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7. B2B领域的点评平台

看到「36氪企服点评活动」写点评,赢现金!

想来大众点评出现的时候,2B圈子里就早讨论过2B点评平台的可行性,甚至在我港大B2B营销研究生课程中也在探讨这个问题,讨论来讨论去,达成一致,这事特别有价值,有钱途,但难度巨大,可能投入巨资做出来的平台,效用鸡肋,没法积累足量的数据,评价信息价值不高,最后没人用,白白费了功夫。4月著名的36氪(若有人可能把这事做成,估计也只有36氪这种已经在创业圈扎根多年且具有海量流量的机构了)推出了企服点评平台,居然域名就叫36dianping,包括我在内的2B营销圈都在观察其表现如何。

从网站描述来看,36氪企服点评覆盖“通用办公”、“市场营销”、“销售/商务”、“客服”、“人力资源”、“财税法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开发”、“IT运维”、“设计”、“视频剪辑”、“ERP”、“共享办公”、“垂直行业”等15个企服大类,每个大类又包含多个细分类目,整体类目超150个。这些领域都是泛行业企业的大众需求,明显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客户,供应商也是SaaS模式为主,说白了,需求共性点相对比较大,而且可以发挥出36氪在创业圈的流量效应,和我想象中这件事能成的路径一致。

以上这些类目里,我觉得CRM的需求量是最大的(我自己就曾带头研发并推过一款CRM产品,从前期市场调查来看,几乎是所有企业之必备品)典型的企业采购决策和使用场景是:

1. 老板终于决定买一款销售管理软件(在试用许多款免费产品后,老板终于明白不花点钱买个顺手的,工具就是个鸡肋,而且不如Excel方便);

2. 销售副总裁(或丢给下面的小助理)打电话给几个他的朋友,初步敲定了三款听起来还不错的软件公司,然后采购部或助理去联系三家的销售人员准备竞标;

3. 如果采购方是稍微大一点的公司,预算上万的话,这将会是一场场ppt展示和上门对谈,如果老板只想预算控制在几千内,那销售人员连上门也省了,电话里微信里发过来一堆“产品思维沉重”难以理解的介绍文件和某些明显修饰过的客户好评

4. 欠缺经验的采购方,根本搞不清楚三家软件之间的优劣,要不就是选最便宜的,要不就是听信老板同为企业家朋友的推荐。各种数据开始上传第三方系统,花了三个月;业务团队发现各种问题,不好用,但钱退不了,数据已经上传,转换非常麻烦,团队使用率极低;

5. 忍耐(大概率)+续费,或者重新开始招标,痛苦循环……

小B之间的买卖,似乎就是个互相看不上却不得不联营的过程。

买家的不专业,预算有限,也限制了卖家的服务意识,你不可能期望中小企业软件卖家派来的销售,也如同IBM顾问般高大上,事实是

1. 公司20个人,销售(地推、电话销售)占一大半,老板自己即是大客户销售,又是产品经理,似乎也只有老板出马才能搞定客户,久而久之,产品研发优化这端就会慢下来,跟不上惨烈的市场竞争;

2. 大客户没有特殊关系,找不到采购负责人;小公司成交率跟客单价一样低,售后服务一点都不少,一年下来就是不赚钱;

3. 线上销售?基本不存在的;客户要看优秀案例?公司做的案例太专业了,销售和客户都看不懂;

4. 好不容易融资了,继续扩大销售团队,继续低毛利,继续不赚钱;

5. 忍耐(大概率),当优秀人才股权激励乏力离开时,产品和客户服务端都开始出问题,既然很快被资本抛弃……

第三方平台对这些买家和卖家的价值就在于,买家可以通过评价来锁定市场中的排名前三,这比朋友推荐公允很多,也更有价值。卖家可以通过评价来获取线索,这让卖家可以专注于产品研发,靠优化好评来坐等拿单。点评美团等平台就帮助餐饮零售企业,省去了BD的巨大麻烦和成本,现在就算抽成备受诟病,商业模式也并未动摇,毕竟相对于每个企业自己去BD这点营销费用实在低廉。为此,36氪推出写好评,赚积分,还有红包拿,为的就是把平台价值“滚起来”。

