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剑桥有20多个学院,一个学院大概500人,大家吃住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学生与老师都很有归属感。

第三:教育是传递希望。剑桥的老师会传递这样的概念:大家要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成熟的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是上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运动项目等。我在中国的大学里也看到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方向。

胡洪侠:

现在回到主题了,中英教育比较,英国的艾伦教授已经讲了,那么中国的呢?掌声欢迎朱永新老师。

朱永新:

我一直在想,中国的教育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当中有很多非常好的经验。当我们很多人都在批评和抱怨的时候,其实西方很多国家包括英国在内在研究中国教育。最近几年我的书被国外翻译得很多,有25种语言在翻译我的著作。他们是关心我吗?不是,他们关心的是中国的教育家、关注的是中国的教育。

英国为什么把中国的老师请去教学?为什么引进我们的数学教材?至少在数学教学上我们是有优势的。尽管中国的教育毫无疑问是有其特点和优势的,但是作为教育学者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不断改进,让中国教育不断成长,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去关注我们的问题在哪。

找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一直在想,我们跟英国、东方和西方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我们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我们太过于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去关心人的养成。我们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人,结果就是在同一标准之下只会出现少数英雄,而其他人更像一个失败者的角色。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快乐?两千多年前,孔夫子说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的课堂是让孩子听完之后还意犹未尽,希望继续讲下去;好的教育是令人陶醉的,让人幸福的。

我们太注重教育结果而不享受教育过程,注重补短而不注重扬长。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邻居家的孩子比较,拿自己的学生跟隔壁班的学生比较,而且往往是拿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

昨天我跟周(国平)馆长讨论,其实孩子很多问题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孩子的很多路最后是他们自己走的。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认为自己行,让他在学习中始终快乐,始终相信自己,始终大胆往前走,这样他总能走出自己的路。

我们有一个新教育实验学校开运动会,以前的运动会几乎就是几个运动天才的运动会,因为冠军就那么几个。我们的校长认为这样的话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于是他就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性设定一个项目,创造一个项目,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是冠军。世界那么大,职业那么多,新职业也会层出不穷。每个孩子都可以用心地寻找自己,一个孩子教育得好不好,并不在于他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是否能找到好的工作,会不会有非常高的收入。好的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过程,让孩子不断去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的教育,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优势最开始我已经讲了,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太注重结果而忽略整个教育的过程,太注重基础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这可能是中英教育之间比较明显的差别。

胡洪侠:

谢谢朱永新老师。艾伦谈英国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理性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朱永新老师强调教育要使人幸福使人完整,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说到底,教育就是关于“人”的教育。

让我们听听周国平老师的观点。

周国平:

中英教育的对比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几年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数十个国家几十万名15岁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总分第一、数学第一,英国排在了二十多名。这个事情给英国教育部门很大刺激,于是就派教师来中国学习,又请上海的数学老师去英国做示范教学。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在基础教育和考试上是非常强势的。

然而另一个数据是2016年QS世界大学数学学科的排名上,第一名是剑桥,牛津是第四名,中国排在最前面的是北京大学,第30名。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基础教育的强势和科学研究的薄弱有着鲜明的对比,基础教学和科学之间的断裂是怎么回事?我们单独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优势,但是全面看教育质量的话,是否隐含着教育的根本逻辑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教育的目标和人生的目标是一致的,无非就是幸福和优秀。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教育也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幸福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我们的基础教育对成绩的追求,有时候是以牺牲孩子童年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每天满满当当的课程,到家后还有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还能安然度过,对于调皮一些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漫长的折磨。我们的小学生,有个典型的特点,书包特别大,非常沉重,这里面背着的是功课、作业,也是孩子沉重的童年。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没有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对于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对于优秀的标准,绝不是统一的,我们要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在哪里,去发展他的天赋。一刀切的以成绩为一个人的评判标准,少数的分数高的学生无比荣耀,大部分的分数低的就非常自卑。这种自卑,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我的儿子很聪明,数学和画画都很好。但是语文成绩不好,他最讨厌语文。有时候写错了几个字,老师让回家抄十遍,他就含着眼泪抄。他刚上学的时候是个很开朗的人,老师也很喜欢他,他很喜欢帮老师做事,老师也愿意交给他帮忙。可是他语文成绩不好,慢慢老师就不给事情让他帮忙做了,他到了学校后什么鼓励都没有了。后来我就和学校商量,我说他是多么阳光的一个孩子,每天这样痛苦下去的话孩子的性格就毁掉了。我们家长对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希望老师跟我们一致不要对他有任何要求。结果就是,他小学的最后一年半过得很愉快。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分数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应该让每个孩子因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感到光荣和自信,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个人的成就和小学的分数并没有什么关联,很多优秀的人可能在小学时代经历了很多“屈辱”的日子,有很多这些经历是不应该的。

