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仕昌教授谈分解湿热法
新中医 1999年第10期第31卷 老中医经验
作者:吴智兵*
  提要 结合刘仕昌教授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论述了分解湿热这一治疗大法的意义及临床运用方法。
  岭南地区气候高温湿盛,民多喜食鱼虾汤饮,故湿热证较多见。湿热证的一大治疗法则是分解湿热,下面介绍的是刘仕昌教授对分解湿热法的见解。

  1 分解湿热的机理
  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相合为患所致的病证。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治疗或祛湿或清热即可。如果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湿蕴热外,如油入面,胶着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变得复杂。治疗时如果只祛湿,则易耗阴助热,若只清热,则易伤阳滞湿,所以治疗时要注重分解湿热,则易消解。
  2 分解湿热法的运用
  刘老认为,针对湿热证热处湿中,湿蕴热外,胶着难分的病机特点,分解湿热法应包括宣通散发湿郁、透发消解蕴热和导湿外出3个方面。
  2.1 宣通散发湿郁  湿邪重浊粘滞,其主要的致病特点就是困阻气机,气机阻滞又加重湿邪的郁滞,所以调畅气机是宣通散发湿郁的关键。叶天士所说的“开泄”是宣通湿郁的代表方法,即以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之品,宣通气滞,这一方法对于湿邪偏重,病在中上焦者较为适宜。刘老临床对于邪在上焦肺卫者多用苦杏仁、桔梗以宣发肺气;邪在肌肉经络者多用木防己、木瓜宣通经络;邪在中焦脾胃多用白豆蔻、橘皮、厚朴、藿香等宣畅中焦;邪滞肠道多用枳实、槟榔导浊通滞或以皂荚、蚕砂激浊扬清。刘老还指出,调畅气机不仅只能于使用理气宣通之品,凡能使邪气郁滞减轻的方法都能起到调畅气机的作用,如利小便、发汗、通便等常用的驱邪方法。
  2.2 透发消解蕴热  刘老指出,透发消解蕴热的目的是使蕴结于湿中热邪透发消解,叶天士对于热邪偏重的湿热证,提倡用“苦泄”法,即含有以苦寒泄降之品,使热邪下趋之意,这一方法适用于病在中下焦气分者;若在上焦气分者,可用栀子向上发越清解。刘老临床喜用青蒿和黄芩配伍,透解湿中郁热,取青蒿既可走表,又可入少阳走气分,还可入营血分,能入能出,能清能透之性;黄芩既清气热,又能除脾胃湿热,而湿邪终归中焦脾胃,所以两者配伍,能透解上中下三焦湿中之郁热,刘老多年来应用于临床,每获良效,对于湿热证湿热俱重或热偏盛者,尤为适宜。
  2.3 导湿外出  刘老认为驱邪是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法则,邪气外出能减轻气机郁滞,调畅气机。湿热证的一个重要病机表现就是粘腻重浊的湿邪阻滞气机,只有祛除体内的湿,才能够彻底解除气机的困阻,使热从湿中分解出来。常用导湿外出的方法有利尿、发汗和通便,合理使用这三法,对治疗湿热证很重要。
  2.3.1 利尿祛湿 刘河间认为“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湿》按语中指出“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说明无论是寒湿还是湿热都可使用淡渗利水法驱邪外出。刘老指出,不论邪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都可使用,此乃开沟渠、导水势下行之理。观吴鞠通治方,无论是在上焦篇治湿热初起郁闭肺卫的三仁汤,还是中焦篇治湿热困阻脾胃、经络的诸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宣痹汤等,或是下焦篇治湿热弥漫、上闭肌窍、下阻肠道的宣清导浊汤,都有利湿之品,这是治湿的大法。但刘老同时指出,虽是大法,也不可孟浪用之,叶天士针对“湿胜则阳微”的病机特点,提出治疗方法应该“通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温热论》),正确理解这两句话,对合理使用利尿法治湿热证很有帮助。刘老认为,湿胜则阳微,并非指湿邪盛阳气就会虚弱,有一个由困阳到耗阳的过程,初起有时有面白肢凉的表现,不一定就是阳气虚弱,而是湿邪困阻阳气,阳气不能温运所致,此时,绝不可温补,而应通阳,通阳的方法除调畅气机外,就是导湿邪外出,以釜底抽薪,减少导致气机困阻的邪气,导湿邪外出的很好办法就是利小便,所以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因为湿为阴邪,它不但会困阳还会耗阳,加上使用清凉剂,后期往往导致真正阳气虚微,此时应慎用利尿。正如喻嘉言所说,若阳虚或真阳素虚之人,“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以维附,顷刻脱离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也”(《医门法律*三气诸方*律十一条》)。另外湿热证中的热邪易伤阴,而利尿亦会伤阴,所以阴虚之人利尿时,亦应细察精详。刘老临床往往结合湿热偏重、阴阳偏虚等具体情况运用,湿重者多以茯苓、猪苓、通草、薏苡仁、大腹皮等,热重以滑石、淡竹叶、车前子等,阴伤者以芦根、白茅根并配以益气养阴之品,阳虚者伍以温运之品。刘老认为湿热证利小便,以小便通畅、气机得通为度,过犹不及。
