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三本”之谜(上)

严格而言,“老三本”还不能称为书。因为,它是李亦畬先生(1832—1892)于清光绪辛巳年(1881年)中秋二十六日手书完成的三本太极拳谱,是三本手写的小册子(即“自藏本”“启轩本”“郝和本”)。但是,“老三本”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太极拳谱,是太极拳的奠基之作。“太极拳”一名见于文字记载便典出于此,而所谓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也出于此谱。“老三本”编著内容基本相同,依次收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1812—1880)、李亦畬拳论十余篇。其中,“郝和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内容于下列书中收入并作介绍:

徐震(1898—1967)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郝振铎(1909-1973  郝为真族侄孙)编印之《郝为真开合太极拳》、郝少如(1908—1983)著《武式太极拳》。顾留馨(1908—1990)在其所著《太极拳术》第371-379页中,则影印出“郝和本”全部内容,并附一篇姚继祖先生(1917—1998)提供的“自藏本”中的武禹襄拳论:《四字不传密诀》。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武禹襄、李亦畬拳论于传抄流布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或妄加作者姓名以及词句添加、修改、漏删等情况。本文要做的就是依据“郝和本”,并参以“自藏本”进行甄别,还原这些经典拳论真貌。而且,稍加点评,供大家参考、学习、研究。

 “郝和本”封面题:《王宗岳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郝和珍藏”;“自藏本”封面题:《太极拳论》,下署两行小字:“后附小序并五字诀” “亦畬珍藏”。请注意:“自藏本”中删去“王宗岳”三字,为什么?令人玩味,值得思考推敲,存疑待考。

 “郝和本”为工笔小楷书写,格式规范,就书法而言,也堪为艺术上品。内文计33页,每页多为8行,每整行16字。篇目依次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十三势》《十三势行工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打手撒放》《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再加上“自藏本”中两篇:《四字不传密诀》《打手法》,共16篇。下面依据“郝和本”顺序简作介绍。

 一、《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此文几乎众所周知,鉴于篇幅,暂不评述。

  二、《十三势架》。“郝和本”计54势,“自藏本”55式。两本中个别拳势稍有差异或增删,仅录于下:

  “懒扎衣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势 上步搬揽捶(‘自藏本’记作‘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单鞭 肘底看捶 倒撵猴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纭手 高探马 左右起脚 转身踢一脚 践步打捶 翻身二起 披身 踢一脚 蹬一脚 上步搬揽捶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斜单鞭 野马分鬃 单鞭 玉女穿梭 单鞭 纭手 下势 更鸡独立 倒撵猴 白鹅亮翅 搂膝拗步 三甬背 单鞭 纭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上步指裆捶 上势懒扎衣(‘郝和本’无此势,见‘自藏本’) 单鞭 下势(此势于‘郝和本’中被涂抹)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转脚摆连 弯弓射虎 双抱捶 手挥琵琶式(‘自藏本’中无此势)”

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太极拳”套路名称,它以三次“纭手”为界限将套路分成四节。查杨、吴、孙等诸家太极拳传统套路,其势名、顺序、编排模式与之极为相似。

三、《身法》。“郝和本”为“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腾挪、闪战”,“自藏本”为“十要”,所多两要为“松肩、沉肘”。

这是太极拳行功走架及打手的基本身法要领,是检验太极拳的标尺。其后,各派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概莫能外。

四、《刀法》。为四法,即:“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

五、《枪法》。有四术,即“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刀法,指刀的四种进攻方式。枪法,与明代名将何良臣设计的枪法相似,进攻锁定六点:心、喉、左右膀尖(注:锁骨与肩胛骨相连之脆弱肩窝处)、双脚面。

六、《十三势》。文中写道:

“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既是对拳名的简介,又是对拳术技法如手法、步法、身法等的概括。十三势,是“太极拳”名称出现之前的书面称谓。由此可知,在广府拳家杨禄禅、武禹襄等研究这门拳术之初,还没有“太极拳”这一名称,而叫作“十三势”或者“长拳”。

七、《十三势行工歌诀》。全文如下: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这是十三势(即太极拳)修炼的宗旨、法则与目的,是《十三势》一文的延续与补充。强调太极拳在不失技击的前提下,更重视健身养生的功能,追求“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境界。这是广府“十三势”、太极拳有别于同期或早期其它拳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敬请研究者关注。

八、《打手要言》。全文如下:

“解曰:以心行气,务沉著(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痴’也。

发劲须沉著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解曰:身虽动,气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已,从人则活,由已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以已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已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已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形如抟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在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继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用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禹襄武氏并识”

《打手要言》大致分成两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它是对《十三势行功歌诀》的阐释与说明。其后为第二部分,是作者辑录的打手实践、切身体会。全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文采飞扬,堪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姊妹篇。可以说,其它任何一种武术流派论述,还没有发现如此立意深远,言简意赅,流畅自然而气势磅礴的精彩篇章。“知己知彼”的战略方针,“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物来顺应”、左右逢源、“八面支撑”、“立身中正安舒”、“气宜直养而无害”的具体要求,虚与实、内与外、上与下、左与右、攻与防的辩证关系,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和谐、圆融的营养。

九、《打手歌》。共三句: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注意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一语中两个关键词:“牵动”和“拨”的理解。2001年《武魂》第三期,曾发表过笔者的文章《谈谈“四两拨千斤”》,大家如有兴趣不妨查阅,本文不再详述。

十、《打手撒放》。全文是:

“掤,上平;业,入声;噫,上声;咳,入声;呼,上声。吭、呵、哈。”

这是打手发放时的发声方法,需仔细揣摩、体会。

十一、《太极拳小序》。全文如下: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示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

《小序》作于光绪辛巳年8月26日,即公元1881年10月18日,为武禹襄逝世的第二年,这大概是作者藉此表达对舅父也是师父的殷切怀念之情吧。全文共计226个字,语言简洁明了,稍有古文常识者就能够读懂。这是关于太极拳脉络的最早记载,为我们今天研究太极拳发展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字资料。囿于篇幅,本文暂不做详解。(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510期:揭开李亦畬《太极拳谱》的神秘面纱(1)
李亦畲“老三本”的价值/杨志英
武禹襄《打手要言》26处讲“气”应该说把“气”在太极拳的作用、要
李亦畲_《五字诀》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
身法一一太极拳走架打手的灵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