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略2:克劳塞维茨和托尔斯泰的战争论
userphoto

2022.07.04 北京

关注
战略
知识梗概
今天你了解到,尽管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但还是需要事先制定战略,这恰恰是因为战争跟以前比更复杂了。越是复杂,越需要战略。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不能按照原定的方案照本宣科。战略有计划的色彩,但战略绝对不是计划。一旦到了战场上,就需要灵活性和变通性。掌握了这种战略的辩证法,才算掌握了战略的精要。
知识内容
1. 1800年之前无战略?
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观点,讲"1800年之前没有战略"。这个观点来自以色列军事历史学家马丁·范·克里维尔德(Martine Van Creveld)。他的意思是说,在19世纪之前,尽管有一些兵法,比如中国的《孙子兵法》,但这些兵法都是一些格言警句。在19世纪以前,情报搜集和通信系统非常低效,军队将领们不得不亲临前线,随机应变。他们既不需要,也不敢制定非常复杂的计划。
进入19世纪之后,尤其是法国军事天才拿破仑横空出世之后,战争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炮兵变得更为重要,各个兵种之间需要更好地配合。法国实行了征兵制,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战争和政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图测绘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战争真的可以变成"纸上谈兵"了。在这些变化的后面,还有启蒙运动的影响。人们对科学、理性的信心日益增长,甚至认为连战争这种最难驾驭的人类活动也可以找到规律。
2. 战争之雾与战略的意义
克劳塞维茨深受拿破仑的影响。他出生于1780年,曾在普鲁士军队服役。在普鲁士军队中,克劳塞维茨学到了军事技能。普鲁士军队败给了拿破仑的大军,克劳塞维茨一气之下,参加了俄国军队。他参加过拿破仑和俄国军队的会战。你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还能找到克劳塞维茨这个角色,不过,克劳塞维茨在这部名著里只是个跑龙套的丑角。后来,克劳塞维茨又回到普鲁士军队。他在普鲁士国内军事声望平平,算不上名将。让他青史留名的就是一部《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毕竟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他对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很反感。他讲到,"很多在战场上看起来很微小的事情,加在一起却会降低整体的作战水平,以致原定的目标总是不能达成。这一点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无法想像的"。他把这些小事情称为摩擦(Friction)。摩擦又可分为两种:(1)自然的抗力,(2)信息的噪音(noise)。前者使一切努力都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后者形成所谓"战争之雾"(the fog of war)。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中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类似黄昏那种半明半暗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感觉就像在云雾里或月光下一样,看什么都觉得尺寸很夸张,样子也变得稀奇古怪。
尽管如此,克劳塞维茨并不认为不需要制定战略。他给出了制定战略的三大理由。
第一,战争有一定的可预知性。虽然人们总是大谈事物的不可预知性,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那么神秘,也并非某件事的所有方面都一样神秘。有的事情我们是能看得更清楚的。比如,我方有多少兵力,敌方有多少兵力,我方掌握的资源,敌方掌握的资源,都是可以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的。
第二,战略能够让指挥官吃个定心丸。情报并非总是可靠的,多数情报往往都带有悲观的倾向。如果没有一个坚定有力的战略,在战争过程中,指挥官随时得到新的情报,而那些情报的内容很可能存在较大偏差,有很多情报是相互矛盾的,也是虚假的。被夸大的坏消息会干扰军事指挥官。此时,指挥官必须要有判断力,而判断力的基础则在于有没有事先预定的战略。
第三,敌我双方都会受到摩擦的制约,问题在于谁能够更好地应对摩擦。甲方的摩擦对乙方构成可供利用的机会,反之亦然。所以,这个时候精心制定战略,然后在遇到不测的时候保持镇定,对战争是有用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到战略的时候,其实说的是计谋,但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略,更像是计划。克劳塞维茨讲到,历史上很少有证据表明使用诡计能够取得实效。他说,"战斗力上二比一的优势可以抵消最伟大指挥官的才干"。
但是,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敌我的双方优势是不断变化的,应该以一贯和专心的态度去摒除那些扰乱大局的因素。
根据这样的判断,克劳塞维茨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重心。这是借鉴物理学的概念。什么是重心?他讲到,重心可能是一国的首都,或者是一个联盟的凝聚力。有的敌人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但是攻击其重心,就可以使其失去平衡,甚至崩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找到敌人的破绽。越是组织严密的敌人,其实越容易找到破绽,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很松散的组织,尽管战斗力涣散,但你还真不好找到它的破绽。
3. 托尔斯泰不相信战略
要是托尔斯泰听到克劳塞维茨的这番高论,肯定会嗤之以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基本上否定了战略的重要性。在托尔斯泰看来,战场上都是混乱的。哪里有什么战略。军事历史学家会根据战争的胜负评估指挥官发出的命令,但这很可能会犯"幸存者偏差"的错误。指挥官发出的命令成千上万,历史学家只关注到少数几条命令,他没有看到还有很多跟这些命令完全南辕北辙的其它命令,或是下达了也没有执行的命令。托尔斯泰借《战争与和平》男主角安德烈公爵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军事科学,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军事天才"。
在《战争与和平》中,拿破仑被描写成一个很昏庸的指挥官,他的命令没有一项得到执行,而且他在整个战役中,对战况的发展一无所知。他发出的命令很少能让部下完全领会,而得到的战场反馈又常常迟于各种突发事件。自始至终,他只是在假装自己是个大人物,吓唬人而已。所以,战场上的胜负全凭运气,拿破仑莫名其妙地输了,俄国军队虽然看起来没有章法,但好在有耐心,坚持到最后,敌人犯了错误,自己就赢了。
托尔斯泰的这种观点是有点偏激的。历史学家发现,俄国沙皇亚历山大确实有战略。亚历山大沙皇在法国有一个很能干的情报网。早在1810年,他就知道拿破仑肯定要出兵俄罗斯。他知道唯一战胜拿破仑的办法就是以空间换时间。不管一大批天性好战的高级军官怎么抗议,俄国军队还是不断后撤,这样一来,法国的军队离自己的补给线越来越远,俄军却离自己的补给线越来越近。
我们中和一下克劳塞维茨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战略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战略是万万不能的。德国著名军事家毛奇说过,"没有任何作战计划能够保留到与敌方主力首次交锋之后照旧有效"。我们在讲演讲技巧的时候说过,要先准备稿子,最好把稿子背下来,但是到了演讲的时候,要把稿子忘掉,现场发挥。打仗也是一样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 约翰·加迪斯:入侵俄国时,为什么拿破仑的眼光会变得如此狭隘?
钮先钟:德国名将老毛奇元帅
战争论的历史背景:普鲁士在拿破仑铁蹄下颤抖
拿破仑竟败在它手!与《孙子兵法》齐名,究竟何方神圣?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上)
谁是一战猪队友?这套书满足你对军事的所有好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