为了防止刷单,每条点评都人工审核,要设定审查准则:用户提交点评需是在真实、深度使用后,针对软件功能、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内容,若只是点评类似”好用“、”效率高“或其他对于他人决策价值较低的言论,将无法通过审核。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处理:用户提交的点评必须具备客观公正性、非商业利益,若经证实存在恶意竞争行为,平台有权进行删除、封禁处理。

除了评价本身,36氪还考虑到2B产品特性(以及发挥36氪内容专场)专门设置知识板块,包含大量专业文章和专家直播讲课。还有最浅显易懂的排名,综合排名啊、易用性排名啊、功能满足度排名啊、性价比排名啊、售后服务排名啥的。

下面,我就来讲讲自己的想法。

1、36氪做的不错,但还远远不够;

2、只解决企业知道某个软件存在这件事,却没有解决企业认知软件这件更重要的事。说白了,有意采购的企业,看了排名,一下子定位至少十家潜在供应商,这为买家省了很多时间,也不用担心百度搜索结果的失真。但这只是2B采购的第一步,评分值是否能帮助企业做出采购决策呢?显然现在还不行,排名前三的分数都很接近,参考价值非常有限;

3、价格这一关键因素,在评价时没有差异化对待,有些评论者是根据软件的最高级别功能来评价的,可很多买家只有购买最低版本的预算,是信还是不信呢?信了,买了,又跳入了预期过高无法实现,纠结于要不要升级的陷阱之中;

4、评价内容比较肤浅,比如项目管理这款软件,说简单挺简单,说复杂那是蕴含着整套管理思路,从软件界面来看,都差不多,无非有些更花哨罢了,一般来说,要使用比较久,才能感受到PM软件之间的差异,而很多点评者似乎都只是用了1年而已,“很灵活”“方便跟踪”这类词汇也是比较俗套,难以对比和区分;

5、评价人只是普通使用者,专业人士很少(国外类似平台是专业人士点评为主,可能中国缺少这么一批既懂行又乐于分享的专业人士吧),也没有对点评者实名制,为什么我要听信这家伙的推荐呢?餐厅可以,反正大部分人口味都差不多,但易用性、功能满足度、性价比,这些词汇每个人的感受差异巨大,预算才500,可就是有人硬要追求5万体验才会打性价比五颗星,而有人则足够专业,有501价值体验就会给出五颗星;

6、有些产品脱离不了行业性,比如BI软件,某些数据丰饶、标准化程度高、容易获取的行业,BI软件被喂养得精准度就是更为优异,可某些行业却极难整合数据,突显不出BI算法模型的价值,如果只谈BI软件功效本身,则既不公允;

7、对比报告功能只是Excel的汇整,也就是把定价、功能描述、评论以横向和纵向的表格形式呈现而已,但并非智能化的对比功能。这只会增加买家的决策困难,因为在表格里,每款产品都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差的一面,然后怎么选呢?自己对不同的表现设置权重吗?那意味着买家得是个专业能力超强的采购才行;

8、受制于使用者能力所限,使用体验会有所不同,在诸如视频会议这些赛道上,使用时网络质量直接影响视频会议质量,所谓的好评差评可能与产品功能本身无关;

9、中小企业流量还是不够,36氪的品牌力限制在创业公司范畴中,真正体量巨大的普通中小企业,仍未涉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台】|Wish Shopping APP——移动购物首选
微信销售案例:一个小女生的微信运营新得
淘宝、京东与宝洁:电子商务三大主流模式分析
跨境电商四大主流平台PK,你为哪个打Call?
刘兴荣:实体店打造高诱惑引流产品的4个核心方法
跨境电商卖家为何选择亚马逊平台作为入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