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派】上海临港,一座“国际智造城”

距离上海市中心70多公里的临港地区,位于浦东最东南角。17年前,这里吹响了开发建设的号角。而6个月后,这里有望诞生第一辆上海产的特斯拉Model 3新能源汽车。

不仅如此,科大讯飞的翻译机正在这里“升级换代”,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独角兽企业——寒武纪科技也在这里研发“自主芯”。

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工业机器人、3D打印和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的“高光点”在滴水湖畔汇聚,串珠成链。

临港地区有一个宏大的目标——

计划在2020,初步建成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框架,在若干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智能制造竞争的战略高地。

1

从滩涂崛起一座智能制造新城

除了众人瞩目的特斯拉,临港产业园区里“藏龙卧虎”,目前已有近百家智能制造企业落户。2019年,这座从滩涂上崛起的新城,逐渐成为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的一片热土。

今年17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临港产业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整体工厂的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进入到生产设备的安装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就可投产。

作为纯电动汽车中高端领域的领导者,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不仅对中国消费者是一大利好,也将助推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合作共赢。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将努力把临港的超级工厂建成一座高质量、技术先进的工厂,成为效率、科技、环保等各方面领先的国际制造业典范。

除了众人瞩目的特斯拉,在临港产业园区里,重量级制造、智造企业已成批集聚。最具代表性的上海电气临港基地,自2005年入驻以来,诞生了多个“第一”:全国首台自主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世界最大容量汽轮发电机、中国第一根大型船用曲轴、国产单机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等一系列高精端核心设备,填补了中国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里的核心技术空白。

同在产业区内的新昇半导体作为国内首个300毫米大硅片项目的承担主体,已建成300毫米半导体硅片生产基地,有望打破国内大尺寸硅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使中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2

“双特”政策筑巢引凤

近年来,临港在原有高端制造产业的基础上,立足国家战略,依托上海制造优势,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导向,出台一系列“双特”政策,成功吸引大批智能制造企业入驻,掀起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

截至2018年11月

有近百家智能制造企业落户临港,其中,不乏各领域代表企业,如寒武纪科技、超算科技、新松机器人、云统创申等。这些智能制造企业的领先优势明显,17%的企业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43%的企业处于国内领先。各领域标杆企业的落户,让临港正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链。

临港在构建功能型服务平台、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人才配套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为智能制造产业的集聚打下了基础。

 “如果不是到了一线,教授们肯定不会想到,简单的螺栓安装从过去一侧安装变为两侧安装,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实际困难。”位于海洋一路上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过去几年中为长三角地区超过300多家企业提供过服务,直接帮助企业解决他们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习俊通,原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副院长。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精干团队告别高校教书和科研事业,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从此一支近200人的高精尖团队扎根在临港,开始了智能制造功能平台的建设探索。

2017年,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基础,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成为上海市首批获准建设的研发与转换功能型平台之一。

“临港是上海智能制造的承载区,这里的企业以尖端制造业为主,工厂多、企业多,对高新技术的科技支撑需求也很多。”习俊通说。

3

“宜居、宜业、宜创”招才引智

智能制造要突破,离不开产业、科研、人才等资源的支撑。近年来,临港在构建功能型服务平台、规划产业布局、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提升人才配套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为智能制造产业的集聚打下了基础。

以人才配套为例,求贤若渴的临港在聚才引才方面不断加码,从宜居、宜业、宜创三个方面入手,以新一轮“双特”政策为核心,在人才引进、人才奖励、临港工匠培育、培养培训和住房保障等多方面形成了系列配套政策。

  • 宜居方面,临港推出了住房保障“四位一体”,通过实施限价商品房政策、推出“先租后售”公共租赁房、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让人才在临港真正安居。

  • 宜业宜创方面,人才政策“含金量”十足,涵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习大学生、企业员工,让更多人有机会获得奖励。

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临港地区面向2035的定位。临港管委会副主任吴晓华说:“我们将通过‘科技创新 高端产业’的内生驱动力,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临港新一轮的开发建设。”

2018年起,临港着力打造五大功能型平台助力智能制造,预计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2025年基本建成。

👉

五大功能型平台中:

一是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有上海交大的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二是技术创新平台,如新松机器人牵头的“工业4.0综合研究院”。

三是标准验证平台,如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牵头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四是数据信息平台,将依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动IDC数据中心,建设工业云产业联盟。

五是人才培养平台如上海犀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将建设智能制造学习工厂及推动课程体系的开发。

在这些平台的基础上,临港还推动功能型平台改革试点工作,明确机构式资助、项目法人制、“拨改投”等改革方向,打造“科研 产业 资本 服务”四位一体的新型科研网络,进一步激发临港地区的创新活力。

4

宏伟目标——

打造临港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

世界最大缸径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及配套船用曲轴、世界最大的350吨汽轮机转子高速动平衡试验站、世界最先进的JU2000E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全国首套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全国首根300毫米硅晶棒、全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飞机发动机……近年来,这些代表了全国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成果,陆续在临港“诞生”,它们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更用“临港制造”的肩膀,推动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在上海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今天,“上海制造”再度被赋予重任。其中,临港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更肩负着特殊使命,成为国之重器。

随着临港智能制造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智能制造基础优势为依托,临港工业互联网发展势头逐渐显现。

今年326日,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在临港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协会智能制造项目中心。该中心是弗劳恩霍夫协会在中国获批的第一个,也是全球第10个项目中心,是“德国工业4.0”和中国智能制造联合的研究平台。

打造临港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这是上海市经信委近日发布的《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对临港提出的要求。该行动计划提出,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定位等因素,要在上海全市形成“一核一带”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布局。

其中,“一核”就是指临港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搭建若干个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树立若干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工厂。

“临港地区要打造以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国际智造城’,必须营造一流的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营商环境。”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表示,确保项目审批用时和累计用时均处于全市乃至全国前列,一直是临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追求,也是集聚产业的重要竞争力。

针对企业需求,打造独具特色、高效集成的全流程服务,已经成为临港地区产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来源:浦东时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天入地”,上海制造有真功夫丨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真本事,硬实力!揭开牵手国际创新协同区的5大平台面纱
快讯!临港新片区首批23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110亿元!
临港集团迎合产业导向 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临港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设 50亿产业基金,人才优先落户
智能制造是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国运所系,2016浦江创新论坛产业论坛【1】嘉宾观点摘录丨三思派在现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