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鱼塘变身“卫星基地”,临港航天产业再落一子!

再过几天,中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功揭牌正式满两个月了。

日前,成功研制“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以下简称“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竣工启用,落址临港智慧生态(综合区),紧邻张江科技港先进制造产业园。这一基地将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

根据未来的投资建设规划,临港卫星研制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计划分四期建设。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项目总投资9.9亿元,占地面积113亩,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其中,卫星总装厂房3.6万平方米,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站在北区基地世界领先的无尘洁净厂房中,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龚建村无不感慨地说道:“这里从过去的一片鱼塘,发展到今天高水平的卫星组装项目,见证了我国卫星研制技术能力的飞跃。”

临港在航天领域的缘起和腾飞

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并不是临港新片区在航天领域落下的第一“子”,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临港就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系”在了一起——

T-7M火箭发射场遗址 毛舒懿-摄

59年前,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老港镇东进村的一片稻田里腾空而起。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T-7M”火箭在南汇共进行了12次发射试验,由于发射场临近上海,周围地域较小,考虑到安全及保密等因素,1960年3月决定移师安徽广德,建设603发射试验场,在那里先后进行了T-7M、T-7、T-7A等30多次探空火箭发射试验。

1960年9月,中国发射成功了“T-7”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成为人造卫星上天前进行高空探测的基本型探空火箭。

此后,上海还先后研制了以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为代表的4种探空火箭和4种大型运载火箭,成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重要基地。

1998年2月19日,中国首枚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发射纪念碑在原发射基地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落成。纪念碑高度与当时的“T-7M”探空火箭总长度5345毫米一样,碑座上端为高2184毫米的不锈钢火箭模型。

欣赏一组珍贵的老照片


▲毛泽东在上海参观“T-7M”火箭。(来源:上海航天志)


▲南汇火箭发射场的发射指挥所。(来源:上海航天)


▲钱学森(左一)在上海南汇指导“T-7M”火箭发射。(来源:上海航天)

从59年前首枚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历史“基因”到如今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落成,航天产业在临港再添一“翼”!60年甲子风云,航天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也不可同日而语。

龚建村介绍,以前是十年研制一颗,到现在我们一年发射十几颗卫星,研究院在张江的园区产能已经严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未来我们包括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一大批卫星的研制工作都要转向临港”,他表示。

“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建成,对于提升中国航天产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非常重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杰表示。

而这还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刚刚竣工启用的北区基地为一期项目。据龚建村介绍,南区项目已经取得施工许可证并于2019年9月底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竣工投产。据悉,南区项目将支撑未来十年内600余颗商业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除此之外,三期和四期项目也已经在规划中。

 
瞄准智能制造领域

目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年产值已达数十亿元,其中20多亿元产值来源于科学实验卫星,占据了绝大部分。

龚建村说,未来的三期工程将面向商业航天,年产预计达到百颗级别商用卫星。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季晓烨

“在国外,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正在构建巨型卫星网络Starlink,目标发射上万颗卫星。在中国,已经涌现出上百家商业航天企业,航天产业化发展,降低投资门槛非常有必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季晓烨在临港卫星研制基地项目推进会上表示。

季晓烨还透露,上海市科委与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在共同论证数百颗全球多媒体卫星系统的研制任务,并希望以卫星研发基地为龙头,规划上海“航天小镇”的建设,开展面向公众的“航天之旅”等开放式展示。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龚建村院长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引进商业资本是必然的——当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在规划航天产业基金并瞄准智能制造领域。“航天的智能制造覆盖产业链的多个方面,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产品的智能化、卫星航天器的智能化和智能化卫星,以及卫星上天数据应用的过程智能化。”龚建村,“智能化一定是我们未来投入的方向”。

先进制造产业园的产业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毗邻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张江科技港园区恰好聚焦的是高端制造与关键制造产业,在先进制造产业园的产业定位中就有航空航天装备产业。目前,已经入驻企的企业当中,就用一家专门从事航空材料检测的企业——宇之赫。

2018年5月,由美国赫氏复材、四川明日宇航、宁波培罗成三家企业共同投资的宇之赫正式成立,专为航空领域的用户提供试验方案设计、试验件制造与加工、性能测试与表征、数据分析与评估等全方位、快速、高效、准确、可靠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伴随着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落户,未来将带动产业链上的一大批智能制造、芯片等元器件研发企业进驻临港新片区。

“我在中关村待了几十年,现在来到了临港,很高兴能在这片未知的空间上耕耘建设,希望这里能够飞出金凤凰。”龚建村总结说。

文章综合整理自:第一财经、南汇新闻


滴水湖畔,一座“未来城市”

从这里穿行世界,

体验未来智慧园区

张江集团是推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载体、打造张江科学城的主力军,2014年全资设立上海张江临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临港综合区“张江科技港”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与创新服务等工作。张江科技港——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内,占地4平方公里,先期布局高端制造与关键制造产业,积极推动临港地区和张江科学城的创新与产业化联动,将建成“智慧产业 智慧生活”融合的未来城市探索实践区,打造科技创新地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2022年湛江打造四大临港产业基地,湛江大工业时代即将来临
“一箭五星”成功发射!海阳东方航天港“重磅上新”
上海临港新城会是第二个张江吗?
《航天基地》
【聚焦】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竣工启用,可同时研制百颗微纳卫星
上海产业地产生存法则指南 拿地需要注意的点及104区块分布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