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味地理】见树不见村,隐藏于地下的村落


导读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民居是最早的建筑。“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村村皆如此,家家一个样”,有这样的民居景观吗?那是在哪里呢?这指的是地坑院。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及陕西部分地区均有分布。2007年河南陕县被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1
地坑院的形成


陕县的塬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三大塬区势平缓黄土广布,黄土厚约50米至150米的


当地多属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年均降雨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即使偶遇洪涝,周边是沟壑,排水通畅,不会殃及地坑院群。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半干旱性气候壤干燥而且坚固耐,窑龄有的200年以上。适合“地下挖坑,四壁凿润”。



黄土塬上地区缺乏森林资源,建造房屋材料少。当地贫困,人口增多,对居所需求压力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在当地得以迅速发展。另外,地下住人,地上打场可以晾晒农作物



2

地坑院的特点


地坑窑院建造与大地相通,区域黄土层深厚,结构紧密,所以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地坑院窑为圆拱形,坚固耐压,院洞深,冬暖夏凉,挡风隔音,安全可靠

 


冬季窑内温度不会低于摄氏l0度左右,夏天也在20度左右,可谓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属于“原生态建筑”。地坑院的依托于黄土而建,节约建筑材料,节约能源,是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典范。



3

地坑院的结构


地坑院的建造受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村民修建窑院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

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之“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吃不完)”;宅后临沟无依无托者,谓之“背山空”,俗语称“背无依靠,财神不到(瞧)”,多忌讳。

 


在平坦的土地上向下挖6—7米深,长l2—15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土坑做为院子,在院中央挖一30公分深,比院落边长窄2米左右的方坑(也称院心),方坑内种上一丛丛绿树、增加了几分灵性它提示地面上的人“别掉下来”,夏季还能起到遮荫。

 


然后在坑的四壁挖10—14个窑洞。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门洞中通道多用砖砌筑成阶梯形。门楼用砖瓦精心砌筑,俗称“穷院子,富门楼”。

 


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东南角多挖一眼4—6米,直径1米左右的水坑或渗井,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及污水排渗之用,有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畜饮用。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栏马墙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大多用土坯或砖砌成花墙内侧有的还种些酸枣等灌木

 


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也有这样的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人们在地面劳做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


存放粮食的窑洞开有与地面相通的“马眼”,收获季节可将晒干的粮食直接从马眼流入屋内放置的粮囤中,方便省事等等

 


地坑院的不足是,地下建筑不通风,空气质量差,易潮湿,食物易霉变,雨季怕积水,内部改造困难。



4

地坑院的现状


这个区域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兴十碗席,菜谱不复杂,有荤有素。过山灶与十碗席是配套的,其中的7个热菜正好一次性的就在灶上煮了。


地坑院大约40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人类居住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 90年代中期,地坑院占用土地过多,许多村子 “退宅还耕”,开始填埋地坑院,使这一民俗建筑遭到极大破坏保护地坑院院显得十分必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学地理 |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探访地下的村庄
【AT】见树不见屋,闻声不见人一一中国最神奇的千年地下古村
中国民居奇葩---陕县地坑院
世界最神奇的千年古村,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中国最神奇的两个村庄: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陕县地坑院——有别于平陆地窨院的地下村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