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擎:成功与幸福不能划等号

导读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寻求自己的幸福。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儿童未来的学业表现、事业成就、生活幸福的程度,只有不足20%取决于智商,绝大部分是由品格决定的。”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父母认为幸福就是考入名校、进入名企、拥有高收入,这相当于“化约”了幸福的概念。

本期刘擎教授将继续与「此念」分享,什么是“化约主义”?“化约主义”带来哪些教育问题?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关注什么?为什么品格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cinian

刘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

国内政治哲学领域知名学者

《奇葩说》第七季导师

01

 化约主义对教育的困扰

 主持人您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刘擎:我认为,父母、学校甚至孩子本身多少受到“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的影响,就是把很复杂的事物、系统、现象,用似是而非的逻辑来简化理解和描述

为什么似是而非?听上去是对的,比如人生的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幸福是什么?大多数人理解“幸福就是富贵”。“富贵”是中国人常说的词语,包括金钱、权力和名望。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有关系。但人生的幸福能与之等同吗?不能完全等同。你认为爱情是什么?有人认为爱情就是获取性快乐。这叫“化约主义”,有人翻译成“还原主义”。

现代教育的问题是一连串的化约,化约就是把人生的幸福等同于富贵,但两者的相关性根本不能这么化约。还有就是过程的化约主义。有人认为,富贵就是要进入好的大公司工作,好的工作需要什么条件?上学要上名校,名校又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你高考成绩出类拔萃、中考成绩优异、小学和幼儿园要进入好的学校学习。

经过这一连串化约主义推倒,你就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想要获得人生的幸福,就要从幼儿园开始努力,并且以分数成绩为目标。

这种化约主义从哲学上反省,每一步都“约等于”,比如说,每一步都只有70%的相关性,做个乘法就知道,最后那个相关性的结果是非常低的,根本不能保证实现预期目标(进名校然后有好工作)。所以,这个“约等于”是大打折扣的,而且在折扣里把许多重要的无法计算的东西牺牲掉了,比如你没办法计算出因长期的睡眠不足,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永久性损伤。

02

充分打开孩子的可能性

 主持人小学和初中需要积累对学习的美好体验,体验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要热爱。热爱就不费劲,不热爱就很累。

刘擎:对。你要给他足够多的尝试,让他去发现到底什么才是他热爱的事情。比如乐器、体育项目、艺术活动,甚至大自然中的昆虫、树叶、植物,都要尝试。因为孩子充满可能性,如果只在刷题上花费太多的精力,那么事先就把很多其它可能性排斥掉了。

最重要的是你要打开可能性。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与两件事情有关。

第一、人要有自己特别热爱的工作,而且能够自食其力。

社会地位的高低,没有特别直观重要。你热爱这份工作,并且它能保证衣食无忧、安身立命。比如,日本有很多手工匠人——厨师,插花师,他们经营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他们的生活是充实而幸福的。

第二、人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交际能力。你有朋友、有亲密关系

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会让你的人生有一个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再回到幼儿园,你选择让孩子提早刷题,还是让他尝试各种活动或者探索世界?

帮他打开更多的可能性,让他足够有时间去尝试,最终会发现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孩子的幸福,远比把孩子交给很多老师,来集中培养重要的多。

03

幸福需要事业之外的能力

 主持人每一对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幸福,但他们的行动并非如此。

刘擎:幸福的生活并不等同于出人头地。

无论是财富或是社会地位,功成名就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让人羡慕。这些文化精英、政治精英、商业精英,虽然他们有很好的物质生活,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但不一定都拥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有一部分人享受了社会精英的地位,但他仍旧对内心世界、对现实的生活感到非常困惑。当他们面临具有压力的挑战时,有的人感到精神崩溃,有的人处理家庭关系特别糟。

如果这样的生活是让你孩子追求人生意义的唯一模式,有两个问题需要反思:

第一、达到了所谓世俗化的成功,他是不是真的感受到幸福?

第二、出类拔萃或出人头地的人,他们的标准是什么?

概念永远是相对的。你想让孩子功成名就,既要让他关注如何追求卓越事业,又要培养他健全的人格。

拥有健全的人格,一方面有助于他获得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倘若没有获得功成名就,他也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也很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全面教育,更需要全面发展。

04

“品格教育”

播下幸福的种子

 主持人您认为什么是全面的教育?它是以成才为目标吗?

刘擎:我认为现在学校就像一个大型工厂,在流水线上做产品,用同样的标准产出人才;而教育是人不断成长、不断学习的过程,首先学做人,再成才。或者更确切地说,做人和成才是不可分割的。

做人有许多方面,包括善意和理解力,你可以跟别人交流沟通,跟别人合作;你能够在一个共同体中为一个群体做贡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忠诚与归属感。

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探索自己。“我喜欢什么”、“我需要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愿望”、“我到底是谁”,在与他人、与班级群体的互动过程中,造就了“你是谁”。这个过程,家长经常会忽视,因为不太关心孩子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只关心他能做什么事,能考什么样的分数。

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培养人才,也应该留意学生的成长,这是一个共同体创建的过程。这里未必需要正式的哲学课程,老师可以通过讲语文、讲艺术、讲英语等方式,特别是体育和游戏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让思维变得更宽广,这称为“品格养成”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讲述有关“美德”的思想,他认为“美德”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就是“德性”以及“行动”。前者是指向实践行动的德性,后者是以德性为理论基础的行动。“德”与“行”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

不仅如此,他认为良好的德行还应该包含正义、勇气、审慎等优秀的品质。相当于“中庸之道”,是一种实践智慧。

中国人讲“过犹不及”,什么是“过”,什么是“不及”,意思是“做事要适得其中”,这需要你有一种实践的智慧。“节制”也是品格的一种,这都是讲“品格养成”的重要性。

谈到“修养”,这需要从小培养,就像学外语,12岁之前,稍微用点精力,学习成效就会更高,12岁以后就可能会更费力些。人格教育,品格养成也是这样。

你会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人,他们除了有能力之外,品格养成在他们的事业中,发挥特别大的作用,品格与成就互相结合。哪怕你追求狭隘意义上的成功,那也很重要。

站在功利的角度去看,品格的意义在时间的长河中会慢慢显现出来,对你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主持人即使父母很功利,人的品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它的共情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占据人生很重要的位置。

刘擎:是的。哪怕人不那么成功,但你有良好的品格,这些素养会伴随你一生,成为你生命中永恒的“财富”。这种财富会帮助你,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你都可以安顿自己。即便身处动荡的环境里,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更有定力做好事情。这源自你的品格,它既有内在价值,还有功用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礼仪品格教育 开启孩子幸福一生
为什么说“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
111
有格局的父母,都懂得这10个道理
星云大师:有远见的父母会培养儿女承受挫折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的做人和品格教育丨文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