  2.3.2 发汗祛湿 吴鞠通将发汗列为湿温病治疗三禁之首,告诫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刘老认为湿热病证确实不宜随意发汗,发汗不当易致三弊,其一伤阴,其二伤阳,其三引湿邪上蒙。但湿热证并不是十分禁汗,正如喻嘉言所说:“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过也”(《医门法律*三气诸方*律十一条》)。一般发汗治疗目的在于退热,而湿热证因湿与热胶着蕴结,热很难因汗出而解,反易变生它证,湿热证发汗的直接目的主要是驱逐湿郁,伸展表阳,调畅气机,使气化湿亦化,湿祛热孤则易消解,此乃“启上闸”之理。刘老指出,湿热证发汗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一般是邪尚在卫表或肌表、或刚由口鼻走中道,表阳受郁时,才能使用;第二,以微微有汗为度,不宜发汗太过,湿热证患者常有自汗出,但汗出粘腻如油,汗出不解,若正确发汗,往往汗微身轻神清;第三,发汗不是非用辛散不可,有时通过调畅气机,也能达到此目的,这是治湿热证的关键。刘老临床对邪在卫表者,常仿三仁汤之制,使气通湿散,自然汗解;对邪在肌表者常以香薷、藿香、薄荷、大豆黄卷等透发肌表;若邪刚由口鼻入中道者,常配以香豉、桔梗等,冀其由上焦而来,还从上焦而去。
  2.3.3 通便祛湿 下法亦是湿温病治法之一禁。刘老认为湿热证禁下理由有二,一为湿未结于肠道,下之无益;二为湿邪易困脾阳,若苦寒攻下,脾阳更损,遂致洞泄不止。但湿热证亦有可下之时,如湿热之邪结于肠道,气机滞阻,致大便不通或溏垢不爽。还有一种情况是湿已完全化热,燥结于阳明,当用承气辈急下存阴,另当别论。湿热证下之目的有二,一为通滞调畅气机,二为导邪外出。从叶天士以湿邪尽还是未尽判断该下还是不该下来看,主要是为了导湿外出,使湿热分解。湿热证下法亦有其特点,即章虚谷所说的“轻法频下”(《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论》章按),刘老认为宜轻是因并无燥实热结,不必峻攻,有时轻得可以不用攻下药,如治湿热郁阻肠道气机,致大便不通的宣清导浊汤;宜频是因湿性粘滞不能一攻而告成,临床多以枳实导滞汤轻其制而用之。湿热证下法之度有两点,一为大便由溏转硬,此因湿邪已去,二为大便由不通或粘滞不爽转为通畅,此因郁滞得解。
  3 病案举例
  唐某,女,55岁。半年多来四肢颜面肿胀,关节?痛,肌肉?胀,午间轻,晨暮重,得汗后则舒,过后复如故,一直在当地治疗,无好转,肝、肾功能及生化、代谢检查均未见异常。于1997年5月20日求治于刘老。诊见:上症仍存,伴口干不欲饮,纳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无特殊,双下肢轻度压陷。舌质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缓。刘老诊为湿阻,证属湿热阻滞肌表经络,治以宣通气滞,清利湿热。处方:苦杏仁、枳壳各10g,紫苏叶、防风、木瓜各12g,秦艽、牛膝、泽泻、茯苓、黄芩、杜仲各15g,生薏苡仁20g。水煎服,每天1剂。3剂后,诸症尽除,上方去木瓜、秦艽、黄芩,加党参20g,白术、郁金各12g。再服4剂,观察1月未复发。
  按:本例内因脾气虚弱,外因感受湿邪,湿郁日久化热,阻滞肌表经络为主,气机阻滞,湿热浸淫,故四肢颜面肿胀,肌肉?胀,关节?痛;湿归脾胃,流滞大肠,故纳差,大便粘滞不爽;日中阳气隆,晨暮阳气衰,故午间轻,晨暮重,得汗后表阳得一时伸展,气机得一时通畅,故觉舒。因热象尚不显,故仅见舌红、苔腻微黄,而无身热不扬。方中苦杏仁开宣肺气;紫苏叶、防风散表祛邪;枳壳、紫苏叶行气宽中;秦艽、木瓜、牛膝疏通经络,合薏苡仁祛肌肉经络关节之湿热;泽泻、薏苡仁、茯苓相合淡渗祛湿;黄芩清解热邪。诸药相合有宣通气滞,利湿清热之用,合“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使湿热两分而消解。因方中有大量宣通解散之品,故无需再入青蒿透发;用滋而不腻的杜仲,可补年老之虚,防克伐太过而无碍邪之虞;善后方加用健脾益气药,意在正盛驱(拒)邪。
(修回日期:1999-01-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湿热病辨治——上焦湿热证候
浅析栀子豉汤
第四篇读书笔记
叶天士辨治湿热初探(中医临床)
醍醐灌顶:湿热病,原来要这样治!
赵绍琴治温病应用宣透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