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国维之死:陈寅恪感慨,王国维先生不得不死

1927年6月2日,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悲剧性人物,他的悲剧部分源自其个性,部分源自他所身处的清末民初的“转型时代”。

死前的镇定

现今人们已经无法具体考证王国维从何时决意赴死,但是王国维赴死之前的镇定,却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乃是王国维死前和谢国桢的一番对话。

据谢国桢事后回忆,在王国维逝世之前的六月一日,他因友人所托,请王国维书写扇面两页,其一已送给友人,谢国桢存留其一。当王国维写扇面时,将桢之名误写为兄,王国维赴颐和园后,又返校园办公室用墨笔涂改“兄”为“弟”字,然后又进颐和园鱼藻轩前从容投水。

这个扇面上所写的是唐末韩偓所作的七言律诗二首,头一首题目是《即目》,亦作《即日》;第二首题目是《登南神光寺墖院》。王国维同时给赵万里写的扇面诗的内容一样,但是题目却署的乃是《玉山樵人诗》,王国维同时附注:“樵人诗出于玉山,神味相似,而风骨转遒。”

(王国维临终前写给学生谢国桢的扇面)

王国维所录这两首诗的第一首云:“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惊回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繇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

第二首云:“万古离怀增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废城沃土肥春草,野渡空船荡夕阳。倚道向人多脉脉,为情困酒易伥伥。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无奈离肠易九回,强摅怀抱立高台。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四叙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独闻雷。日宫紫气生冠冕,试望扶桑倦眼开。”

(王国维与宫内同僚们合照,照片中还有罗振玉、陈宝琛、郑孝胥、朱益藩等诸多名流)

赴死的从容

(1927年,王国维自杀前在清华园的留影)

金梁后来在《王忠悫公殉节记》中描述了王国维自沉之情景:“公晨起赴校,复雇车到颐和园,步至排云殿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枚,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急往援起,不过一二分钟,早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轩前水深才及腹,公跳下后,俯首就水始绝,故头足尽没水中,而背衣犹未尽濡湿也。

初众不知为公,及日午,见园门一车独留,谓待乘客未出,问其状相符,而家中人待公终日未归,问校中亦不知何往,唯车夫有见雇车至园者,其公子急往园,则园警适来访报,奔入省视,果公,已日暮矣。”

与此类似的是,王国维的儿子王贞明也曾经回忆:“父亲大人于前日八时至公事室,与平时无异。至九时许,忽与旁人借洋三元。但此人身无现洋,故即借一五元之纸币。后即自雇一洋车,直到颐和园,购票入内。至佛香阁排云殿下之昆明湖旁,即投水。时离约四丈处有一清道夫,见有人投水,即刻亦跳入水,即救上岸。但虽未喝水,然已无气。入水中至多一分钟,亦未喝水,因年岁关系,故无救。”

(王国维第二任妻子潘丽正(中)与三子王贞明(右)及夫人张霭云(左)合影)

王国维的学生刘节后来也有相同的回忆:“研究院办公处侯厚培先生为吾侪言:‘先生今早八时即到校,命院中听差往其私第取诸君成绩稿本,且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予即与以五元钞票一,即出办公室。’

据园丁云:‘先生约上午十点钟左右进园,初在石舫前兀坐久之,复步入鱼藻轩,吸纸烟。旋即闻投湖声,及得救,其间不及二分钟,而气已厌。死时里衣犹未湿也。’凡此皆事后得之贞明君转述者:盖先生年老,湖水虽浅,底皆污泥,入水时必头先触底,以至口鼻俱为泥土所塞,因之气窒。园丁不知急救术,以是贻误而死。若使当时即以人工呼吸法营救,或能更生,亦未可知也……盖先生淹没已经二十余小时,面目紫胀,四肢拳曲,匍匐地上。”

王国维的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

(王国维遗书)

梁启超的哀悼:王国维终究只有自杀一途

(前排: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后排:章昭煌、陆维钊、梁廷灿)

梁启超于九月二十日参加了王国维的葬礼,在王国维的墓前,对清华研究院诸生发表演讲指出,依欧洲人的眼光看来,自杀乃是怯弱的行为;基督教且认做一种罪恶。在中国却不如此,许多伟大的人物有时以自杀表现他的勇气。

梁启超进而援引孔子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来形容王国维宁可不生活,不肯降辱;同时亦指出,王国维本可不死,只因既不能屈服社会,亦不能屈服于社会,所以终究要自杀。伯夷叔齐的志气,就是王静安先生的志气。这样的自杀,完全代表中国学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不可以欧洲人的眼光去苛评乱解。

梁启超还分析了王国维的性格,认为王国维性格复杂而且矛盾:他的头脑很冷静,脾气很和平,情感很浓厚,只因有此三种矛盾的性格合并在一起,所以结果可以至于自杀。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之一途。

陈寅恪的感慨:王国维先生不得不死

(当时清华四大导师)

陈寅恪在挽诗中写道:“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此处陈寅恪已经将王国维比喻成自沉汨罗江的屈原,明确无误的认定王国维乃是殉清。

陈寅恪随后在写就的挽词中,集中表达了对于王国维之死的看法,并在挽词的序言中指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陈寅恪继而指出,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和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 者异曲同工,因此王国维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

陈寅恪同时感慨,近数十年来,自道光开始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因为外族侵迫的原因,导致剧烈的变迁;因而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今日乃是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因而王国维这样为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必然会与之共命而同尽,王国维先生所以不得不死。

本篇选摘自《王国维与民国政治》周言 著,九州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讲述了置身于那个中西、新旧、左右、赤白相互交错、交锋、交战的“转型时代”,王国维如何自处,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如何进退,如何从“学术”走向了“社会”,最终成为与一九四九年之后的陈寅恪交相辉映的人物。

公众号:jzhpres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国维的死因
王国维之死
他投湖自尽前改错字的书法,如今拍得212万!
中国最后一位“帝师”之死
他并无一纸文凭,何以成为清华最牛教授,被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
101年前的秀才准确预言了中国未来,临终书法如今卖了212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