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幼儿园的真实呈现,我们还要傻傻的被骗多少年

作者:十二 / 小姨妈呱唧呱唧

追完最近很热的记录片《他乡的童年》。

该片的制片人,导演和主持人,都是周轶君,对,就是那个在圆桌派里和男人们侃侃而谈的女人,她曾是战地记者,更是一名母亲,女儿一年级,儿子幼儿园。

她说,自己是带着私心来做这一档节目的。

带着思考和困惑,她走访了众多国外的幼儿园,去了解日本的集体主义教育,芬兰的平等自由教育,以色列创新教育,印度的辩证教育,英国精英教育,最后回到中国,感受传统教育。

很多父母一度希望,能马上学以致用。

最后却发现,我们还要傻傻的被骗多少年?!看到国外的幼儿园,才明白我们的教育中缺什么!

这部影片其实是为了引发思考。

该片很有意思。

每记录完一个地方,观众都会留言:“这教育方式真是太好了。”

但到下一个地方,又会发现,上一个国家还推崇的教育,在下一个国家竟然是摒弃的?

比如说,日本教育孩子独立自律,训练孩子们有团队秩序,幼儿园的门口,老师会专门画上小脚印,提醒每一个孩子出入时,将鞋子有秩序的摆放。

到了公认的教育最强国芬兰,学校就是自由的王国,别说整齐划一的摆放鞋子,穿着袜子翘着腿上课的人大有人在,甚至,老师在上面讲课,还有孩子在下面欢快的吃着零食。

在日本,有爸爸担心,集体主义会让孩子失去个性。

完全崇尚自由的芬兰符合日本爸爸对教育的期待,但老师又指出:“生活现在太容易了,我希望他们多点竞争。”

提倡精英教育的英国,只有7%的人才可以享受到好教育,这够有竞争力了吧,教育者又反思:“我认为普通人无法获得最好的教育机会,对社会非常不利。”

以色列把每个孩子都当做CEO来培养,还不会影响学习,简直是中国望子成龙父母们最喜欢的完美教育。

但该国的教育专家又说:“以色列人普遍不相信权威,这样的特质对于创新来说有好处,但对于需要很多组织和纪律的大公司来说,没有好处。”

最好玩的是,公认为教育最强国的芬兰,他们严格遵守着中国的教育观念:“孔子2000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芬兰人非常相信这种观点。”

看完六个国家最有特色的教育,才发现:

世上从来没有完美教育。

很多父母都渴望得到一部育儿宝典。孩子每个阶段遇到的任何事,书里都有答案,父母只需要根据书里的提示,一二三四一条条照着做就行。

不需要费劲思考,只需要有据可依,让养育之路轻松就好。

就像很多人看《他乡》,一开始,我们想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智慧。

却发现,走遍千山万水,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

连周轶君都说:“我是一个为自己解困惑的母亲,与你分享旅程所见所感,一切没有正确答案,只有相互启发。”

这个世界,没有千篇一律的人生,也没有适合每个人的完美教育。

作家刘墉有两个特别出色的儿女,提到教育,他的观点:是区别对待。

对待个性散漫的儿子,刘墉的方式是严格又专制的“啥事都爱管的中国式父亲”;

而对独立性强的女儿,刘墉又变成一个完全放手给足自由的“啥事都尊重孩子意见的外国式父亲”。

这时候,你说严格教育好还是自由教育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特色。

最权威的专家也不敢保证,某种教育方式可以一通百通,适合所有的孩子。

归根结底,世上没有完美教育,父母得思考对比,融会贯通,去找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

《他乡》有一段独白,特别实在:

“我们没有办法立即学到他国优秀的东西,有些东西甚至也不符合我们的传统,但是我们想至少会有一些从家庭,从个人面可以去了解,可以去改进的东西。

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共识,未来从来不只是有一个样子。

比起“给孩子什么教育”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要想清楚,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

走访英国那集,有很多中国父母带着孩子短期游学。

有妈妈说:“我想让他学会英国口音。”

有妈妈说:“想学习英国的穿着礼仪。”

镜头切换到小女孩,她说:“我来一个星期了,在最大的玩具店买了一些东西。”

双方一对比,着实有些好笑,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短暂的游学,她真的能学到纯正的英语,感受到美好的礼仪?又或者,这些就是英国教育的精髓吗?

英国教育研究者李爽说:“其实英国的精英教育是体育,体育是英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展示的是内在的礼仪。而且,很多父母把体育想得太高了,其实,体育就是玩。”

花那么多精力物力,带孩子去英国体验“玩”,你说父母会不会焦虑得发疯?

数据显示,中国的父母是最焦虑的。

目标很明确,一门心思把孩子培养成功,能够光宗耀祖最好。

但什么是成功,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作为媒体人,周轶君是成功的吗?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应该是吧。

可在芬兰课堂上画画时,她担心自己画不好,老师安慰她:“只是在纸上表达自己。”

这位在战地经历过大风大雨的记者突然泪如雨下:“我从小就一直被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现在我终于知道什么是为生活的教育了。”

凡事,我们总爱带着目的去评价,学这个可以考试一百分吗?学那个可以给高考加分吗?

每做一件事,我们都斤斤计较,细细盘算,必须实现某种目标而努力。

努力过后,要去哪里,我们并不那么清楚?

想起电影《银河补习班》,邓超问儿子,你以后想做什么?

孩子脱口而出:“上清华北大呀,妈妈说的。”

然后呢?孩子没有答案。

这个问题,很多拿着鞭子,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好大学的家长也不知如何解答。

“什么是成功?”

芬兰一位9岁的孩子回答:“有一个妻子,有点钱,那你就已经算是成功。”

这当然不是标准答案,但一个9岁的孩子,对人生早已有方向,就足以让人觉得幸福。

《银河补习班》里,邓超点醒儿子:“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对于父母来说,或许,帮孩子找到那个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而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并不只是我们去学习别人的教育。

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成为学习者,永远带着思考,永远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推荐丨《他乡的童年》: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
独家| 中国幼儿园落后世界?战地女记者用9分剧集反驳
除了他乡的童年和零零后,还有哪些中外教育纪录片值得看?
他山之石:外国中小学如何进行性教育?
让导演边拍边哭的纪录片,引中国父母深思: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原来国外竟这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完全颠覆你的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