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塑造人物的13条心得

人物首先是故事中的人物,剧作本身讲述的是故事,人物首先必须服从故事的逻辑,然后才有存在的意义,人物在故事中的所做所为必须符合人物的设定,合乎逻辑,他的行为才可信。故事与人物应是相辅相承的,故事催生人物,人物推动情节,人物的设定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必然性,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形象,最终帮助人物竖立形象。故事与人物皆是优秀剧作的关键,应该是缺一不可的。


1、你怎么看待你的角色





这是一个首先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你喜欢TA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

你讨厌他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

你想抱着什么态度来描述他?目前剧本,是这么写的吗?


更直接一点,赤裸裸地问自己:你有真情实感吗?你有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内心吗?你爱TA吗?你有被感动吗?这个问题若不想好,十之八九会写偏,会犯文末提到的那个致命错误,把角色不当人看。


2、逐步了解人物



深入剧作的过程,就是和角色培养感情,逐步了解TA的过程。一点点揭开TA的生活,并一点点理解TA的心理。




起初是听闻了他的奇闻异事,被他的无所不能深深震撼。然后开始好奇,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打听到他既有钱又年轻,却一直恪守单身,便很疑惑,他明明可以过另一种常规意义上潇洒的生活,为什么不呢?


然后和他聊天,逐渐理解了他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同时也感知到他内心的障碍所在:一方面觉得他自得其乐,其实挺好的,一方面又替他着急,想要帮他走出封闭的生活。这种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也应体现在剧作里,让观众和编剧一样,对角色好奇、疑惑、理解,最后产生共鸣。




渐渐的,当你对人物了解到一定程度后,你会感觉他就在你面前,你知道TA会怎么做,怎么说。对你而言,TA就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有原型与否。你介绍的不是一个虚拟人物,而是一个身边的朋友。


3、好故事的搬运工



当采访角色原型时,发现了不少让人十分意外的真相,细节生动并富有感染力,根本就不是编剧可以凭空想象的。那些不做田野工作的人,把“宝”全押在了自己的才华上。这风险极高,因为天才凤毛麟角。真正的天才编剧,是现实本身。




如果没有原型,你可以想象你身边和角色类似的朋友。譬如要写强迫症,就想想自己强迫症朋友会怎么做。


4、有稳定清晰的世界观



一般来说,主角的性格和世界观需要鲜明,充满存在感,让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其立场。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特定情境下,观众能预判该人物的选择。如果你设定一个情境(譬如重金诱惑、威胁),却不知道你的人物会如何选择,那就说明他的世界观还不够鲜明。

常常问自己,是否能预判角色的选择,是检验角色是否清晰的办法。




右边那个偏分头的贱人贪财好色、不择手段、忠于冷酷法理;

左边这位晨间剧女主角温吞、单纯、善良;

他们的理念冲突,撑起了整整两季的故事,强烈推荐《Legal High》


5、艰难的选择



我们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最终的决定,反应了性格和情怀。我们会喜欢电影主角,往往是因为TA会做出我们认同、但是自己做不到的选择。让人物面临两难抉择,是塑造人物的最好方法之一。




杰克选择牺牲自己,跳下木板,让露丝活下来;《泰坦尼克号》法兰基拔下了氧气管,让麦琪尽早结束痛苦;《百万美元宝贝》两艘船上的人手握引爆装置,只要炸掉另一艘船,就能拯救自己;但他们选择不按下按钮。《黑暗骑士》


6、细节



一个巧妙的细节,也许可以事半功倍。




《深夜食堂》里,老板脸上有一道疤痕,导演和编剧从未解释过它是如何而来,但是这个细节加强了老板的气场。当老板向食客提出人生建议之时,显得更加值得信赖。


试问,如果是一个皮肤吹弹可破的小白脸和你深夜聊人生,你会相信吗?


7、前史VS性格



心理学上,喜欢把人们的性格和心结归因到童年;而编剧也喜欢把人物的性格和心结归因到“前史”。这是一种简单的因果逻辑,曾经的某事造就了现在的世界观,以至于有了如此这般的动作和选择。




这一招很好用,但用多了,容易变成偷懒。也容易使得人物变得过分简单,似乎一件事就可以影响一生,而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也就那么一种反应。


更有挑战的做法,是只写性格,不设前史。只用此时此刻的言行举止,把人物立起来。(要让故事成立还是需要严密的逻辑的)


8、从演员的角度想想看



如上所述,编剧很容易把故事的逻辑给简化。俯首皆是“由于A,所以B”的设计。当演员看到剧本时,他们会从更多维度去思考、感受这个人物,巨细靡遗地提问——TA是什么家庭、有什么爱好、喜欢怎么说话、有什么小动作、谈过几次恋爱、有多少朋友……




演员需要让自己彻底“进入”角色,体会每个细致入微的情绪,当然就需要了解角色的方方面面。这时候,你发现人物小传派上了用场。虽然诸多细节可能不会写到剧本里,但是可以帮演员完善对人物的想象。


9、从导演的角度想想看



有时候看电影,我会去注意人物的不起眼动作——

“为什么他要翘二郎腿?”

“为什么他站得这么直?”

“为什么是先笑一下,然后再扇一巴掌?”

……




一般来说,电影中的细节都不是意外或者即兴发挥,而是精心设计过的。那么,导演在现场时,为什么要这么调度?这和人物性格、处境有什么关系?不断自问这些细节问题,可以积沙成塔,完善对于一个场景的想象。


10、对事件的反应



不同性格的人,经历同一件事,反应自然不同。


泰坦尼克号沉没,船上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做出了五花八门的选择,组成生动的群像。编剧需要去问自己,这个性格的人,会这么反应吗?譬如听到亲人被害的噩耗,可能第一秒是震惊,然后是伤心,再是愤怒……总之,不是单一的。




有时候,当你想象不出角色如作何反应,可能是你自己代入太深,失去了判断力;这时,不如把自己抽离出来,去想想其他电影里是否有类似角色,当TA遭遇了类似处境,会怎么做。


11、人物关系



关系,就是戏。


不一定直接写TA是什么人,而是看TA如何对待别人。女主角在男一号面前是一个状态,在男二号面前又是另一个状态。那么,人物关系出现了,女主角的性格也出现了。一个人喜欢什么人,会透露此人格局。




脑海中不禁闪过一些旧梗:女主越不搭理,男主就越喜欢她;二逼女主角看到男主角对流浪动物很温情,立马就坠入爱河。


当然,角色与自己的关系,也很有表现空间。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和社交时,判若两人,是不是很有戏?


12、主动VS被动



被动,是主角的大忌。如果他一直是被利用,沦为棋子,十分伤人物。


13、一个常见错误



为了剧情需要,任意安排人物的选择,并未忠实于性格。


编剧都喜欢计算节奏:在这里需要主角产生误会,在那里需要重归于好,还有在哪哪哪需要搞笑,于是乎,角色就这么被需求牵着走,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失去性格和情绪的连贯性。


来源:新片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剧干货||如何从无到有创作一个电影剧本?
《青山不墨》央一首播,豪横东北风,台词硬朗,见人物见精神-今日头条
干货 | 电影人物怎么写?全攻略!
编剧老师的学习锦囊:始于技巧,终于真诚
真干货!好剧本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编剧专业术语篇(中英对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