胡洪侠:

周(国平)馆长一席话,是一位坪山图书馆馆长智慧的声音,也是一个中国家长的心声。

嘉宾推荐书目

胡洪侠:

因为今天恰逢读书月活动的开启,接下来我们让各位老师聊聊阅读,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周国平:

一个人读什么书和经历、兴趣有关。当然也有一些必读之书,我是主张读经典的,读大师的书,读源头的书。遗憾的是在源头上,最伟大的思想精神导师都不写书,释迦牟尼不写书,孔子不写书,苏格拉底不写书,耶稣也不写书。虽然他们不写书,但是他们的学生爱写书,我们可以读读他们的学生写的书。源头之书的话我推荐大家可以读读《论语》,读读《老子》,读读《圣经》,佛经也可以选几本。

朱永新:

其实我一直在做推荐书的工作,因为我有一个阅读研究所。现在的人很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去选书,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认为推荐书很重要。我专门组织了一个团队,做了一个中国人阅读书目,为幼儿、小学、初中、大学、教师、父母、企业家、公务员九个群体各推荐100本书,共900本书。这里面可能有遗珠之憾,但绝对没有鱼目混珠。坪山图书馆一楼星光书屋为这些书设立了基础阅读书目专架,大家可以前往借阅。如果要推荐书,我很难从这900本中挑选两本,我推荐我最近读的两本书吧:一本是《欧阳修传:世俗的圣贤》,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的欧阳修,很有意思。还有一本是龚自珍《已亥杂诗》,用300多首诗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人生之路。

艾伦·麦克法兰:

我的书单是根据这两位老师的经验进行增加的,他们分享的一些选书的道理,特别是朱永新老师刚刚说的都是很实用的经验。我推荐中国的经典《红楼梦》,如果你看俄国作家的书,可以关注人类文明这一块的,关于诗歌的话,推荐大家多多阅读莎士比亚。

另外一种值得阅读的类型是儿童故事,在英国人们非常注重儿童阅读,包括远古一些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彼得潘》,还有现代魔幻《哈利波特》。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不光是在玩游戏和电子产品上,可以让他们沉浸到书的魔幻世界当中去。

最后我想讲讲怎么读书,就像培根曾经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所以说,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读,有些书只需要读精要,可以快速阅过,而有些经典的书值得你反复打开,每一次阅读都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深圳的父母和小孩都很忙,但是我建议大家每天要设定一个读书时间。在英国,我们会有30分钟家庭阅读时间,每天回到家带着孩子进行互动阅读,这对于英国家庭是很珍贵的,即便是现在,我跟我的夫人也会经常在睡前一起进行浅读。

胡洪侠:

谢谢,今天非常荣幸听到三位学者的对谈,他们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学者,而是三位思想家。希望他们三位思想家的智慧能够让我们度过一个愉快的深圳读书月,再次热烈掌声感谢三位。

本文来源:坪山图书馆( ID:szpsli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向孩子学习 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必看!)
《教育的减法》读书笔记
大师印象——与教育大师同行
《教育的对白》
【上清走笔87】艺术教育“成人之美”|伍 涛
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